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介紹過一本上帝與神學—信仰尋求了解,這本可以算是姊妹書,因為同樣年代久遠,都是使者或新使者雜誌上的文章合集,雖然主題不大一樣,但都是很不錯的神學思辨書籍。
這本主軸比較擺在聖經上面,畢竟基督教是有典籍做依據的,因此聖經的存在、翻譯、詮釋與應用就至關重要,畢竟如果你讀錯、想錯、用錯,那你的信仰就是白搭。
對,如果連憲法這種單純法律文件,翁曉玲跟黃國昌都能讀歪成那個樣子,那麼幾千年前古老文本翻譯過來的聖經,你以為隨便讀都能理解嗎?
你所讀的,你明白嗎?
我們要先理解幾個現實問題,首先,聖經從舊約開始,最古老的文獻找得到的文本證據可以從三千多年前開始,但裡面記載的東西卻是從創世開始--換句話說,是幾十億年前的內容,而三千多年前也不過是鐵器時代初期的原始世界,你覺得當年的人使用的詞彙跟現代一樣嗎?
然後聖經文本從三千年前一直到將近兩千年前(最新的文本在西元二世紀也已經出現),這本書的作者本身就至少跨越一千多年,而且聖經裡的主要使用語言至少有兩種,光跨語言的翻譯也是個問題。
要知道,舊約聖經文本大多是被擄時其實後寫下來的,這時以色列人的通用與逐漸從希伯來語變成亞蘭語,但舊約聖經都是用希伯來與寫的,換句話說,有翻譯過。
新約聖經更是如此,文本都是希臘文寫的,但當時耶穌他們主要使用的語言是亞蘭文,引用的經文可能出現希伯來文,但很多時候要使用希臘文(當年的官方語言),換句話說,新約聖經光原作者寫下來的內容本身就已經是翻譯過的,根本不是原本的內容。
再來是抄寫的問題,當年都是用抄的,可能會抄錯,實際上也的確一直有找到更古老的文本來修正後世可能抄錯的內容(但正確率依然有99%以上,畢竟是全世界最多人抄的書,要比對相對容易)。
然後有增刪的問題,我們很清楚現代聖經是開會決議的(其實還死了一些人),取捨標準本身也是個可以研究的題目。
接著有翻譯問題,像台灣最多人用的和合本是一百多年前在中國的翻譯,其實語言習慣已經改很多,而且當年的翻譯依據的是其他翻譯,而不是原文本,套句學術說法,那已經是三手文獻了,可信度低很多。
就算拿到好的譯本,每個人讀的時候領受到的依然不同,因為我們還是會用我們各自的生活、學識背景還有當下處境去解釋所看到的東西(正如空腹與吃撐,看大胃王比賽時一個會覺得很想吃,一個會想吐是一樣道理)。
而因為領受不同,最後體會到的內涵與生活中的實踐也會天差地遠。
也因為理解可能天差地遠,「正確翻譯」(或者該說「妥善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可能引戰的話題,於是市面上有很多種譯本(至少都比和合本有更新更精確的來源資料),那又如何選擇?
選了又該怎麼讀?
一個人讀經有侷限,所以如何集體查經好吸收更多種不同的詮釋(對,不是單一權威的詮釋,而是適用於不同處境的詮釋)?
這些全是大哉問阿!總之絕不是一起唱歌跳舞起乩可以辦到的。
大家不妨參加2025年青年查經營喔!保證大量燒腦、聖靈充滿喔!
真正的聖靈充滿,不是起乩以後腦袋放空抽筋,是理解真理線路接通之後的光亮,是阿基米德在浴缸裡的的大叫。
這才是讀經最美妙的地方。
來領會聖徒的相通吧!
你所讀的,你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