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瑪妮
(思い出のマーニー、When Marnie Was There)
導演:米林宏昌
原作:瓊安·G·羅賓森
作畫監督;安藤雅司
音樂:村松崇繼
製作:吉卜力工作室、星野康二
去年的作品了,很可惜去年都在忙選舉,不然吉卜力的作品我都會直街去電影院看的說,因為這部作品我可是期待已久啊!
話說吉卜力兩大神級的台柱都退下來了,新人表現如何呢?
這樣說好了,其實我對於新人的表現一直都比較喜歡耶!不管是心之谷、貓的報恩、來自紅花坂、借物少女,直到這次的回憶中的瑪妮,其實都讓我更加喜愛。
(地海……我,我的記憶消失了)
倒不是兩位大神的作品不好看,只是價值觀上的表現,經過幾十年的「粹煉」,已經變成「公式」,雖說依然精彩(比方說風起就超棒的),卻有著一定的可預期性。
所以會想接觸一些新的東西。
這次回憶中的瑪妮,就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啊!
這次的故事跟前幾部不同,因為我還沒看過原著小說(以前吉卜力的改編作品,我幾乎都先看過原著),甚至連網路上的評論也沒看過,所以是一片空白(只看過預告片)的狀況下接觸的。
要先說一個狀況,之前看風起的時候,我原本預期主角是大人,而且題材很硬,小孩會沒興趣,沒想到他們超喜歡,但這部完全相反,本以為小孩會喜歡,哪知道他們反應完全看不懂,這一點到是非常有趣的一點。
但或許因為這一點,回憶中的瑪妮更讓我喜愛。
其實打一開始,就透露出我們家小朋友恐怕很難理解的情緒--疏離。
這往往是青春期才會開始的情緒,書裡也是這樣描寫的,主角是思春期少女,卻因為混血造成外觀上的自卑(有著藍眼睛,就寫實風格的吉卜力來說,第一幕我就注意到這個特點了,何況女主角臉部輪廓有著過往角色截然不同的西方人骨架),所以有嚴重社交障礙。
這種障礙其實在現今社會算滿常見的,只是在台灣常被社會性的掩蓋,但其實在許多文學或卡漫作品中已經被大量描述了(所以老人如果不去看這些作品,就完全不能理解新一代人的苦惱),只是在杏奈被送去鄉下療養的時候,我想到借物少女裡也玩這招。
導演在搞啥?連著兩部作品玩這招式什麼意思?
不過,用新環境當故事起點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傳統,比方說龍貓、魔女宅急便、神隱少女都玩這招,總之新的環境會有新的邂逅,這樣才是正向的事情。
但這也讓杏奈「渴望正常」(拒變)一事更加凸顯。正如借物少女裡的翔一樣,那種對未來的恐懼,讓人施展不開來。
於是,需要一個「異常」(異常到讓主角覺得自己很正常,卻又會羨慕的異常)來調劑。
當然,本作裡的「異常」就是瑪妮。
不過,在現實生活裡,這種異常並不存在,只存在一堆「各異的正常」,這一點很重要,在從事這類輔導的時候,一昧的追求「正常」只會有反效果,如何呈現並接受「每個人」的異常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這是ACG,這樣就好,這樣更直接。
然後接下來劇情有了詭異的發展,等等,吉卜力跟詭異實在搭不上邊,但故事怎麼越來像有魔神仔?那個洋娃娃是安娜貝爾嗎?但就算這樣,畫面依然有如水晶般透徹,真的是超美的,吉卜力的手繪功力在本作真的表露無遺,CG是完全比不上的。
(星海誠的用色雖然絕美,但要說自然度,吉卜力還是技高一籌,而且更加收放自如。)
而且本片的CG使用也有相當進步,除了一幕杏奈意識轉換的畫面很失敗以外,其他部份都很棒,比方說火車的部份就接得很漂亮。
故事內容就不要暴雷了,總之看多了萩尾望都的作品,中間很多劇情還真的很難不去想到GL,只不過那種少年之間透明的情感,在本作裡倒是呈現得很唯美。
只是瑪妮到底是誰?這部本真隱瞞得有夠精彩的,居然可以隱藏到故事的最後幾分鐘才揭露,而片名也才真相大白,原來真的是回憶。
當然,很多人對於杏奈最後幾分鐘的性格轉變感到突兀(我太太就這樣覺得),但我倒覺得還好,畢竟故事到了中段,杏奈就已經開始懂得笑了,而且故事裡也揭露了「她小時候其實是表情豐富的孩子」,所以她不過是把有色眼鏡摘下來面對世界而已,這不是性格轉變,而是恢復原狀。
當然,如果讓她帶點彆扭可能會比較順一點就是了。
總之故事真是可喜可賀,畢竟妮瑪是杏奈可以坦率去愛而且絲毫不需有任何隱瞞的對象,故事也讓大家看見瑪妮的熱情,雖然在不幸的生活當中,卻依然延續,哪怕早已逝去,卻不曾離去。
能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是可以療育一切的。
對了,看見瑪妮我一直想到「金色紫丁香」,雖說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總之這部作品超讚的,然後希望她不會真的成了吉卜立的關門作……我會很傷心的。
(思い出のマーニー、When Marnie Was There)
導演:米林宏昌
原作:瓊安·G·羅賓森
作畫監督;安藤雅司
音樂:村松崇繼
製作:吉卜力工作室、星野康二
去年的作品了,很可惜去年都在忙選舉,不然吉卜力的作品我都會直街去電影院看的說,因為這部作品我可是期待已久啊!
