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感想:撒種的比喻

耶穌說了很多比喻,因為是比喻,所以往往有很多解釋空間。當然,耶穌擺明祂是故意的,因為比喻讓搞不清楚的人搞不清楚,但清楚的人清楚,可是事情往往沒那麼簡單啊!

這個比喻在我讀的時候⋯⋯應該說,從小讀到大的歷程中有各種不同感想,但最近重讀的時候,突然覺得有哪裡不對勁,似乎過去的想法有哪個地方接不起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馬太福音十三章這段經文:

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旁,鳥兒飛來把它們吃掉了。有些落在淺土的石地上,因為土壤不深,很快就長苗;但太陽一出來,幼苗給曬焦了;又因為根不夠深,就枯乾了。有些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幼苗擠住了。另外有些種子落在好土壤裡,長大結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也有三十倍的。

乍看之下應該不算難理解的直白敘述,用來描述天國信息的傳遞狀況,而似乎也不難理解,就種子掉在不同地方,長出來的命運也不一樣。

而且這段耶穌還有親自解釋如下:

那聽了天國的信息卻不明白的人正像撒在路旁的種子,那邪惡者來到,把撒在他心田裡的信息都奪走了。那撒在石地上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立刻樂意接受,只是扎根不深,不能持久,一旦為了信息而遭遇患難或迫害,立刻放棄。那撒在荊棘中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以後,生活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窒息了信息的生機,無法結出果實。那撒在好土壤裡的種子是指人聽了信息,並且領悟了;他結出果實,收成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是的,看來就是這樣的意思,而這段也常被用來提醒我們,要讓自己的心變成好土壤,才能真確領受上帝的賞賜(而且很多倍),同時免於邪靈攪擾⋯⋯等等,是不是開始覺得不大對勁了,畢竟,越堅信的人其實往往會遭遇越多爭戰,而難道為了避免遭遇誘惑,最好保持清貧,可是明明說可以領好幾十倍不是嗎?此外,如果我本來不懂,當然聽了道理也不清楚,怎樣才能「先」變成好土壤?

是的,我聽了一輩子這段經文的解釋,但如今怎麼看都不對勁,或者說,過去接受到的解釋不對勁。

其實我最近在讀經的時候,開始嘗試轉換角色,也就是說,這段經文若是在告訴我什麼,那會是什麼意思,若是要告訴我如何看待別人,那會是什麼意思,如果以教會群體的角度來看,又是什麼意思?

於是,這段經文若是針對我自己,會有點怪怪的,當然是種警告沒錯,但至少魔鬼會不會來找我麻煩恐怕不是我可以決定,災難當然也是,我只能決定如何抵擋,而變有錢是上帝的賞賜啊!至於若是站在我如何看待別人的角度,當然我是可以自己判斷別人的信仰狀態沒錯,但重點不是去論斷人家,而是判斷我可以提供哪種幫助才是。

於是這一點擺在教會群體會更有意義,因為這樣一來,耶穌的比喻就變成這樣了:

路旁的種子就那種本來已經有其他信仰(或信念)的人,我們實在不能去怪人家不懂,而是該去協助人家有正確的信仰認知,說起來,福音如果沒有正確傳遞反倒是我們(或教會)的責任了,因為教會就是那個不好的土壤。

石地上的信息也是,人家已經在苦難中了,你有幫助人家度過苦難嗎?我是說,真的幫助,不是那種「我會幫你禱告」這種東西(我的確相信禱告的能力,但人在苦難中只會覺得這叫風涼話),你得幫人家把石頭破開或移走啊!

荊棘也是,當有人開始走偏的時候,我們又能提供哪種幫助,還是以更多掌聲、羨慕、讚美把對方擠死(而且大家擠在一起,一起死,例如成功神學)。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這段比喻真正在說的那塊「土地」,或許就是教會本身。所以這教會是路邊的土,還是一片石地,或者荊棘叢林,抑或真正的好土壤,可以真正結出子粒來。

是說,荊棘一樣會開花結出種子,其實還滿漂亮的,但沒用,謝謝,別以為教會人多就好。

因為如果教會自己搞錯福音,你會成為助長荊棘的土壤,追求各種財富與喧嘩,你會成為堅固的岩石,棄求助的苦難人們於不顧,讓羊群迷失,到頭來,你真的只是「路邊」。

因為你整個走錯了,你傳講的福音是錯的,會眾的信也變成虛假,整間教會沒人稱義,只有地獄的火熱而已。

那可不妙啊!

顯然,這土壤不是給你自己用的,是為了他人而存在的,這土壤指的就是教會,或組成教會的我們,而土壤是為了愛別人,讓種子成長茁壯,並結出子粒而存在的。

是說,我們現在的教會是怎樣的,別怪牧師或小會長執怎樣,最好也先問問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

是說,我們是否有成為他人的好土壤,然後幫助更多人正確領受上帝救恩?

這時,才真的是要來反省自己的時候。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