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反問約拿之後,約拿的行為有點意思,因為上帝給尼尼微城的警告是40天,約拿雖然知道上帝回心轉意,但身為先知的他其實也很清楚尼尼微人的「所謂悔改」是有問題的,理由我之前提過,總之這些異教徒還是有很大機會被滅,那可是精彩的場面,絕對值得去看iMAX4D,所以他跑到城外一個視線良好的景觀席,打算欣賞這場世紀大戲。
他可是有準備的,所以跑到城的東邊,還搭了個棚子。
這段要解釋一 下,那地方其實不大會長出樹木來,所以約拿在現場能動手搭的棚子應該是很簡陋那種,可能根本是草寮,唯一的支柱可能是他的手杖,就那種最克難的營帳型態,整個人縮在底下那種。
所以可能很快就倒了,雖聖經裡沒特別註明,但這才能解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就是上帝賞他一棵蓖麻。
蓖麻在中東並不罕見,可以長到三公尺高,葉子很大,的確可以用來遮蔭,約拿也因此感到高興,我想除了涼爽,應該也感受到上帝的確愛他,這下他心情應該會好很多。
但他也只爽一天,隔天清晨上帝派一隻蟲子把這蓖麻咬死(中東的確有蟲會直接咬進蓖麻維管束,把蓖麻弄死),太陽一出來就乾掉,然後熱風吹起來,馬上就掛點了。
約拿差點被曬死,於是又開始耍賴:「我死比活啲較好。」
這傢伙三番兩次對上帝情勒,跟摩西有得比,而且比摩西還厚臉皮,人家摩西至少是因為執行上帝命令受挫而沮喪,但約拿根本是無賴。
上帝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其實我們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因為上帝不是問約拿是否在生氣,而是問他是否在為那棵蓖麻生氣。
這是很精準的提問,想要約拿說出他生氣的真正理由。
約拿非常誠實,誠實到白目的程度,他完全承認自己就是為了這棵蓖麻在生氣,所以說:「當然!我氣甲欲死。」
所以他除了被曬到頭暈以外,更為了這棵蓖麻的死亡生氣。
這是完全利己主義的思考,因為重點不是蓖麻的死亡,而是他被曬到很抓狂。
但這棵蓖麻跟約拿其實沒有關係,他本來是搭棚子自己躲的,但蓖麻長出來,長大,然後死掉,雖然有上帝的旨意在裡面,但也只是自然如此而已(比起來約拿想看的天火焚城大戲才真的很不自然)。
上帝也是這樣告訴約拿,如果這棵跟你無關的蓖麻,只因為幫你檔一下日頭你就喜歡、感謝,甚至為了它的死亡憤怒,那尼尼微城裡的人呢?
「尼尼微此個大城,內面有十二萬𣍐曉分別好歹的人,閣有真多牲生,我豈毋免給伊疼惜?」(4:11)
先說,尼尼微有多少人不確定,其實原文說的不是分別好歹,而是分辨左右,我覺得現代台語譯本在這句話的翻譯會需要更多解釋,因為怎麼翻譯大概都會失真。
傳統解釋都認為這指的是小孩(左右不分),但其實不是這樣,因為在原始社會裡面,「只有知識分子才知道什麼叫左右邊」,左右分不清可不是小孩才這樣,其實台灣在幾十年前,光要新兵向左轉向右轉就要練好久,因為會搞錯方向的人非常多。
所以這十二萬的數字可能不是小孩子,而是這句話指的就是「全部」尼尼微人,而參照前面我解釋有關尼尼微人的認罪悔改其實可能根本也全都搞錯方向來說,翻成「不分好歹」其實也是成立而且很有趣的,因為「信錯就不能稱義」,所以尼尼微人的確不分好歹,但依然值得憐憫。
或者說,「大方向正確」。
總之,這段話的解讀,傳統上解釋成小孩也不能說不對,但我想我這樣解釋絕對更有意思。
反正也只是我的一種想法,大家看看就好。
不過這一點如果拿來擺在討論基督徒人和面對其他宗教,那可就有意思了。
我雖然常批評異教教義全都是假的錯的甚至非常可笑的,卻一點都不否認這些異教本身是有價值的,信徒也可能是值得敬重的,理由就在這邊,因為就算在「智識」上面是錯的,但上帝的啟示不會消失。只是知道基督教的各種知識不見得就會讓你變成好人,誤信各種異教的知識也不見得就會讓你變成壞人,而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會不會得救又是另一回事,那看的是你跟上帝的關係(也就是「稱義」,現代中文跟現代台語譯本都翻譯成「與神建立合宜的關係」,這的確是比較好的翻譯方式)。
約拿書讓我們看到跟神建立關係本身也是有著多樣性的,要知道,約拿書可是聖經裡難得一見沒死半個人的書卷(雖然約拿可能有先死過),是可以安全說給小孩聽的精彩故事,但傳統上的解釋,當然不是說不對,只是有很強的後設意味,一種先準備好說教標題之後再套故事進去的感覺,但如果我們好好進入故事裡面,用那個年代的風土人文與價值體系,親自去扮演每一個角色,我想得到的東西是非常不同的。
如果只強調約拿不順服是負面表率,那完全忽略約拿跟上帝的關係有多親密的亮點。如果只看上帝憐憫外邦人,那也讓上帝的憐憫變得很廉價(因為這次完全看得出來上帝有動手干涉,何況過幾十年祂又派先知宣佈尼尼微必定滅亡,而且這次真的被催毀了),其實上帝教導的內容更加長擴高深啊!
總之約拿書真的非常精彩,2025總會的青年查經營主題就是約拿書,我也會再度參加服事,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千萬不要錯過喔!
留言
張貼留言
本格歡迎朋友留言,原則上也不刪留言,但不歡迎廣告、重複剪貼或無意義的言詞,同時也請大家避免匿名留言,匿名留言在本格將無法獲得任何保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