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

我參加的新書又一本出版了(今年應該還有一本,敬請期待),這次是本有點奇特的小說,針對特定議題的一本集體創作,有關UBI(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無條件基本收入,不是那個因為DEI嚴重虧損的遊戲公司)的故事。

這本裡面有八位作者寫了九篇故事,以下簡單介紹,然後我們再來聊聊UBI這玩意。

〈廢母〉曉由:
算是很直白的介紹文,讓我們看見UBI可能帶來的一種益處,就是某些經濟弱勢者的解放,不過,我要先強調是「某些」,但這算是滿有意義的部分,作為開場,先讓我們了解UBI是怎麼一回事。

〈自由之價〉阿宗:
這篇是漫畫,介紹的正是UBI最直觀的一種好處,就是讓人們有更多資源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畢竟,現代社會體制下的人生真的花太多時間在為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這其實很諷刺,但很多時候,給你時間也不知道怎麼用,因為絕大多數人其實都在依賴人家給目標。

〈Uncaged Brain Initiative〉馬立:
UBI其實有點違反直覺,畢竟它太像是不勞而獲,而我們很清楚不勞而獲絕不是能正常運做的經濟模型,於是這篇就是來解釋UBI並不是這種概念的產物,反而是為了創造一個減少剝削的經濟發展方式,因為如果不需要為五斗米折腰,大家都能說出「我是有欠你喔!」這句話了。

〈808〉靜川:
這故事時間拉比較長,為了讓我們看見一個政策執行時間夠久之後所帶來的改變,但很無奈的是,還是有人不會改變。需要理解的一點在於,社會安全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接住無法在社會制度下好好存活的人,那麼在UBI運作下哪些人會掉下去呢?掉下去就是活該嗎?

〈成年禮〉伍薰(南瓜社長):
這世界沒有完美政策,執行久了,自然會有新的問題跑出來,這篇就是在討論,如果UBI持續運作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說穿了,政策就是是這麼一回事,解決問題只是表面,其實是用新的問題取代舊的問題,到頭來,還是要訂出這規矩與限制,而規矩與限制正好就是用來製造問題的。

〈致命文件〉大獵蜥:
這是個推理故事,但也觸及了UBI作為國家政策,在全球處境下又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出現,畢竟,每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明顯有差異,這個現實如果要好好正視的話,問題還是出在錢錢,難道國家本身也要有國際提供無條件基本預算,然後被共產黨拿去用來顛覆政府

〈志明的故事〉子藝:
我寫的故事,同樣在處理政策執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雖然前面的故事提到很多UBI的理想,但現實是這個社會要有人清水溝、收垃圾、抽水肥然後倒進水溝,人人可以放心追求夢想的同時,有些工作似乎沒人要去做了,於是上一篇故事提到的外籍移工問題就會出現,或者有其他配套措施須要一併執行⋯⋯

〈碧蓮〉戲雪:
這篇在講UBI可能達成人人經濟自主這回事,不過目前最接近這個模型的北歐的社會福利國家體制,有著全球最高自殺率還有超高犯罪率,只能說,追求人生目標並不容易,對很多人來說,光要有個人生目標都很難,工作賺錢往往是最簡單的選擇啊!畢竟,真正知道自己要幹嘛的人其實是少數。

〈肺腑之言〉曉由:
本書開頭跟結尾呼應,講的是個有關認罪悔改的故事,其實也是在講一個對社會變遷適應不良的故事,而政府要如何接住這些因為政策執行而被落下的人,其實一直都是挑戰,畢竟社會對這些人往往很不寬容啊!

以上是九篇故事的簡單分享,當然每個故事多少都觸及了更多不同面向的議題,例如很多人對某家遊戲公司有怨念之類的,還有這本書邀稿的時候大家對大罷免都還很樂觀啊!

