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女孩(The icecream girls)
作者:桃樂絲‧庫姆森(Dorothy Koomson)
出版社:三采
閱讀 版本:試閱本/A4/單色影印/膠裝(無書封)
這是個非常具有衝擊性的故事,相當憾動人心啊!
故事前後二十多年,一位戀童癖(請記住戀童癖是種疾病)的老師馬可士,勾引了瑟琳娜和葩琵兩 個小女孩,接著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做了如我們所想的那些事情」。終於,兩位少女受不兩長期的凌虐,雙雙提出要分手,卻在爭吵中,刺傷了馬可士,其中一人 還在事後補了致命的一刀。
之後法院判了葩琵徒刑,瑟琳娜則無罪開釋。時間來到二十年後,自認無罪的葩琵出獄,面對著破碎的家庭,她試圖尋 找瑟琳娜出面自首,為失去的歲月復仇。而有了間歇性失憶症的瑟琳娜則過著表面幸福的人生,但心裡仍擺脫不了過去的惡夢--她也認為自己不是兇手……
是 的,這本書有多重架構,首先,兩位少女都是受害者,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是雙重受害。首先,他們都遭性侵害,其次,社會跟法院都不相信他們是受害者--馬 可仕可是德高望重的老師啊!
但她們之中的確有一人殺人,這造成他們兩人之間另一種緊張--情敵>>共同受害 者>>自認無辜與自認被陷害的敵人。
這使得書中的情感變得非常複雜,作者也不單針對兩人心理做描述,還讓他們的家庭生活一起 曝光--過去的陰影,籠罩的不是只有當事人,還包括家屬。
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一整個渲染開來之後,連 家屬、社會,都一同有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雙重身份。
最近死刑問題沸沸揚揚,有興趣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才是。你如何把一個社會問題簡化成個人 問題,然後把責任丟給個人去處理?這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製造問題?
故事最尖銳的一點在於,兩人在擺脫不了馬可仕陰影的同時,卻有很奇特的 「不那麼恨他」,瑟琳娜只逃避這段記憶,情緒表現一直很畏縮。葩琵則把憤怒對象轉向瑟琳娜,反正都是她害的……
馬可士做了一些壞事,然後 消失在故事當中,留下來的卻是這種狀況……
閱讀這本書的這天,我剛好在上受虐兒少通報的課程,也剛好上到很多案例--當然包括性侵害,這 很不舒服,尤其跟本書放在一起看得時候,那些「童年受創之後長大也反社會」的案子……
兩位性侵受害者被視為加害者之後,沒能獲得社會任何 支援(很多人覺得加害者不需也不配獲得社會協助,不是嗎?),甚至受到社會更大量的「加害」,結果就是出獄後的世界崩潰。
瑟琳娜活在恐懼 當中,越幸福就越恐懼,葩琵則活在憤怒當中,不斷燒灼著身邊的人。
所幸作者還沒太狠,安排其他溫情來緩和這一切。
不過試 閱本沒有結局……簡單說,真正兇手是誰我也不知道……
老實說我是覺得以故事來講,不知道也無所謂啦!只要讓她們重新出發就好(兩人身邊現 在都有好男人了),但出版社要我們猜真正兇手……
我會猜瑟琳娜,畢竟她有間歇性失憶症,這病很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也許有 人會覺得馬可士是自找的,死了活該……我上面提過,戀童癖是一種病,這個案子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連續殺童案(馬可士的確打算把兩人都殺了,而殺一個以後應該 就會一直殺下去了),真正該反省的,應該是為何馬可士會變這樣吧!
這本書非常強烈,豐富的構面讓整個故事非常的立體,可以切入討論的東西 也很多,不只是微觀的個人心理,還是巨觀的社會制度,都有很可觀,而且不帶批判性的內含。
強烈推薦喔!
作者:桃樂絲‧庫姆森(Dorothy Koomson)
出版社:三采
閱讀 版本:試閱本/A4/單色影印/膠裝(無書封)
這是個非常具有衝擊性的故事,相當憾動人心啊!
