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專業者的防洪亂講

話說在前頭,我完全不是相關專業人員,也沒關注太多相關專業知識,以下只是胡亂猜想,對不對我不知道,要指教歡迎,反正如果你的指教太專業我也可能同樣看不懂就是了。
原本漂亮的小溪,兩岸都是草叢跟樹木,水裡還有魚,現在死了。那麼高的提防,沒有任何動物有辦法通過。
這就是智障建設,不但無助改善淹水,只會讓下游狀況惡化(往下游幾百公尺就進入地下,上面被加蓋了)。

這次大雨,有些地方有淹水狀況,但老實說看過太多更嚴重的情形,其實這次狀況算還好而已。然後嘉義市雖然雨不算大,但瞬間降雨依然驚人,卻連積水都沒有,所以還被不少人稱讚,市府也趁機做了些宣傳,然後一如往常的被一些酸民酸。

這些就先不管,先討論一下防洪到底要怎麼做。



防洪,說穿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當水量很大的時候,不要淹到不該淹的地方就對了,而這個不該淹是有先後次序的,首先當然是人口居住區最不該淹,其次是商業工業區不該淹,再來是農漁業區不該淹,以上順序對於受災戶來講當然會很不爽,尤其舔商舔習慣了的社會,會喜歡把第二項擺到前面去,你再叫我就把你擺到第三項,少在那邊發神經。

有人住的地方當然最不該淹,不過人住的地方千奇百怪,但至少人口密集區往往代表著都市計畫區,所以自然是優先要規劃成不會淹的狀況,如果你連這邊都搞不定,其他的也不用講了。至於住鄉村、水邊、山腳,這些自然是相關公共工程比較難照顧到,但依然是政府該優先照顧的--比方說,不該蓋房子的地方就不該發建照,例如清靜農場那一堆違建。

商業及工業區也是同樣理由,因為大多是都市計畫區域,比較容易事先規劃防洪措施,所以也不該淹水。

濃漁業區比較困難是因為,這兩樣產業基本上打從一開就是找水開墾的,所以在防洪思維上會比較不一樣,不是說不重要,而是處裡思維會有所不同。

這幾年看到很多防洪的想法,比方說海綿城市,很多人提過。

但我一直覺得奇怪,如果我的解釋有錯請更正。海綿可以吸水沒錯,但要他能吸水,先決條件是他「原本是乾的」。

以嘉義市為例,不靠海,也算容易缺水,換句話說,天生體質比較「乾」,如果嘉義市用海綿城市的思維,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而且不只防洪,甚至可以用來調節地下水量。

但台北市跟新北市我就很懷疑,高雄市港區跟台南市濱海地區也一樣,因為本來就靠海,地勢低窪,如果海綿化,基本上這海綿難道不會「本來就很濕」?

不是說不可以海綿化。他畢竟可以協助涵養地下水,對於都市綠化很有幫助,而且對於小雨可以很快的保持路面乾燥,提昇行車安全,但說到防洪,效果恐怕沒那樣偉大。

嘉義市這次沒淹水,很多人歸功於清淤有成,這一點倒是沒錯,想想過去幾十年,嘉義市居然累積了九千公噸的污泥……這算三小?要知道,嘉義市超級小,是最小的省轄市,人口號稱二十七萬(但有很多是嘉義縣跨區就讀寄戶口的家庭,還有跑去其他縣市工作的年輕人,實際居住人口遠低於這個數字),台北市隨便一個區人口都比嘉義市多,然後居然可以清出九千公噸污泥,而清完就沒淹水了--去年開始就沒淹水,不是今年,去年就開始了,而且是連積水都沒有。

大前年下場驟雨就可以讓市區淹大水了,超狼狽的。

話說在前頭,嘉義市基本上也沒有大型下水道工程存在(嘉義其實真的很缺錢作這些「真正」基礎建設,比方說完整的下水道系統、人行道系統、大眾運輸系統之類的),到現在污水也沒跟雨水分流,什麼髒東西都往溝裡排。污水處裡場現在才準備要蓋而已(嘉義市到目前為止污水接管率還是0,明明幾十年來已經做過好幾次大型都市計劃案,接管率還是0,舊市區就算了,明明這玩意該是都更時「直接與道路建設並列規劃」的東西,幹玩過模擬城市的人都懂),所以過去嘉義市所有廢水都是往八掌溪與牛稠溪倒--然後出海到水產養殖區去,對,就是有名的東石布袋海產區,已經倒幾十年了。

