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人變少,然後呢?
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長老教會的會眾呈現高齡化趨勢,原因很簡單,因為年輕人不喜歡。
也因為這樣,其實教會很緊張,想了很多方法要挽留,不要讓年輕人離開,同時又想要開發新的成員,也就是加強宣教事工。
這些當然都沒問題,就目標而言沒問題,問題出在我們如何分析問題,以及最後採取了什麼解決方案。
我不是什麼教會核心成員,對於整體發展路線規劃當然也不大清楚,我只能就觀察到的現象來做探討,總之就說說,大家就聽聽。
釐清現狀必須重視歷史脈絡
有個重要的事實必須認清的,就是長老教會乃是台灣耕耘最久、扎根最深、組織與會眾最多最龐大、教會數量最多,服務最綿密的教派。這一點請務必擺在心上,因為如果忽略這一點,老實說分析一定會有偏差,最後選擇方案也一定會砸自己的腳。
「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這本書有提到,美國幾個最大的傳統教派(包含長老會)最近幾年也的確人數一直減少,正如當年長老會崛起的時候,舊有的熱門教派也是遇到會眾減少的狀況一樣。
因為這件事正常無比。
為何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的教會裡主要的組成分子變成第二代、第三代的會眾,自然會形成一個「分別為聖」的文化圈,尤其台灣很常見長老教會裡由幾個大家族組成大半會眾的狀況。
這件事不但正常,反倒是宣教成功,信仰扎根的證據,因為這些人的後代也都留下來了。
但也因為這樣,這間教會的文化會變得較難讓外人進入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本來就會這樣」,是的,這是團體動力學常識,我群文化的形成,除了鞏固自身團結以外,副作用就會讓外人難以進入。
至少會讓菜鳥不容易進入,所以信徒如果是因為搬家換教會的,原本對教會文化就比較適應,要融入比較沒問題,但一位基督教新人要進入,就有些門檻在了。
話說在前頭,如果你認為長老教會這些不容易親近的部份應該被視為缺點,我只能說你真的搞不清楚組織發展,這其實同時也是優點,只是我們要想辦法把這不好的影響用一些方法改善,讓這種感覺不會下放到新人身上,同時快點把新人社會化到可以進入原有氛圍。
當然,這中間會需要一點折衷,而組織就是用這樣適應,並且進化,然後出現新的文化。
如果你直接譴責這種保護性的文化,最後只是搞到大家不愉快而已,因為你對文化不尊重,也忽略新進文化的缺失。
對,這個缺失我待會會講,因為上百年累積好幾代的文化深度,或許比較不好親近沒錯,都說深度了不然勒!但新興文化的淺碟如果以排斥舊文化當初發點,很快就會遭到報應的。
挑戰一直都有
其實全球教會都有遇到類似挑戰,先是百年前出現靈恩派,以台灣來講還有最近幾年的幸福小組,每個新冒出來的「策略」(我不會稱為神學,差太遠了),都會宣稱自己是最佳策略,但歷史上有過得策略恐怕有數千個數萬個,就連長老教會的制度,當初其實也是策略的一種,也曾經是很新興的招數,而且把舊有組織壓下去,自己成為一個壯大教派,接著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教派,有了自己的文化,就只是這樣。
團體動力學告訴我們,組織在初期因為全體的使命感最強,而且因為組織很新,所有的組織文化都還在磨合當中,因此更習慣透過魅力式領導而團結在一人之下。
對,這個階段戰鬥力很強,因為大家的意見最少,策略最集中,最明顯的就是福氣教會的興起。你可以拿來對比美國幾個超大型教會突然爆起的例子,你要說那是上帝恩典我也只是呵呵,當然我不否認恩典,而是這種事情在太多商業操作中都有案例,而那些我可不會說是上帝恩典,尤其有一大堆這種教會後來整個歪掉崩毀的例子,說是巴別塔還比較像一點。
因為那就是團體動力學的應用而已。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上帝的意思,畢竟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只是我們在思考自身該如何改善的時候,「只」想著上帝安排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因為你要使用的策略,同樣會有上帝感動,也因此幸福小組在這幾年的確取得巨大成功--在挖掘「某種類型」新人上面。
所謂「某種類型」,意思就是說幸福小組絕非宣傳詞所說的最佳策略,我說過很多次,我就很討厭幸福組那種方式(雖然我不介意當同工,但我絕不想當「服務接受者」,要我當BEST我絕對跑遠遠的)。
實際上我已經碰過太多人跟我說他很討厭幸福小組的運作方式,這裡面有已受洗的,也有未受洗的,也有對教會沒興趣的一般人。
我就直接講白,因為幸福小組的所謂幸福策略,對我們來講無趣到真的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當然,我絕不否認「對某些人」這種感動很真實,只是我的感動來源從來都不是這種,正如我受到上帝的感動,是直接來自於研讀聖經與對於神學的思辨,是純理性邏輯運作,透過類似數學證明提取得毫無疑義的真理所帶來的感動。
對,那種聊天談心唱簡單詩歌或者送小禮物的活動,我完全不會有感動,說要攻心為上,這我贊成,請跟我一起研究學問,這才是我心之所向。
太多人誤以為理性與感性會互斥,這是謊言
對我而言衝動之下的感動根本只是一種調劑,不是真理,除非後面繼續經過更多思辨粹鍊,不然我看見煉獄大哥死掉會感動、看見可魯死掉會感動,甚至我在預告片裡聽見白卜庭的笑聲也是超級感動,雞皮疙瘩整個都起來了,還會感謝上帝勒!
