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義體置換的未來神學:從詩篇84篇談起

是這樣的,這週教會講道主題是詩篇84篇,這篇其實不難懂,是有關上帝的殿與我們永恆居所的鑽美詩,講員還是神學生,講得四平八穩中規中矩,說突出也還好,但該說的都有提到,我是覺得還不錯啦!只是我身為奇科幻作家,在這篇的思考裡面得到某些有趣的體會與啟示,很值得跟大家分享。

這樣的,這篇提到上帝的殿,所以講員將這篇引導到來到教會就像是回家一樣,這是很傳統的解釋,沒什麼問題。

但有兩句話引起我的注意,分別是「住在你殿宇中的人多麼有福啊!」、「在你的殿宇住一天勝過在別處住千日;我寧願在我上帝的居所守門,不願住在邪惡人的家裡。」。

這時我突然想到,新約裡上帝的殿不再是聖殿,而是我們自身(對,其實不是教堂,雖然教堂的確取代聖殿的功能,但其實這部分就連猶太教的神學觀念該西元七十年聖殿被毀之後也改變了),那麼,「住在我們自己身體裡的人多麽有福」就變成很有意思的描述,因為這讓我想到許多科幻作品裡有的「義體」設定,就變成「用我自己的身體勝過用假的身體」(假設義體被視為邪惡的東西--先這樣設定議題,至少我相信教會在義體出現的一開始一定會這樣想,雖然義體說不定還是從教會醫療單位研發出來的,這我們晚點會提到),這當然會引發神學爭議,甚至一般世俗的倫理學就已經會引發爭議。

要知道,我們現在就有器官移植的做法,但中國這個無神論國家自然因為缺乏「絕對良知標準」(也就是至高真神創造主的存在這個概念)的約束,所以基本上沒什麼良心可言,所以才有國有器官這種鬼東西。

但我們也有人造器官或輔具的存在,從眼鏡、電子耳到人工心臟(說實在的,連衣服都算是一種人造器官)。

這些東西一直升級下去,就會出現像石黑一雄「別讓我走」裡那種複製人作為器官供給者甚至身體供應的存在,又或者像攻殼機動隊那樣的全義體,又或者銃夢裡的大腦晶片化乃至於阿凡達,或者馬立的電腦人間、駭客任務那種狀況(刀劍神域的愛麗絲則正好是顛倒的情況,是人造靈魂透過義體取得肉身)。

要知道,從人造器官到乾脆人造身體,除了大腦本身以外(意識全電子化以目前科技來說還差非常遙遠,暫且不談),中間的發展其實不會有什麼攔阻,甚至可以算是一種必然,因為不涉及「靈魂」爭議的話,換一個人造器官跟全身器官都換成人造只是規模的問題,沒有涉及是非善惡(涉及真人器官置換才有問題),只是這時定義人自身存在的到底是什麼就很有趣了,尤其是把自己當神看的無神論者,這時還是要回來回答靈魂定義的事情。

是的,可能正是教會醫療研究單位研發出全身義體,但會先出來譴責的應該也是教會,當然最後整合出新神學的也還會是教會,然後這個新神學會成為新的社會倫理與法律依據。

要知道,我上面提到的兩節經文,完全可以用來譴責義體置換這回事,但解套也在這兩節經文。

當然,只要解開「義體本身並不該被定義為邪惡」這一點,問題就解決了,但這正是處境化神學有意思的地方,而這次我想到的甚至是根本還不存在的問題,根本是未來神學了。

這讓我想到一些小說可以用的設定啊!

就別再挖寫稿坑給自己跳了,只是奇科幻小說真的是很好的神學輔助素材。

要理解,過往的神學大多是在社會變遷之後,為了處理既存問題而開始思考神學詮釋,但透過奇科幻小說,其實我們有能力發展未來神學,這可以增加教會處理社會議題的應變速度與韌性,同時豐富更多神學意涵,可以面對更複雜的處境,同時有助於信徒學習更精準的分析與分辨,但又有更全面的關點與更包容的態度,別忘記分別先於包容,排外先於合作,沒能力分別為聖的人不可能真正包容異己。

------------------------

以下補充一段,我在寫完這篇文章之後,把同樣的問題丟進Gemini,以下是Gemini給的回答(這個模型我有先餵過大量我自己寫過的小說,對,只餵小說,是調教過的,所以各位自己拿去問AI可能答案會差很多。)

