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感想:尼希米記1-8

這卷書有意思,是第一人稱寫的,讀起來感覺很不一樣。

尼希米是波斯王朝的司酒長。



這工作說是大權在握倒也不是,卻是個非常關鍵的工作,必須獲得皇帝極大信任才能擔任,而尼希米可是個外族人……

等我們讀到以司帖記跟但以理書就會知道,亞述跟波斯兩個帝國,還真是用人唯才,只要有才能,異族人在國裡依然能獲得重用,甚至不需要改變宗教信仰(這兩個國家跟埃及一樣,都是把皇帝當現世神的神權國家),光這一點,就比以色列文明得多了……

總之這位大臣聽到老鄉帶來耶路撒冷的慘狀,心理感到痛苦憂傷,這份鬱卒讓他不住認罪禱告,也讓他在上班時候精神不濟……被皇帝看出來了。

這時皇后也在場(表示場景在後宮,尼希米果然是非常受到信任的),他向皇帝陳述了自己的哀傷,而皇帝也爽快答應要要幫他重建--這一點同樣很驚人,通常異族城寨,除非由自己部隊掌理,不然通常是讓它拋荒的,畢竟重建的城也等於軍事據點,

要知道,這次可不像塞魯士那樣是收到上帝感動打算重建的,而是尼希米以個人身份去遊說,狀況很不一樣。

總之他獲得援助,並有部隊協助。

這一點跟米斯拉也很不一樣,米斯拉尋求上帝協助,不要軍隊保護,然後到了一後卻直接跟當地人起衝突。

尼希米則是由軍隊保護,但到了當地反而低調查訪,避免紛爭。

怎麼看尼希米的手段都成熟多了,以斯拉的作法只會讓人覺得是你自己來亂的,尼希米的作法才真的讓人覺得他有獲得授權,更別提他是直接就任省長,不是只來進行修繕工程,而是進行統治。

也因此雖然有人想找麻煩,還是開始重建了,而且紀錄中可以看見,有一段城牆甚至是由耶利哥人建的,這可是外族人,但尼希米依然僱用,除了聖殿本身由利未人負責以外,外牆也修築起來。

但他們的成功並不隨便,因為一直有人想攻打,於是施工人員甚至必須一邊武裝自己一邊施工,這也顯示了尼希米的警醒。雖然上帝應允他們修築,但自己該盡的責任還是要盡,不能打混啊!

除了外患,還有內憂,因為這些工程也代表了人力的消耗,造成無法耕作,貧富差距也會造成撕裂,有些以色列人甚至淪為自己人的奴隸。

於是尼希米也要負責這些內政問題,於是以身作則,自己免去所有像他借貸的人的債務,也希望大家跟他一樣(以他的地位,他應該就是最有錢的那位),透過這樣的作為,減少可能的紛爭。

他當猶大省長12年(這表示皇帝一口氣讓他離開那麼久,還給他這麼大的行政權力),全心全力在修復耶路撒冷。

但敵人沒有放棄找麻煩。

他們用假消息、黑函,甚至收買內部人士,但尼希米通通不予理會(要論上達天聽,尼希米比這些人有把握多了),於是,工程進行52天以後,整個修繕完成。這效率很高啊!

在這說明一下耶路撒冷好了,這座聖城老實說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以外,沒其他優點(當然,地理位置很重要)。總之它位在中東的十字路口上,連接埃及與西奈半島,連接小亞細亞與歐洲,同時也是地中海進入沙漠地帶的要衝(另一個關鍵地點就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又是平原與山區的交會口,在軍事上有很大價值。

但作為生活起居的地方卻爛死了,因為這裡光禿多石,幾乎完全無法發展農業,用水也不方便(因此聖經裡多次提到水利工程),交通要衝卻也意味著他距離任何地方都有段距離,偏偏又是個易守難攻,歷史上被包圍無數次的地方。

也因此被摧毀的耶路撒冷,其實人口數不多,尤其養不起基層人口(農牧人口),真的很嬌貴,要靠人家供養的。

也因此都是貴族,很多人回歸,但也各懷鬼胎。書卷裡記載了大量人名,這些人回歸,某方面也代表了財富的集中(再說一次,窮人要回歸是有困難的),然後開始宣讀律法(就以斯拉宣讀的)。

這裡開始可以看到文化滅絕的慘況,因為這些以色列人已經不會說母語希伯來文了,而是說巴比倫的亞蘭文--後世耶穌的時代,耶穌說的也是亞蘭文,雖說當年的國際語言是希臘文,另外就是統治者的拉丁文--因此現在以色列能夠復興希伯來文,其實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因為他們很堅持要學會,幾千年來從不忘記。

相較之下台灣人對於台語的復興還不夠堅持啊!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