這樣說好了,有人可能看心靈雞湯會感動,我則是看見心靈雞湯只想吐槽,對我而言數學證明題才真的能讓人感動,因為那是真理。
你要說我這種怪胎只是少數我沒統計數據不予置評,但我能保證在科學時代加上大家學歷越來越高,跟我一樣的人只會變多不會變少。但有一點很現實的是,我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就跟第二代第三代第N代基督徒一樣,是從小浸淫在基督教文化裡,神學領悟(雖然不見得有念聖經,這是文化性的影響)跟呼吸一樣自然的人是一樣的,用宣教術語來說,就是我們需要的靈糧不一樣。
幸福小組基本上在神學造就或靈糧等級上,算是用花棒沾濕嘴唇的程度,連吸奶都還算不上。
但我們要的是跟人家來場食戟,不是吃靈糧,而是在料理了,而且還是料理競賽。
只有用食戟說服我們,我們才會接受。
各位能理解這種差異嗎?
這時候長老教會真正問題就被突顯了,一是教會對「文化圈裡」的人造就實在太少,於是很多下一代沒有受到足夠的神學造就,也就是沒有完整神學辯證訓練,結果就是很容易在對外界誘惑的征戰當中落敗。
對了,這甚至包含主日學沒有足夠的母語課程,結果突然就要人家參加母語禮拜,根本是在搞笑,主日學應該開始教白話字,或者至少要好好推廣現代台語譯本聖經才對,至少我阿公跟我父親的時代,主日學都要學白話字的,這樣才有辦法銜接教會文化。
不夠冷的教會,就是不冷不熱的教會,少在那邊批評人家不夠熱
總之,教會「研經」風氣不夠興盛就是第一個問題,初代就算了,你不能讓第二代第三代這種出生就在教會的人依然沒有挑戰聖經的精神,這樣完全不會進步,不可能進步。
就算他們生在一個「所謂火熱」的教會環境好了,如果他從小就習慣這種模式,他就不會覺得火熱,他只是「習慣照著做」,或許看來火熱,其實那只是一個文化習慣而已。
關於火熱,可以看這篇什麼叫不冷不熱?從啟示錄裡的老底嘉教會看起。有太多教會因為錯誤解釋這段經文,所以整個搞錯方向,不管你現在看起來多興旺都一樣,反正就是錯的。
因為不能夠真正好好冷下來的教會,熱都是假的。
再說一次,上帝啟示的是「寧願你或冷或熱」,有太多牧者只講熱而且宣稱冷就是錯的,這樣你好意思說你依照聖經教導?
