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人籟」論辯月刊

「人籟」辯論月刊




人籟blog

當初接到試讀通知,沒想太多就送出去爭取了,但兩本雜誌一到手,我就發現事情大條了……不是說雜誌不好看,相反地,這本雜誌很有料,但雜誌是每個月有不同內容的出版物,我要如何去介紹,這問題可大著。

總之啊!我就看過兩本而已,還好出版設有附上歷年人籟雜誌的書封,我可以大致上掌握一下本刊物有過哪些內容,不然還真不知該如何下筆呢!

雜誌是國人閱讀習慣裡的大宗,問題是,銷售量最大的雜誌類型通常是新聞性的跟技術性的,其一種比方說壹週刊這種,以時事、八卦、流行之類內容為主。技術性則像是PCHome這種的,以電腦、彩妝、攝影等等技術教學為主。

此外就是「故事性」的,包含文學類型或漫畫類型,而想也知道文學雜誌在台灣從不是顯學,隨便一本快報類的都能幹掉文學雜誌……

哪有沒有一本雜誌是「不單只告訴你事情」,而是邀你「論辯」的呢?

就這本。
##CONTINUE##
我喜歡這本刊物使用「論辯月刊」這種講法,因為他很謙卑,不是單方面指導,而是想跟你辯論、他也有挑戰性,因為不隨便放過你,而是想跟你辯論。

也就是說,他告訴你訊息,然後你「不該隨便相信」,而是請你花點時間想想。這可不是要你隨便打發時間用的啊!

那麼,也許就針對我試讀的兩本主要內容(雜誌裡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專欄,但要全講還得了)來做一點辯論吧!

首先是第56期的老人專題。

講到老人,你想到什麼?我這幾年剛好負責內政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業務,這是謝長廷院長時代,六星計畫裡的重點項目,話內容講的便是社區老化這一個區塊,所以我對這議題的感觸可深著。

我對政府或者社會上對老人議題的關注,老實說有著一種憤怒,因為一直避開最核心的大問題--經濟安全。

本刊雖然講了不少如何最好面對老年的心理準備、舉了老年開始學習的新人生範例、說明了老年人面對的失智症等問題、以及強調社區老化的議題等等,但以我這個看過一大堆報告、報導、簡報,甚至我自己都做過簡報的人來說,其實不是新東西。

我自己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業務,其中也有類似狀況。

不是說這些報導不好,關懷據點在全國也有不錯的成效,但我必須說,其實這些內容都只「服務」了少部份老人,大多數老人其實是無福消受的。

怎麼說呢?要說老人應有老人生活,那什麼叫老人生活?退休規劃?運動、休閒、學習?

錯!台灣絕大多數老人的老年生活叫說「繼續生活」,也就是跟以前沒兩樣,還是要為三餐打拼--而且通常更辛苦。

哪 種人可以「享受退休」?首先你必須要「夠大筆的退休金」,要不然,你必須「有能養你的子女」。先說後一種條件好了,基本上這一點在台灣是越來越難達到了, 原因很簡單,過度都市化的集中經濟型態,造成大多數賺錢人口必須離鄉背井,更慘的是就算離鄉背井也僅能免強溫飽,在加上過度炒作的房地產(還開放中資炒 樓?想誅殺人民嗎?),簡單說,台灣有足夠經濟力量養活家中年邁長者的人,其實數量不多。

至於前一項條件就更容易理解,但也敏感得多,因 為那幾乎只有某一特定群的人才有可能擁有,也就是18%的。偏偏在台灣一講起這種社會正義的重大議題,什麼族群、階級、撕裂之類的帽子扣上來了,連討論都 不行。明明是件不公不義的錯誤制度,到了有心人口中卻變成只能加碼不能檢討的政爭工具。

換句話說,一講起那些老人學院、老人大學、老年生涯規劃……不是說不行啦!但適用者只是台灣的「少數人口」,因為絕大多數的老人,其實是「沒有老年生活」 可言的。多得是要下田、要顧店。這還算好得,更多是「被迫退休」然後有一餐沒一餐的過日子,但認真討論這個問題的卻不多耶!就算有只是討論如何「救濟」, 但更根源的「相對剝奪」卻無法充分討論……但這也不是一本雜誌可以解決的。

總之這期的內容在老人的部份是滿有教育意義的,就辯論層次上也激起我不少想法,我到覺得真想挑戰的話,也許出版社可以想想我提的這些東西,畢竟這些東西以 往只會出現在民進黨的選舉文宣裡面,長期以來被污名化的結果讓這個問題失去焦點--如何建構一個符合「大多數人」的老年生活還竟與政策,而不是侷限在特定 群,我想這一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接著是57期的外文學習專題。這也是我感興趣的議題之一,理由一是我的英文爛死了,這跟我過去非常不愉快的學行經驗有關係,要不是大學重修時碰上好老師, 成功讓我卸下恐懼,我可能根本不敢一個人出國去玩(也就是說,雖然我英文還是很爛,但也能處之泰然,比手畫腳闖天下)。理由二是台灣人在過去幾十年的政治 荼毒下普遍有老年痴呆的失語症狀,也就是不會說母語,反倒是其他語言還記得--雖說這種失語症是執政當局刻意製造出來的文化枷鎖。