故事前後二十多年,一位戀童癖(請記住戀童癖是種疾病)的老師馬可士,勾引了瑟琳娜和葩琵兩 個小女孩,接著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做了如我們所想的那些事情」。終於,兩位少女受不兩長期的凌虐,雙雙提出要分手,卻在爭吵中,刺傷了馬可士,其中一人 還在事後補了致命的一刀。
之後法院判了葩琵徒刑,瑟琳娜則無罪開釋。時間來到二十年後,自認無罪的葩琵出獄,面對著破碎的家庭,她試圖尋 找瑟琳娜出面自首,為失去的歲月復仇。而有了間歇性失憶症的瑟琳娜則過著表面幸福的人生,但心裡仍擺脫不了過去的惡夢--她也認為自己不是兇手……
是 的,這本書有多重架構,首先,兩位少女都是受害者,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是雙重受害。首先,他們都遭性侵害,其次,社會跟法院都不相信他們是受害者--馬 可仕可是德高望重的老師啊!
但她們之中的確有一人殺人,這造成他們兩人之間另一種緊張--情敵>>共同受害 者>>自認無辜與自認被陷害的敵人。
這使得書中的情感變得非常複雜,作者也不單針對兩人心理做描述,還讓他們的家庭生活一起 曝光--過去的陰影,籠罩的不是只有當事人,還包括家屬。
受害者變成加害者,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一整個渲染開來之後,連 家屬、社會,都一同有了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雙重身份。
最近死刑問題沸沸揚揚,有興趣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才是。你如何把一個社會問題簡化成個人 問題,然後把責任丟給個人去處理?這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製造問題?
故事最尖銳的一點在於,兩人在擺脫不了馬可仕陰影的同時,卻有很奇特的 「不那麼恨他」,瑟琳娜只逃避這段記憶,情緒表現一直很畏縮。葩琵則把憤怒對象轉向瑟琳娜,反正都是她害的……
馬可士做了一些壞事,然後 消失在故事當中,留下來的卻是這種狀況……
閱讀這本書的這天,我剛好在上受虐兒少通報的課程,也剛好上到很多案例--當然包括性侵害,這 很不舒服,尤其跟本書放在一起看得時候,那些「童年受創之後長大也反社會」的案子……
兩位性侵受害者被視為加害者之後,沒能獲得社會任何 支援(很多人覺得加害者不需也不配獲得社會協助,不是嗎?),甚至受到社會更大量的「加害」,結果就是出獄後的世界崩潰。
瑟琳娜活在恐懼 當中,越幸福就越恐懼,葩琵則活在憤怒當中,不斷燒灼著身邊的人。
所幸作者還沒太狠,安排其他溫情來緩和這一切。
不過試 閱本沒有結局……簡單說,真正兇手是誰我也不知道……
老實說我是覺得以故事來講,不知道也無所謂啦!只要讓她們重新出發就好(兩人身邊現 在都有好男人了),但出版社要我們猜真正兇手……
我會猜瑟琳娜,畢竟她有間歇性失憶症,這病很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也許有 人會覺得馬可士是自找的,死了活該……我上面提過,戀童癖是一種病,這個案子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連續殺童案(馬可士的確打算把兩人都殺了,而殺一個以後應該 就會一直殺下去了),真正該反省的,應該是為何馬可士會變這樣吧!
這本書非常強烈,豐富的構面讓整個故事非常的立體,可以切入討論的東西 也很多,不只是微觀的個人心理,還是巨觀的社會制度,都有很可觀,而且不帶批判性的內含。
強烈推薦喔!
老大,我想請問你!
回覆刪除你讀每一本書的時候,會做筆記嗎?讀那麼多本的話,做筆記的分類不就很困難?
請教你...
要說筆記的話,這個blog就是了,我沒有邊看邊記得習慣,都是看完再記的。
回覆刪除老大的書都是用買的嗎?還是去借的呢?
回覆刪除我很少借書,最近兩三年更是完全沒借過,全都是買得,還有就是參加出版社辦得試讀活動(這本就是),不然就是站在書店看(通常是繪本類的)。
回覆刪除有些漫畫會在網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