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中的詩歌--過去的經驗(1)

最近正好Christianity Today貼了兩篇跟敬拜音樂有關的文章(敬拜音樂有時是種情緒操控,我們能信任敬拜主領嗎?以及敬拜領袖需要神學家的幫助),而其實也是我長久以來質疑的部份,雖然過去在文章中也有零星提及,就趁這次做一下整理吧!

話說在前頭,我不是什麼音樂專業人士,論音樂我當然沒什麼專業可言,但好歹也是有牌的精神醫療專業人員,也在醫院使用音樂治療協助過患者,所以我切入的方向會是這部份,也就是音樂的使用對人的精神狀態的影響。

從小在教會進出,聖詩當然也是聽慣了。當然,這個「聽慣了」可以代表很多種意思,至少在我高中參加團契的時候,開始接觸比較校園風格的福音歌曲,接受度是很高的,畢竟這些旋律很活潑,聽起來很不一樣。

不過因為我比較習慣台語,這類歌曲因為多是華語歌詞,我多少有點免疫,總之還是比較喜歡傳統聖詩。

之後離開教會當然沒再接觸這些曲子,後來興起的敬拜讚美更是跟我無緣,雖說多少有接觸一些西洋現代福音歌曲,但我是把他們當成「流行歌」聽,也沒特別想過歌詞內容,何況有段時間我更喜歡日本流行歌。

更別提我最喜歡的還是古典音樂(雖然新世紀音樂也有不少好作品)。

以上這些跟屬靈經驗沒什麼關係,那時候雖然很受上帝照顧,但我自己沒什麼體認,就單純聽音樂而已。

回到上帝座前

中年時期回到教會,這時候狀況很不一樣,因為這時我是「自己決定」的,所以投入程度大不相同,最直接的差異就是加入聖歌隊。

聖歌隊的任務跟會眾當然不一樣,領受利未人職分,就該有利未人的樣子,這可不是唱唱歌而已,我必須明白自己到底在唱什麼才行。

簡單說,重點不單是唱歌的技巧,唱什麼更關鍵,因為重點是歌詞到底傳遞了什麼東西給會眾。

直到這時,我才認真去思考歌詞到底有什麼內容。

還好長老教會的聖詩(不論新舊)全都是依照聖經內容安排,還有詳細索引可以參照,我們可以在裡面找到相對應的經節或主題。

傳統的教會聖詩都是這樣編排的(坊間可以找到各種不同系統的聖詩編輯),因為聖詩的作用是作為禮拜中的「神學教育」一環,跟教科書一樣需要嚴謹對待。

但加入聖歌隊服事,自然也會接觸到敬拜讚美的東西,尤其當我自己也加入這部份服事的時候。

這裡就遇到幾個問題,首先這些曲子的旋律,有些的確還不錯,我是說作為流行歌來說,但在禮拜中使用完全是另一回事。再來是選擇很少,雖然曲子超多沒錯,但內容重複性非常高,大多是沒什麼意義的重複內容,除非剛好搭得上牧師當週講道主軸,不然就真的只單純唱歌,而不是禮拜的環節了。

更別提大多是華語歌詞,所以我還常常要自己填台語歌詞進去,必要的話還要自己重新打譜(我真的為了這個自學樂譜軟體),把沒意義的冗長間奏刪掉(整間教堂合唱最尷尬的就是沒意義的間奏--這問題之後再談),甚至要做移調作業,免得一些異常高音大多數人根本唱不上去。

對,這很麻煩,後來我就算帶敬拜也一樣用傳統聖詩,那些流行歌在家聽就好,要知道會眾裡面年齡層非常大,從變聲期的中學生到百歲人瑞都有,而且多數敬拜讚美需要依賴投影片貼歌詞,沒聽過得曲子就根本沒辦法跟,而傳統聖詩可以貼五線譜出來(總會有資源提供),敬拜讚美的話,若是我帶我也都會把我打的譜貼上去,至少長老教會的老會友大多有視譜能力(這部份反而現代主日學要反省,真的太偷懶,我視譜也是小時候在主日學學的)。

總之,回到教會參與服事之後,發現教會音樂現在問題可大著。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