在唐氏症家族網有人提到說一些家長對做早療有些抗拒,會認為說快好了不用作治療,結果在醫院進進出出的。這種家長其實以前在醫院還真是看多了,評估結果他可是一蓋不信。
其實重點就在「接受」二字。
在專業術語的演變上可以看出這種思維的變化。
最早說殘廢,除了說人家殘缺不全之外還暗示人家是個廢物,是種很侮辱人的說法。
接著變殘障,不說廢了,而說有障礙,這樣口氣好些。
接著說身心障礙,把殘拿掉了,因為這講法也很侮辱人,暗示人家「不完整」。
但這種講法還是不夠好,日本現在用語叫「不自由」,表示不是他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給了限制。
這是重點,怎樣叫「正常人」?如果把智商正常的基線拉到30分,我國智能不足的人口會少多少,把基線拉到90,又會變多少。
實際上在這方面所謂正常祇是我們如何定義正常而已,沒有太多客觀意義存在。
我國一般說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小孩約5-10%,但英國卻有20%,說英國人比較差嗎?其實這只是他們標準放寬而已,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認為這樣叫「不正常」,因為很常見,所以這些小孩變成「正常人的一種」,只是需要幫助而已。
就像我小時後戴眼鏡被認為很稀奇(全校就我跟我弟兩個戴眼鏡),但現在但眼鏡哪叫「不正常」,到處都是啊!
同樣狀況像精神科,歐美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有心理醫師,他們根本不認為看精神科有什麼不對,但台灣去看精神科每個人都會離你遠遠的,這是台灣社會不夠寬容所致。
接受了才能改變,黏土總要拿在手上才能捏,不管孩子程度,家長花在多錢去上美語班都願意,但做早療有人就會找理由說他孩子沒什麼問題,這都是只為自己活的家長,但另一方面,也是社會逼他們這樣維護自己的。
被看光光的人是無敵的,所以我們家人從不會隱瞞家裡有個自閉症弟弟的事實,這只是單純事實,這當然不算好事,但也說不上是多大壞事,因為沒有人做錯任何事情,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
因為辛苦而流淚很正常,但不要感到羞恥,反而應該驕傲的說,我必不負上帝所託。
其實重點就在「接受」二字。
在專業術語的演變上可以看出這種思維的變化。
最早說殘廢,除了說人家殘缺不全之外還暗示人家是個廢物,是種很侮辱人的說法。
接著變殘障,不說廢了,而說有障礙,這樣口氣好些。
接著說身心障礙,把殘拿掉了,因為這講法也很侮辱人,暗示人家「不完整」。
但這種講法還是不夠好,日本現在用語叫「不自由」,表示不是他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給了限制。
這是重點,怎樣叫「正常人」?如果把智商正常的基線拉到30分,我國智能不足的人口會少多少,把基線拉到90,又會變多少。
實際上在這方面所謂正常祇是我們如何定義正常而已,沒有太多客觀意義存在。
我國一般說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小孩約5-10%,但英國卻有20%,說英國人比較差嗎?其實這只是他們標準放寬而已,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認為這樣叫「不正常」,因為很常見,所以這些小孩變成「正常人的一種」,只是需要幫助而已。
就像我小時後戴眼鏡被認為很稀奇(全校就我跟我弟兩個戴眼鏡),但現在但眼鏡哪叫「不正常」,到處都是啊!
同樣狀況像精神科,歐美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有心理醫師,他們根本不認為看精神科有什麼不對,但台灣去看精神科每個人都會離你遠遠的,這是台灣社會不夠寬容所致。
接受了才能改變,黏土總要拿在手上才能捏,不管孩子程度,家長花在多錢去上美語班都願意,但做早療有人就會找理由說他孩子沒什麼問題,這都是只為自己活的家長,但另一方面,也是社會逼他們這樣維護自己的。
被看光光的人是無敵的,所以我們家人從不會隱瞞家裡有個自閉症弟弟的事實,這只是單純事實,這當然不算好事,但也說不上是多大壞事,因為沒有人做錯任何事情,一切都是光明正大的。
因為辛苦而流淚很正常,但不要感到羞恥,反而應該驕傲的說,我必不負上帝所託。
留言
張貼留言
本格歡迎朋友留言,原則上也不刪留言,但不歡迎廣告、重複剪貼或無意義的言詞,同時也請大家避免匿名留言,匿名留言在本格將無法獲得任何保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