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周有篇文章很有意思,是關於聖經銷售量大增的消息(全球書市低迷,聖經卻大熱賣!為什麼?答案竟跟Z世代有關),但商周這標題有誤導之嫌,因為這篇報導只講到英美,倒不能因此變成全球現象。
因為全球基督徒數量其實有大幅增長,連台灣也在增加當中--但我沒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問題本身更複雜。
但長久來說我不擔心什麼就是了,教會歷史那次不是這樣,昨天正好讀到基督教台灣宣教150週年的教會史,裡面提到1870年代,早期宣教士對於台灣宣教最擔憂的事情,第一名叫做「年輕人太少」……那不是跟現在一樣……
不過這篇報導有些資訊倒是值得探究。
根據圖書銷售追蹤機構Circana Bookscan統計,截至2024年10月,美國聖經銷售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長22%。同一時期美國紙本書總銷量增幅不到1%。
而在英國,圖書出版業市場規模在2019年至2024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為0%,等於市場陷入停滯,但聖經銷量卻在同一時間暴增87%。
內文提到的資訊,其實是很驚人的銷售量,何況聖經單就售價來說並不便宜(論字數計算其實很便宜,但因為字數太多,往往要用聖經紙印刷才能縮小體積,成本又拉高了--對,你沒看錯,就直接叫聖經紙),尤其是較新的版本往往還有版權問題會更貴,所以非信徒願意買其實是很有趣的事情。
但內容也同時提到基督徒人口下降中--至少是指在教會有「登記教籍」的人減少當中,這一點歐洲大致上都是這樣(其實就是左膠越多問題越大),不過放眼全球的話其實人數是大幅成長的,主要是非洲、亞洲跟南美洲,但這幾個地方人數增加有其他問題,因為成長最多的是靈恩派異端,在我看來他們跟左膠一樣只會危害世界,不過這幾年他們自爆的人越來越多,跟無神論者一樣,我想上帝自有安排,會逐漸回到正軌。
最有趣的一點在於文中提到Z世代靈性健康最低這一點,我是不大清楚他們用來衡量靈性健康的量表是什麼,但說Z世代因為靈性最不健康所以更會買聖經,這跟戰後世代有更多世俗主義與無神論而不買聖經但靈性比較健康卻有衝突,因為這些人靈性的確也很不健康……或者說不同世代問題不一樣。
反而是面對的社會與生活壓力差異問題可能更關鍵,因為戰後世代沒看見戰爭的殘酷,卻受惠於戰後的科技發展與經濟繁榮,這種世代出現財主心態是很自然的,當然要進天國比駱駝過針眼還難,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這一點正好是無神論的基調--把自己當神(就算你否認,但無神論就是認為是非的終極判斷標準在於自己--這就叫做把自己當神,而如果你「很謙卑」的認為標準在其他「人」身上,那就變偶像崇拜了,同樣死路一條)。
附帶一題,佛教就是這種說詞的包裝版本,美其名叫做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好到可以成佛,然後又很奸巧的說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法門--實際上還是要追從某人,而這就叫做偶像化歷程,變成拜偶像了。
而且還不告訴你那個「好」的標準是哪來的。
總之這份報導在方法論上問題很多,頂多那個銷售量爆增的統計很有意思(畢竟是真實數據),但如何解讀則是另一回事了。
不過,我反而在意幾個其他欠缺的資訊,例如賣出的是哪種版本,如果是KJV這種古英文版本(無版權問題,最便宜),那沒什麼好高興的,因為這版本錯誤其實不少,如果買回去自己讀又沒上教會,九成九九的機會會讀錯(正如在台灣只讀和合本,你要不出錯的機率基本上應該是趨近於0)。
就算買的是新的翻譯本,通常沒有搭配解經書,你還是有九成機會會讀錯。
好吧!哪怕你有讀解經書,如果只讀一本,那你還是有八成的機會會搞不清楚內容。
更慘的是,就算你讀過一大堆聖經、解經書、神學書籍,只要你沒上教會或者跟人家深入討論,你搞錯的機會依然會超過五成。
就算你是教會史上最模範的信徒、學者或者牧長,其實也絕對沒人敢說他不會搞錯聖經內容。
對,聖經就是那麼麻煩,因為聖經不是某種知識體系(雖說也可以是沒錯,但那是學者的角色),而是一種生活實踐,這代表聖經可以被各種處境化運用,因此全然無誤的解釋,只有上帝辦得到(並非不存在,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先了解),我們只能用人類有限的語言努力逼近,卻也同時保證會有疏漏。