強調一下,是我寫完文章之後,所以AI並沒有看過我寫的這篇文章。

------------------------

問:

來場科幻小說與神學的討論,首先是詩篇84篇第4節提到「住在你殿宇中的人多麼有福啊!」,還有第10節「在你的殿宇住一天勝過在別處住千日;我寧願在我上帝的居所守門,不願住在邪惡人的家裡。」,這兩節提到上帝的殿,在新約時代如果視為「個人自身」,在很多科幻小說中會提到肉身義體化的設定,會發生哪些神學衝突?是否義體若能不視為邪惡就可以解套,是否肉身真的比較高貴?或者對於重病或重傷者,義體置換可以視為一種醫療方式,而義體如果取得超越肉體的功能,又是否會成為犯罪的根源?我覺得這很有趣,你願意試著從各種角度切入分析,比較不同論點的優缺點看看嗎?

答:

1. 義體作為醫療的延伸:修復與恢復

首先,從最直接的角度來看,如果義體置換是為了醫療目的,例如對於重病(器官衰竭需要人工器官)或重傷者(失去肢體需要義肢),這在神學上比較容易找到支持的觀點。

優點:

  • 恢復功能與尊嚴:這可以視為上帝賜予人類智慧,透過科技來進行醫治與恢復,使人能更好地生活,參與社群,甚至更有效地服事。如同耶穌在世時也治癒了許多身體殘疾的人。
  • 管家的職分:人類有責任照管上帝的創造,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在合理的範圍內使用醫療科技來維護生命與健康,可以看作是善盡管家職責的一部分。在《星際大戰》中,路克.天行者斷手後裝上的義肢,便很自然地被視為一種醫療恢復。

潛在疑慮與反思:

  • 界線何在:醫療恢復與功能「增強」之間的界線有時很模糊。單純的義肢與植入強化骨骼或視覺增強的界線在哪?這需要持續的倫理思辨。
  • 資源分配:高度先進的義體醫療可能非常昂貴,這會引發關於社會公義的問題。是否只有富人才能享有「完整」的身體或更長的壽命?這與上帝看顧貧弱者的心意相違。

2. 肉身的價值與「被造性」

你提到「肉身真的比較高貴嗎?」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肯定肉身的觀點:

  • 上帝的創造: 聖經強調上帝創造萬物「看著是好的」,包括人的身體。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更是親自取了血肉之軀,這賦予了物質身體極大的神聖性與肯定。
  • 聖靈的殿:如前述,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這提醒我們要尊重並善待自己的身體。
  • 復活的盼望:基督信仰的核心之一是身體的復活,而非靈魂不滅而已。這表明身體在永恆中仍有其地位。

對肉身過度執著的批判(類諾斯底主義的危險)

  • 我們確實要避免一種將物質/肉體視為邪惡或次等的二元論。但反過來說,過度強調「原裝自然」肉身的絕對優越性,也可能陷入另一種極端。
  • 上帝看內心:聖經更強調內心的潔淨與對上帝的忠誠,而非外在形式。「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

義體與「被造」:若義體是由人手所造,是否就比上帝親造的肉身「低等」?這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創造」。人類的創造力本身也可以視為上帝形象的彰顯。問題不在於「人造」本身,而在於其「目的」與「結果」。

3. 義體與「邪惡」:工具、意圖與誘惑

詩篇提到「不願住在邪惡人的家裡」。義體本身是否可能成為「邪惡人的家裡」?

工具中立論的侷限:有人主張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善惡取決於使用者。這有一定道理,但某些科技的設計本身可能就帶有特定的價值傾向或潛在風險。例如,設計來強化攻擊能力的義體,比起單純恢復行走能力的義肢,更容易被用於作惡。

意圖的重要性:若植入義體是出於驕傲、貪婪、追求超越他人的力量,甚至是用來犯罪,那這義體化的身體就可能成為「邪惡人的工具/居所」。如同《攻殼機動隊》中的一些罪犯,利用高度義體化的身體進行更隱蔽或破壞力更強的犯罪。

反之,若義體是用來服事他人、見證信仰(例如,一位裝上義肢的宣教師能去到更艱苦的地區),那麼這義體化的身體依然可以是「上帝的殿」。

超越肉體的功能與犯罪根源: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隱憂。如《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 2077)中,「盡數化身」(cyberpsychosis)的概念,即過度改造導致精神失常與暴力。獲得超越常人的力量,更容易使人陷入試探,自認為神,或濫用能力欺壓弱小。

