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hool as Social Context: Social Interaction Patterns of Childr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Pamela K. Richardson AJOT, May/Junel, 2002, Volume 56, Number 3 Presenter: Jiam,Chu-Ge Date: Aug. 15, 2002 ##CONTINUE## Introduction 許多文獻資料都提到生理障礙對兒童社交發展的影響,這些小孩普遍會發生缺乏同儕互動、社交遊戲,並常會依賴他人來進行社交活動,而漸漸變成社交技巧差、缺乏合作的活動、缺乏動機及不專心,甚至在對兄弟姊妹之間的互動也會有很大的障礙,而且在對身邊的人親疏之間的態度會有很大不同,在學校則傾向自己一個人玩或寧願跟老師玩也不跟同年齡的人玩,而實際上醫療的介入常常是進一步減少了個案與同伴遊玩互動的時間。 遊戲經驗剝奪常會在成人身上產生次發性的社交、情緒及精神上的障礙,這些障礙包括了孤立、低自尊、低自信及失業問題,而遊戲經驗剝奪通常產生自缺乏動機、雙親過度保護及缺乏與同儕遊戲的機會。 學校是兒童學習社會過程的一個重點環境,尤其是在與同儕的互動上,這種社會網路的主要功能便是提供支持,在這支持是指一種建立在人與人相互交流之下所產生的一些可以相互給予的資源,這和社會福利資源是不同的,這種資源是建立在供需平衡下的產物,不論是有形或無形,但若當一個人無法提供他人資源,而只單方面的接受資源的話,他便無法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並發展社會網路。 在一項長期研究(Lewis,1989)中發現六到九歲是兒童社會網路發展的開發時期,通常小孩在此時會迅速的發展同儕團體關係,但Lewis也發現這些有生理障礙的小孩,他們通常在同儕網路上面沒什麼變化,反而是在對成人的社交網方面比一般小孩要廣。 但是同儕的支持是相當重要的,Varni跟Setoguchi在1991年的研究中指出肢障或截肢小孩在班上所獲得的社交支持與他們的憂鬱症狀有相當大的正相關,而Strain與Smith在1996的研究也發現早期的同儕網路發展有助於建立較高的自尊、心理成熟、自我獨立及成年後較好的就業紀錄。 當代的OT理論跟臨床模型都支持我們要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視為重點,但我們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