上面我就提到,等教會出現第二代第三代,如果你依然只講火熱,那麼不管你外表看來有多熱,都只是不冷不熱,而且會出現一大堆馬大,因為那不叫服事,叫操勞。
因為長老教會就走過段路,長老教會也曾經很火熱,然後一直要人火熱,最後只會火大。
還真抱歉,我偏好絕對零度。
我承認幸福小組對於吸引「某些類型」的新人有幫助,這一點值得肯定,因為的確有不少衝動型的人,你要跟他講一堆神學發展的邏輯與哲學思考的操練他可能會爆炸,而且他現在需要的可能就是有人聽他聊一聊,常去找他看一看,沒錯,這是很基本的心理輔導策略,我在醫學院都有完成相關訓練,要我執行也都沒問題,只是我很清楚那不是我需要的,而且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種方式。
不是不適合或彆扭,而是「不喜歡」。
我需要的是有人拿聖經來跟我談翻譯的差異、處境分析、文化脈絡、歷史典故、與社會現狀比對、與流行價值衝撞、不同的人可能有的不同狀態……因為神的真理就彰顯在這裡面,也只有當你搞清楚這些真理,你去愛人才不會愛錯。
上面提過,要助人,有一堆專業訓練可以執行,各種宗教都在做這些事情,甚至政府方案都在推動這些事情,你要說基督教是真理,但你要我舉基督徒受到佛教團體幫助之後跳槽的我也一樣有一堆,基本上這種事情不同陣營之間本就搶來搶去,說你搶到人所以你才是對的我也只是呵呵,要用這個來當標準根本沒有什麼信度可言,論策略的效度也沒有什麼可以說服人的。
再說一次,因信稱義沒錯,但你信的是什麼,可要搞清楚才行。
搞得清楚嗎?那可是神學,是一門學問,而且研究的對象是無限大,根本沒有盡頭可言,我雖然不會強求每個人都要當教授,但當研究員卻是基督徒的基本要求,我指的不是成為學究,畢竟你得有行動才算數,換句話說,是行動研究。
附帶一題,很多人愛用「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這句話來強調「做就對了不用懂太多」或者「做比較重要」,這是標準邏輯謬誤,也是詐騙集團喜歡用的因果錯置手法。實情是你要信也要去行,當你信錯了,行也是做白工,信先於行,所以你要先研究你信的到底是什麼。
「信先於行」,「信了要行」,這才是耶穌教導的順序,而且你可以同時進行,因為研究真理與行出真理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
如何造就信徒?
鼓勵信徒與聖經對話--讀經根本不夠,研經只是基本功,你還需要辯論與挑戰
教會需要的是更多聖經對話,讓眾人對聖經的理解在討論中形成一個合一的行動方案,哪怕心理不完全認同,但在行動上可以順服,心態上可以降伏,因為這是一個對個人神學理解與所處境遇表示尊重的場合,因為我們深知「我們的理解在上帝的無限面前永遠不夠」,只有這種謙卑才能造就教會與信徒。
恢復主日崇拜的敬拜本質,建立完善神學造就管道
我會建議教會應該這樣做:
- 恢復禮拜的聖殿獻祭本質,牧師的訊息可以少一點,重點擺在敬拜本身。
- 神學造就要依照需求有不同的課程或者活動,別讓會眾變成一日基督徒,更別讓第二代第三代單單只對文化習以為常,沒有更加深入精進。
- 宣教同樣需要設計不同模式,要理解不同的人需要的東西不一樣,幸福小組只是其中一種模式而已。
- 外展服務很重要,但不該忘記宣教的本質,不要只是為辦活動而辦活動。
但如果變得吵鬧或者膚淺(例如強調說方言真的很可笑),那可是糟糕到不行,不要搞到吸引不了多少新人,卻把舊人全都嚇跑,也不要看一些新手法好像很炫就想照單全收,等這些手法要開始處理第二代的時候,問題會出來,到時候人家一樣要面對轉型問題,我們則是現在就要開始處理。
- 聖殿:這是基本,教會就是會幕的延伸,也是教會的本職,聖殿服事是最核心的要務,也是最該重視的部份。
- 學校:教會雖然不是培養神職人員的神學院,但絕對需要成為門徒造就的教育機構,除了聖殿服事(主日崇拜及各種聖禮典),教會主要功能應該就是教育,各種小組、課程、禱告會都是教育場域(也可以是自主學習場域,不單只是牧者講道)。
- 宣教組織:宣教不是聖殿服事,也不能取代聖殿服事,但對外宣教室教會核心功能之一,所有外展服務都要有宣教性質才及格。
- 社福組織: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教會都有社福或救助組織的特性,這同時也是上帝的教導,同時這也是作為宣教輔佐以及內部關係強化的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
本格歡迎朋友留言,原則上也不刪留言,但不歡迎廣告、重複剪貼或無意義的言詞,同時也請大家避免匿名留言,匿名留言在本格將無法獲得任何保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