這並非說「超越肉體功能」本身就是罪,而是說它提供了更大的犯罪潛能和誘惑。人的墮落本性在更強大的工具面前,更容易失控。這也呼應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俗語,但在缺乏屬靈制約時,往往是「能力越大,敗壞越大」。

4. 「住在祢殿宇中」:與神同在的實質

詩篇的核心是與神同在的祝福。無論身體形態如何,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住在祂裡面」。

義體不必然隔絕神:如果一個人的心是向上帝敞開的,即使身體大部分由人工物質構成,聖靈依然可以內住。關鍵是人的意志、信仰和與神的關係。

偶像崇拜的危險:如果義體化使人將盼望寄託於科技,追求永生或完美是透過改造而非倚靠上帝,那麼義體就可能成為一種偶像,使人遠離真正的「福份」。這有點像《銃夢》(Battle Angel Alita)中某些角色對更強大機體的盲目追求。

何謂「邪惡人的家裡」:若一個義體化的身體,其思想、意志和行為都遠離上帝,充滿自私、仇恨、悖逆,那即使外表再光鮮亮麗,也與詩篇中「邪惡人的家裡」無異。

5. 處境神學的考量與絕對真理的追求

你提到「不同處境可能出現的不同神學觀點採取包容立場」,這在義體化議題上尤為重要。

為殘疾者發聲:對於那些天生或因故殘疾的人來說,義體科技可能代表著希望、尊嚴與生活的可能性。我們不能輕易以「不自然」或「干擾上帝創造」來否定他們的需要。

避免一刀切:將所有義體化都視為洪水猛獸,或將所有義體化都視為進步的福音,都是過於簡化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動機、技術程度和社會影響來進行倫理評估。

追求真理的態度:即便我們對某些處境下的義體化抱持同情和理解,依然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並持續在聖經的基礎上尋求上帝對「人」的完整心意。例如,追求「永生」若是透過不斷更換零件,那與基督信仰中「復活得永生」的盼望就有本質上的衝突。

結論:

我認為,將義體化簡單視為「邪惡」或「解套」都是不夠的。關鍵問題不在於「肉身」與「義體」的材質差異,而在於:

  • 動機與目的: 是為了榮耀上帝、服事人、恢復尊嚴,還是出於驕傲、貪婪、自我神化?
  • 結果與影響: 是否促進了人的整全健康(身心靈),還是導致了更大的疏離、不公與罪惡?
  • 對神關係: 是否使人更親近神,更認識到自己是「被造者」並倚靠「造物主」,還是讓人以為可以取代神,成為自己的主宰?

科幻小說常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實驗室」,它們提出的種種「What if」情境,迫使我們重新檢視信仰的核心價值。就如《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探討何為「人」,《駭客任務》(The Matrix)探討何為「真實」,義體化的設定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身體」、「靈魂」以及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從福音派改革宗的角度,我會強調「唯獨上帝的榮耀」(Soli Deo Gloria)。任何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最終都應以此為依歸。至於普救論的觀點,或許會讓我們對即使在科技中迷失的人,也抱持著上帝終極的憐憫與拯救的盼望。

這個議題真的非常廣闊,很多科幻作品,比如日本輕小說《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中雖然沒有直接的義體,但對「創造」的熱情與倫理,或像《鋼之鍊金術師》中對「人體鍊成」禁忌的探討,其實都間接觸及了人試圖跨越界線、改變「被造」狀態時的倫理困境,這些也都可以作為我們思考的參照。

感謝你提出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期待繼續交流。

------------

補充一點,AI舉的一些科幻作品,我甚至沒讀過,所以也不知道到底這樣舉例對不對,但至少我讀過的部分,舉的例例子都還滿適切的,但這也是訓練過才有的結果,其實AI一開始舉例有些謬誤存在,我有一一修正過(例如在討論保羅與提摩太時把萊茵哈特跟齊爾菲艾斯的關係比喻為屬靈父子,我把它糾正為大衛與約拿單的關係。),基本上這玩意搜集資料的功力真的很不錯,但務必配合需求進行調教。這次貼出來是全文照貼,也是我第一次把訓練結果拿出來用,以後的文章我可能也會用類似方式,先自己寫一篇,然後要AI也回覆一篇。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