過去幾十年在環境保護上沒有用心,但倒是真有蓋很多水溝與排水管,真的有蓋,這屆市長沒有蓋水溝,都是前幾任市長的「政績」。

問題來了,花這麼多錢蓋水溝,結果還是淹水。

原因很簡單,剪綵完就沒事了,所以當然會淹,不然去看剪綵王這次下雨的表情。

這兩年嘉義市政府清了九千公噸的污泥,裡面有相當比例是營建廢棄物,我猜,對,我只是猜的,搞不好就是當初工程的廢土直接塞進去而已,反正只要完工時看起來漂亮就好。

請問各位,如果家裡馬桶阻塞,你會如何處裡?是打掉廁所重拉管線,還是買瓶通樂試試看?

嘉義市的狀況大致上就是,以前已經花錢弄了一大堆管線(但都不大,不是那種規劃完善的大型下水道「系統」,所以之前還被發現有那種兩條管接不起來的囧事,因為不是同期蓋的,也沒規劃好),結果還是不通,這次通一通,水就不會淹了。

所以怎樣叫「政績」?

這是嘉義市的狀況,我不會說其他沿海城市這樣就好,其實沿海城市問題比較大。

首先,沿海城市因為地勢低窪,水管很通得結果,搞不好是海水反而灌進來,這種案例不是沒有過。

所以像圓山仔分洪道這種建設很重要,就是讓水根本沒機會進到市區才能保障安全,不是等水進來了才開始想辦法。

不過,台北有山可以這樣玩,台南高雄地勢太平可沒辦法,而且,分洪也只能分一部分,所以像淡水這種出海口的地區一樣會很慘。

而且,像嘉義市的水如果可以很順利的排往下游……那就換下游倒楣了……這是實情,因為水就是這麼多。

所以靠海城市要防洪,要考慮東西麻煩多了,因為要讓水出去,另一方面外面也有水要進來,嘉南平原如果是颱風加大潮,就是這樣麻煩。

我先承認,到這個階段我也搞不清楚了,不過有一點是不會錯的,就是「地下空間」要好好利用,清水溝只是初級班,但嘉義市光做好清水溝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基本功還是要做的。

再來就是地下水的補充,尤其嘉南平原平常一直超抽地下水,其實要這樣想,如果地表水夠乾淨,水量也夠(水量要夠,必須上游的地下水量也足夠才能不斷補充,所以上游也不該水泥化),就不用不斷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這是雙重傷害,一是變低容易淹水,二是地下空間被壓縮。

如果嘉義市的淨水廠與污水處裡管線做好,不只下游生態會改善,灌溉用水也會獲得改善。

真的開始下大雨,別以為地下水不會跟著流動,實際上,地下伏流同樣在排水,但你必須有水道才行,於是,原本豐沛的地下水,反而可以協助排水。

當然,雨太大還是會超過負荷,這幾年很多人會傳那張東京都地底聖殿的照片,這就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一個巨型的地下水庫,不過台灣是不適合又是一回事了,老實說我不知道,那需要的規劃與工程能力台灣有沒有是個問題。

另外,水的破壞力除了水量,還有流速,要降低流速,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水泥化的河岸」,越水泥化,死得越慘,當然,我可以理解現在幾個大都會大概都沒救了,但一些小溪,真的不要再蓋水泥提防,這超北七的,你去看台中市區幾條水泥水溝,別跟我說那叫川,當你水泥化,就無法維持自然生態,終究只是條溝,連大排都稱不上。

最後,真的會淹的還是會淹啦!該思考的其實是這個地方到底適不適合住人,或者,你必須同意你這邊會變成逼不得已的時候的防汛區域。

老天爺想淹你,你逃得了?

再說一次,這是外行人的觀察而已,雖說水利專家講的好像也只是幹話,我一點都不覺得我講的比他沒道理啦!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