話說吉卜力兩大神級的台柱都退下來了,新人表現如何呢?
這樣說好了,其實我對於新人的表現一直都比較喜歡耶!不管是心之谷、貓的報恩、來自紅花坂、借物少女,直到這次的回憶中的瑪妮,其實都讓我更加喜愛。
(地海……我,我的記憶消失了)
倒不是兩位大神的作品不好看,只是價值觀上的表現,經過幾十年的「粹煉」,已經變成「公式」,雖說依然精彩(比方說風起就超棒的),卻有著一定的可預期性。
所以會想接觸一些新的東西。
這次回憶中的瑪妮,就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啊!
這次的故事跟前幾部不同,因為我還沒看過原著小說(以前吉卜力的改編作品,我幾乎都先看過原著),甚至連網路上的評論也沒看過,所以是一片空白(只看過預告片)的狀況下接觸的。
要先說一個狀況,之前看風起的時候,我原本預期主角是大人,而且題材很硬,小孩會沒興趣,沒想到他們超喜歡,但這部完全相反,本以為小孩會喜歡,哪知道他們反應完全看不懂,這一點到是非常有趣的一點。
但或許因為這一點,回憶中的瑪妮更讓我喜愛。
其實打一開始,就透露出我們家小朋友恐怕很難理解的情緒--疏離。
這往往是青春期才會開始的情緒,書裡也是這樣描寫的,主角是思春期少女,卻因為混血造成外觀上的自卑(有著藍眼睛,就寫實風格的吉卜力來說,第一幕我就注意到這個特點了,何況女主角臉部輪廓有著過往角色截然不同的西方人骨架),所以有嚴重社交障礙。
這種障礙其實在現今社會算滿常見的,只是在台灣常被社會性的掩蓋,但其實在許多文學或卡漫作品中已經被大量描述了(所以老人如果不去看這些作品,就完全不能理解新一代人的苦惱),只是在杏奈被送去鄉下療養的時候,我想到借物少女裡也玩這招。
導演在搞啥?連著兩部作品玩這招式什麼意思?
不過,用新環境當故事起點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傳統,比方說龍貓、魔女宅急便、神隱少女都玩這招,總之新的環境會有新的邂逅,這樣才是正向的事情。
但這也讓杏奈「渴望正常」(拒變)一事更加凸顯。正如借物少女裡的翔一樣,那種對未來的恐懼,讓人施展不開來。
於是,需要一個「異常」(異常到讓主角覺得自己很正常,卻又會羨慕的異常)來調劑。
當然,本作裡的「異常」就是瑪妮。
不過,在現實生活裡,這種異常並不存在,只存在一堆「各異的正常」,這一點很重要,在從事這類輔導的時候,一昧的追求「正常」只會有反效果,如何呈現並接受「每個人」的異常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這是ACG,這樣就好,這樣更直接。
然後接下來劇情有了詭異的發展,等等,吉卜力跟詭異實在搭不上邊,但故事怎麼越來像有魔神仔?那個洋娃娃是安娜貝爾嗎?但就算這樣,畫面依然有如水晶般透徹,真的是超美的,吉卜力的手繪功力在本作真的表露無遺,CG是完全比不上的。
(星海誠的用色雖然絕美,但要說自然度,吉卜力還是技高一籌,而且更加收放自如。)
而且本片的CG使用也有相當進步,除了一幕杏奈意識轉換的畫面很失敗以外,其他部份都很棒,比方說火車的部份就接得很漂亮。
故事內容就不要暴雷了,總之看多了萩尾望都的作品,中間很多劇情還真的很難不去想到GL,只不過那種少年之間透明的情感,在本作裡倒是呈現得很唯美。
只是瑪妮到底是誰?這部本真隱瞞得有夠精彩的,居然可以隱藏到故事的最後幾分鐘才揭露,而片名也才真相大白,原來真的是回憶。
當然,很多人對於杏奈最後幾分鐘的性格轉變感到突兀(我太太就這樣覺得),但我倒覺得還好,畢竟故事到了中段,杏奈就已經開始懂得笑了,而且故事裡也揭露了「她小時候其實是表情豐富的孩子」,所以她不過是把有色眼鏡摘下來面對世界而已,這不是性格轉變,而是恢復原狀。
當然,如果讓她帶點彆扭可能會比較順一點就是了。
總之故事真是可喜可賀,畢竟妮瑪是杏奈可以坦率去愛而且絲毫不需有任何隱瞞的對象,故事也讓大家看見瑪妮的熱情,雖然在不幸的生活當中,卻依然延續,哪怕早已逝去,卻不曾離去。
能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是可以療育一切的。
對了,看見瑪妮我一直想到「金色紫丁香」,雖說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總之這部作品超讚的,然後希望她不會真的成了吉卜立的關門作……我會很傷心的。
這部我打算找時間租來看 結果這幾天疑似得流感只好請假窩床上⋯
回覆刪除順便問一下 格主有聽說過《S.》這本書嗎?
個人認為這是紙本書表現的極致 加入了許多創意與巧思 當初為了在博客來搶書不知道按了幾次重新整理⋯雖然當初看到900元的定價快嚇壞了 不過收藏了之後真的會發現它物超所值啊!
我這個特典控,是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感興趣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