不過,這不是要大家放棄努力,正好相反,要更努力。
我們也看見短影音之類網路世代面對的問題,因為他們注意力有受損,於是靈恩派常見的訴諸肉體感官(其實所有邪門歪道都一樣,然後宣稱這叫靈性--所我才對商周這篇文章提到的靈性十分存疑)對他們來說很受用,因為「不用思考」。
所以的確很多人買聖經卻是用來占卜,例如隨機翻開一頁然後宣稱這是天啟--我還真認識這種人。
當然,有很多人買聖經,身為基督徒沒什麼好抱怨的,但也因此更感受到如何使用更多媒體來進行神學教育多重要,因為這些人可能不會進教會。
他們不進教會可能有幾個因素:
- 對組織的不信任與反感--例如恐同,這還算好懂的例子,還有更多狀況,但這其實是所有人民團體都有的問題,人們往往會自動認為教會不該有這些問題。
- 宗教儀式佔用很多時間--尤其是珍貴的放假日清晨,而這只是基本款而已,要成為真理的追隨者從沒那麼簡單。
- 對儀式的內涵不了解--才會有人覺得敬拜讚美沒問題,其實問題超級大,而且現在很多教會根本沒有好好教導這類基本常識,甚至反過來抱怨儀式太古板。
- 人際關係疏離--現代人可能也不喜歡教會那種團契的親密感覺,其實我也不喜歡,但我年紀夠大,有能力自己拿捏距離,所以能用「自己的」距離參加聚會,但可能很多人也會覺得我難搞。
- 網路資源豐富--網路有更多直接資源可以取得,除非有「自己切身問題」需要解決,不然大多數人尋找的都會只是知識性的東西,雖然這是真理非常關鍵部份,但卻也只佔真理一小部份。
- 靈性程度不夠--靈性成長絕不會讓人自外於世界,覺得自己修行就好的其實只是中二而已,但這種問題通常要到一定年紀才會開悟。
- 還不到回饋階段--對聖經真理還在吸收階段,對於回饋沒有信心,所以不喜歡進入討論當中,這種人不少,其實很可惜,因為每個人的處境都很珍貴,而回饋本身自己可以得到更多,別忘記施比受更有福。
- 錯誤神學影響--靈恩派訴諸感覺,其實就是新世紀宗教的偏差異教思維,誤入歧途之後,當你碰壁將會傾向尋找威權(不是權威),然後就完蛋了……
- 碎片式讀經--坊間的確有些書籍會告訴大家遇到某種問題可讀某些段落,我不是說這樣不行,但這種作法其實適合的是「讀過聖經整本很多遍的人」,完全不適合菜鳥……
- 占卜--強調一下,拿聖經占卜百分百是錯的,因為基督教完全不認同占卜,有這種心態不會進教會也是正常的。
- 選擇性相信--與其說選擇不如說信了奇怪的鬼東西,例如相信天使(還有各種卡牌)或相信惡魔(這卡牌更多),這只是拿基督教元素去做奇幻小說設定而已……
總之,有各種原因讓人買聖經卻不進教會,而教會有沒有管道打進這些人的眼界,這可是大哉問,至少台灣碰到的問題跟歐美會有很大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此外還有一種無教會主義,但這是另一個議題,總之,基督徒的確沒有非得上教堂不可的規定,但團契生活卻是讓自己靈性持續成長的絕對必要條件。這樣說好了,初代教會那個年代其實「根本沒有教會組織」,至少長得跟現在很不一樣,他們就真的是個團契,但這也代表某種群體存在的事實。如今如果有人覺得可以自外於團契……這種人通常自外於團契的根本原因大多是「覺得自己比較了不起」,那怕宣稱曾經受過傷害所以離開教會也一樣,我絕不會否認教會裡的確有人會傷害人,但「有人會傷害人」跟「教會傷害人」是兩回事,實際上,教會完全沒辦法傷害任何人,也沒辦法幫助任何人,教會只是個名詞……如果繞不出來,我也只能說求主憐憫了。
別忘記使徒信經告訴我們要有「聖徒的相通」,這不但是歷史垂直方向的相通,也包含鄰人之間團契的相通,兩個方向都有才是十字架的道路。
總之,離開教會完全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我自己也離開過……這種事情說穿了又是那種年紀夠大就會想通的狀況,當然,年紀只是一種修辭,老番顛自然也很常見啦……
反正就一點雜想,其實家裡有十多本聖經,我自己去年也剛買一本新的(過去沒買過的版本),何況我的聖經都劃上不少記號,會會常常翻閱,還會帶出帶入(至少帶去教會),某方面來說完全是消耗品,重複購買也是自然的。
往好的方向想,至少有消費……
![]() |
目前生活中靈修的主要版本當然是台文版囉!另外還有帶小組用的版本(現代中文譯本),還有讀經用(非靈修用,目的是讀過各種不同版本做比較)的新譯本與NIV版,此外和合本跟KJV還是會拿來對照用,聚會則使用台語漢字本。只能說,基督徒擁有好幾本聖經而且同時使用是很正常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