不過內容大家還是自己看吧!我倒是要來聊聊我自己對於UBI的看法,畢竟我不是初次接觸這個議題,更別提我對於政策的形成與執行現實不是沒有概念。

是這樣的,其實疫情的時候,三倍券五倍券就已經是類似的概念,這次說要普發一萬元也是,簡單說,政府直接發錢給民眾,而且是普發。

但這是因為疫情需要刺激經濟,又或者是因為在野黨毀憲亂政亂開支票,但政府有本事發更是直接的理由,雖然有很大的預算排擠與舉債壓力。

是的,這很直接,其實以台灣現狀來說,經濟實力離有本事發這玩意還很遠(當然關鍵在於你要發多少,但太少也沒意義),不過政府盡量用租屋補貼、學費補貼之類方式給予協助(身心障礙者生活津貼或老人年金之類當然更是行之有年,只不過前幾項因為在野黨亂刪預算要斷炊了,結果民眾居然蠢到不懂得好好把握罷免機會⋯⋯),但政策倡議本身當然是沒什麼問題的,只是目前全球應該還沒有國家有那種經濟實力可以全面施行。

對,這很現實,是那種繁榮到有剩的國家才有機會思考的問題,生吃都不夠國家根本沒餘裕想這個--請注意我是以國家為單位,你個人缺錢反而是這個政策想協助的部分。

舊約時代,以色列人裡有一群叫利未人的特殊族群,他們建國當時並沒有分到產業,因為他們全族都是祭司職務,也因此接受全民供養,讓他們專心作以色列人最重視的事情,也就是服事神,同時也服務以色列人。他們基本上等於最早開始領UBI的一群人,但在新約時代,因為萬民皆祭司,所以祭司要自己養自己。

但有沒有可能由國家來負起分配責任,維持萬民皆祭司的身分呢?UBI的確是這樣打算盤的,但現實問題不會消失,因為不潔淨的工作要由誰擔任?

對,那種百工百業一律平等的幻想就不用拿出來騙人了,自古裡來那些種體力活就一直被視為比較低等的工作,就算同樣務農,生產力根本養不起百性的文青小農還要瞧不起那些真正大量生產養活社會的慣行農業哩!在一個全民追求自我理想的世界,這些事情誰做?

說起來可以放下無趣的工作也算是解放,正如我當年請育嬰假一樣,我那時可沒育嬰津貼,單純因為我喜歡照顧小孩而已。

不過事情還是要有人做才行,因為這類最基本的工作往往就是社會存在的基本要件,勞動力還是要有人填補,只是大概很難找到有人的人生目標是打掃公廁或去顧鍋爐。

UBI這種概念從基督教國家出現,自然也馬上會意會到這裡面可能有的問題,因為這種理想要落實,有很多挑戰存在。

UBI可能帶來的正面意義,書裡有詳細介紹,而本書的故事裡有更多延伸,至於可能的問題,大家也都想得出幾點,但作為政策執行者,只能跟大家先說清楚,沒有完美政策這回事,所有的政策都是用新問題去取代舊問題,用新一批受害者取代前一批受害者,關鍵在於受害者是否變少,問題是否變小一點,而就算真的改善了,政策這玩意的特色就是會自然腐爛,直到有一天受害者無法忍受要來推翻政策。

何況保證會有人想鑽漏洞奪取更多好處。

但也因此所有政策都值得思考,因為它可能適合某種處境,會在某種狀態下派上用場,而這時候,我們這些奇科幻小說家就是未雨綢繆的假先知,對,我們是假的,我們只是挑出各種猜想,試圖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到沒有什麼真正的天啟,不過如果有人猜對了那真是可喜可賀,但重點是這些猜想全都很珍貴,因為我們模擬了某種處境下的問題,可說是政策的小型沙盒啊!

那麼各位在接觸到UBI之後,又有怎樣的想像呢?

AI時代或許是種轉機,機器人的發展是否能接手那些沒人想做的工作(然後搶走外籍移工的工作,這樣到底算不算正義?),真正讓萬民都成為利未祭司,但如果有人不想呢?

如果不知道怎麼想,那麼不妨先看看這本書,裡面有多種示範啊!

島嶼新日常: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的台灣想像
作者: 加拉巴哥8(2025)
繪者: 南部書之助
出版社:海穹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8/2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6267531303
叢書系列:島嶼記憶
規格:平裝 / 314頁 / 14.8 x 21 x 1.5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