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手路菜

說來好玩,雖然書名叫手路菜,其實嚴格說起來,書裡出現的菜色實在還稱不上手路菜,但也真的是手路菜,只是意涵不大一樣而已。

傳統上,台菜裡可以稱為手路菜的,多是只會出現在筵席上,以作工繁複而知名菜色,是那種費時費工有時候還很費料的奢侈菜色,也是個總鋪師的招牌,沒有隨便拿出來的。

不過現在的確把一些「稍微」麻煩一點的菜色也稱為手路菜就是了,但那可能只是複雜一點的家常菜,是一般人家裡也會吃的那種

大概跟現代人越來越少下廚有關係吧!現在的確有餐廳連很普通的家常菜都說叫手路菜……

總之,這本書雖然書名叫手路菜,但也沒那麼手路就是,反正也不是故事重點。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在歐洲拿到烹飪大賽第二名的年輕人有點失落的回到台灣,因為他拿的是第二名。

這其實也算超強,但也有點尷尬就是了,是那種會讓人很不爽的名次,但讓他不爽的其實有其他理由,來自第一畫的瓜仔肉。

童年的味道其實會影響人一輩子,尤其那種羈絆很深的味道,至少就我來說,因為老媽很會煮,所以菜色也很多變,因此我不挑食,而要說有哪種刻在靈魂裡的味道,就這方面反倒淡薄,因為我從小就吃過各種味道與菜色

可是這種小時候家裡常會出現的味道,這對某些人來說影響就很大了。

主角就是個有這種回憶的人,雖然他是西餐主廚,但童年的回憶卻是瓜仔肉。

其實這本書裡有很多這種味道,隨著很多台灣的傳統料理端出來,用來引入的則是一則一則的人生故事。

我很喜歡這種小故事,或者說,都是人生大故事,但隔點距離看,又似乎模模糊糊的跟自己人生有共鳴,雖然完全不一樣,但也許這正是人性共通的部分,來自於上帝的原始設定。

其實書裡出現的菜我媽也全都做過(不是買的,真的是自己做),而當然自己家裡的比外面好吃啦!不過那也多是幾十年前的印象,現在我自己也不會做(雖然理論上知道怎麼做,小時候其實都幫忙過),而有些我太太則是沒吃過或者只吃過現成的,到我兒女這輩,他們對食物的印象一定也更不一樣了。

或許三十年後,新版的手路菜故事會是家裡做的漢堡排之類啊!

手路菜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