本期最沈重的應該就是有關原住民小孩學英語的事情,尤其次標題裡的「漢語為母語,族語成外語」了。

所謂要摧毀一個民族首先是摧毀他的語言,台灣各大族群的語言除了北京話之外,其他的都受到相當大的荼毒,這是有計畫的族群認同扭曲,具體成果之一可以看看 某藝人出身的原住民立委。這種文革式的認同扭曲再過去幾十年已經讓台灣社會變得殘破不堪,因為語言的扭曲,會同時造成思想的扭曲,而思想扭曲的人所組成的 社會則本不可能正常起來。

過去幾年來政府雖然有心推動教育正常化,但可悲的是,最大阻力並不是來至於過去的文化殺手集團,而是文化殺手集團幾十年來你的成果--也就是老師與家長。 這一點可以從杜部長許多與先進國家接軌的正常化教育內容如何受到抹黑對待看出端倪。更不用提目前的執政黨黨在中國講出去中國化是逆流這種明顯叛國的言論 了。

姑且不論去中國化這頂帽子根本是他們發明的這件事情(更有趣的是,本期有篇法國作家妙莉葉.巴貝里專訪,她有提到現在的中國根本沒有傳承到過去的榮光,到 底是誰去中國化呢?),保存中國文化的重點工作之一其石臼是台灣本土化,因為中國文化不過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根本沒人想過要去掉啊!

這類文化抹黑真的要說多少就有多少,而也因為這種對本土的污衊,造成台灣人對外語的異常重視,某方面來說還頗不正常。當然不是說學外文不好,而是台灣人普遍把「學英文」變成一種「膚色漂白」的人種階級化觀點視為正常,這一點真的非常的變態啊!

所以我們可以在街頭看見父母親跟小孩說英語,這沒問題,問題在於,這個小孩卻不會說台語或客語之類母語(這兩種母語人口加起來站台灣社會七成以上),而不會說就算了,還會瞧不起說母語的人……

也就是孫子瞧不起祖父母這種狀況,居然在台灣許多家庭的「家教」當中出現,還百善孝為先勒!快要笑死了。

許多研究報告都顯示,會講越多種語言的,頭腦也越靈活,但可笑得是,台灣許多家長拼命要孩子學不一定會常用到的外語,但一輩子都很實用的母語不但不教,甚至刻意排斥,平白讓孩子失去一項語言優勢。

這樣說好了,同樣會講北京話,一個英文講得還可以,但永遠不可能跟真正外國人一樣道地,但又不會講母語的孩子,和一個精通母語,英語在學校有學到基本使用的孩子,誰學到「比較多種」語言,這對誰的大腦發育比較有幫助?

其實本期裡有篇講述外國人學台語的,就是一個很好得參考例子。學外文,好玩比較重要。

說實在的,除了少數對外文有非常強烈要求的職業之外,有多少人需要精通英文的?又精通了就會比了不起?皮膚會變白?

我上面提到解除我心防的老師就是這樣的,她讓我覺得學英文是為了好玩,得失心不用太重。所以我的英文還是很爛,但專業使用的英文我到是頗為精通。也就是我 可以全程聽英文的職能治療專業報告,但卻連點個披薩都不會,反正我可以用比的,畢竟我就曾經這樣一個人在紐約混半個月,還不是活的好好的。

哇賽,越打越多,收斂一下好了。

人籟雜誌是個頗能刺激思考的優質雜誌,我知道這樣有思考習慣的閱讀人口在台灣算是小眾,但如果你剛好是這樣的一位閱讀者,也許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做做頭腦體操的有趣刊物喔!畢竟他的專題選擇一方面掌握社會脈動,二來文章內容也頗不俗,觀點也滿多元的(不只台灣,還有歐美日中等不同文化、語言、族群的觀點),想跟自己的理性辯論一下嗎?

留言

  1. 毛毛牙提過對英語的盲目崇拜,不只民進黨內存在。前幾天大話新聞有個觀眾提議把英語、日語都列為官方語言,鄭弘儀表示贊成。只是鄭弘儀的理由是關於接軌國際一類的。

    回覆刪除
  2. 這種官方語言很無聊的,我英文那樣爛還不是活好好的?

    有多少工作會需要很強的英文?很少,只有極少工作需要,其他人只要有是當得翻譯協助就可以獲得同樣的資訊,要說速度慢,請問快又怎樣?速度差多少,又,國際關得關鍵是語言還是思考能力?

    邏輯訓練才是關鍵啦!

    那些懂英文卻笨到去挺藍的有什麼國際觀?我關在家裡自己想的都比他們週延勒!

    回覆刪除
  3.   然而從那些不挺藍的來看,還是不少人也這樣子。例如前面提到鄭弘儀,用的理由就是接軌一類的。而謝長廷就算再怎麼令人不滿也不可能劃到藍的一邊,新台灣雜誌曾說他曾計畫一旦執政要推動十五年內將英語列官方語言,理由是:「改變受中國化思想影響太深的台灣文化結構。」我看了想:「這不是和『英語好有國際觀』一樣令人難以置信嗎?」

    回覆刪除
  4. 所以說這些全是被國民黨教壞了,居然有這種無聊的語言自卑。

    別人不提,我爸就是這樣的,老是要我把英文練好,問題是,我練那樣好幹麼?頂多是可以看原文小說而已,沒其他重要的用處。

    回覆刪除
  5. 匿名3/6/09

    您說的那位是利用母親血緣的真中國人立委

    回覆刪除
  6. 是啊!就是為了選舉突然血統會改變的特異人種。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本格歡迎朋友留言,原則上也不刪留言,但不歡迎廣告、重複剪貼或無意義的言詞,同時也請大家避免匿名留言,匿名留言在本格將無法獲得任何保障喔!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