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比牧師厲害?
這不是新問題,維基百科或google出來的時候就有類似質疑,就是當我從網路資訊裡找到讓我覺得更值得信任的資訊時,「專家」--不管是老師、醫師還是牧師--的存在價值要如何看待。
實際上講到教會裡的AI應用,總會有人跑出來宣告他問ChatGPT得到的答案比牧師說得還好。
這可不是個案,而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了。
不過我要提醒一點,就是你「問什麼問題」。
我們可能問牧師任何問題,聖經疑問、基督教文化、家庭關係、男女問題、找工作、買房子,甚至填志願。
我們要求牧師是神學專家、文化專家、理財專家、心理諮商師、社工、兩性專家、家族治療師、職涯規畫師、房仲、育兒專家、檢傷員……
對,牧師必須十項全能,但我們很清楚這根本不可能,牧師也是人,但也還好牧師是人,而AI不是。
AI是受造物,是工具,不會超過這種分際,永遠不可能。
但信任又是另一回事,這部分其實很有意思,這跟信到底是怎麼回事有關。
有興趣的人不妨看一下我這篇文章「今天不談神學:關於信這檔事」,因為不管你相信哪個對象,到頭來,你都要先相信自己的判斷,也就是說,你「覺得」或者「選擇」相信哪個。
我不否認AI可以很有說服力,這正是它被製造的目的,但如果今天有個人宣布他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配合你的偏好來說服你去相信某個特定立場,而不是為了告訴你事實,你會怎麼想?偏偏這一點正好就是AI的預設立場。
或許你會覺得AI說的都是事實不是嗎?這回答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跟開頭提到的事情有關,就是你到底問了什麼?
簡單說,如果你知道要問什麼,AI的確可以幫忙彙整更完整的不同資訊供你篩選,但麻煩也在篩選,因為這些資訊可能代表不同價值觀,甚至可能是假的資訊(AI常給造假的答案不是新聞,當假的答案在網路上被散佈之後,越來越可能被AI拿去做訓練,越錯越多,也就是所謂垃圾進垃圾出),結果本來是要問問題的,變成是在篩選答案。
如果你是研究生在找資料,這個歷程不見得沒意義,而且現在比較負責一點的模型會附上資料來源的連結供我們回頭確認。
所以我說總會自己出來主導訓練一個值得信任的模型很重要對吧!
錯誤的問法會有錯誤的答案
總之,如果你不想花太多時間猜選,就必須懂得在一開始提問的時候給予明確的方向,讓AI做好篩選的動作,正如我自己訓練的模型,我就明白要它以改革宗的角度來處理資訊,先排除靈恩派的角度,或者以批判角度處理靈恩派的神學觀點。或許你認為這樣很偏頗,但其實這才是AI的正確使用方式,不然它會給你互相矛盾的混沌觀點,然後為了自圓其說,AI會開始亂掰。
例如如果你問的是基督徒要不要研經,會有一堆靈恩派資料告訴你不要研經,那是屬肉體的,只要憑聖靈感動就好,但基要派會要你好好讀聖經,因為聖經絕對無誤,改革宗則會要你學會批判聖經,要讀出不同處境的答案,混在一起亂答結果只會一團亂。
到頭來,自己還是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才行,而這還只是站在聖經研究的角度使用AI靈修,如果你今天是陷入困境瓶頸,想要找人指點人生方向,哪有空閒在那邊自我剖析釐清問題再去問AI,阿都釐清完了就不用問了。
所以你問了什麼?怎麼問?這些才是關鍵問題。
如果你問的是比較偏學術性的問題,AI很好用,但可能要從頭開始問起,例如先問關於上帝的拯救計畫有哪些神學派別,這時AI會告訴你很多種說法,像預定論、普救論之類,接著你可以繼續挑某個派別進一步討論,最後再來問你沒有信主的阿嬤可不可以上天堂。相信我,不同派別的解釋其實不一樣,從絕對可以、有條件可以、有條件不可以到絕對不可以都有。
如果你問的是基督徒遇到家暴要不要離婚,這問題就麻煩多了,因為現實狀況一定會更複雜,當面問牧師,人家可以從它對你的理解到你問答的態度做很多判斷,但AI可沒辦法,這時候問出來的,十之八九是安慰劑,如果給的是法律諮詢可能實用一點。
但AI的好處是不會有偏見(例如牧師可能站在你另一半那邊),不過問題依然,你還是要懂得提問方式才行。
那麼有沒有比較好的提問方式?
其實網路上有不少教學了,這類「咒語」有幾個比較一致性的特色,就是不要次問一堆問題,一個一個來,可以先問大一點的範圍,而且指定要求做分類,接著可以要求針對不同分類做利弊分析,再從不同分類裡面縮小範圍繼續提問。
正如你如果問肚子痛怎麼辦?那答案會很混亂(若是免費版,受限於算力分配,可能找個幾秒就會用見成答案給你,結果資料很偏),你可以先問常見的副董有哪些種類、症狀如何,然後看自己比較像哪一種,又或者你一開始就要很詳細描述自己的症狀,是痛哪邊、痛的類型、深度、痛多久、有沒有發燒之類有的沒的。
這就是念咒文的方式,不是從大範圍慢慢縮小,就是你要有本事一開始就自我診斷給出很精確的問題。
總之不是當個隨興的伸手牌就能有好的結果啊!
請記住AI沒有任何責任感
如果拿到一把好剪刀,你會說這剪刀很好剪,但剪的人還是你自己,你會稱讚這剪刀很好剪,但不會說這剪刀剪得好。
AI也是如此,如果AI給你好答案,這是個好工具沒錯,但你可以先稱讚自己問得好。
不過問牧師則是另一回事,牧師給的答案的確可能沒有AI完整、漂亮、好聽,但你不會說這牧師很會回答,而是說這牧師答的好,前一種是把牧師當成一種應答工具,但牧師不是,牧師是專業的助人者,他會判斷你的狀況、你的問題、過去歷史、可連結的資源,然後提供一個至少他認為是好的答案,雖然你可能不喜歡,但正常來說,牧師對你是有責任的,請你至少要紀念這份情感。
要不然,你可以兩種方法都試試看,不然我幹嘛寫這篇文章,對不對。
你可以拿著AI分析過的答案去跟牧師討論,因為AI不負任何責任,但你的牧師對你可是有負擔的,至少你可以期待這一點。
或者反過來,拿牧師的答案去問AI。
當然,如何分辨這牧師好還是不好,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