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市長換人,最近忙著研擬落實市長政見的施政策略.
這幾天碰上幾個小夥子,不斷批評政府政策,不好的政策當然可以批評,何況政策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認同,所以批評是件極為正常的事情,甚至該被鼓勵.
不過這次碰上的所謂批評倒是很無厘頭,通常是針對所謂配套不良或認為這是口號,是置入性行銷之類的.
這種認知還真不是普通膚淺,也突顯政府的社會教育的確做的不夠多,當然,媒體被特定集團惡意使用也是原因啦!不過我到沒想到現在小夥子思考能力那樣低落.
民主政治,雖說是以民為主,但實際上仍有精英政治的意思存在,所以我們選首長,選民代,把事情交給他們,我們負責監督就好.
所以政黨或政治人物會提出政見讓大家選,看你喜歡哪一種.
問題來了,政見要訂到多細,畢竟,如果選上了,政見就變政策了,你要訂多細才行?
想也知道不可能太細,而且絕對是口號,因為這樣民眾才容易懂.
如果說這叫政策不周,叫置入性行銷,叫空泛口號......真不知要說什麼了.
更何況,這群小夥子又正好是來自最沒有耐心看一堆字的世代,拿寫得正經八百的施政計畫給他看,看得下去嗎?連我這個因職務需要一定要看甚至自己都要去寫的人都覺得看這些東西很累了,那些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公共事務的小鬼會看得下去?
這群人云亦云的小鬼還真鮮,批評政策,是要拿出另一套政策來辯論的,只會亂罵,層次實在太低,如果他們進到企業職場,討論企劃時真不知會產生哪種有趣畫面來.
更有趣的是他們會提出一堆現象,稱之為證據(那根本不叫證據,證據是要能拿來藉以支持自己論點才算的,既然他們沒有拿出對應的政策來討論,所謂證據根本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不能拿來延伸引述進他們的言談當中).
這些證據其實都正好支持政府政策之必要性,但他們就是硬要想像成這是不對的......
政策可以批評,但這種惡意謾罵......某方面來說算是好玩啦!怎麼說呢?這種沒有能力在未來成為我工作競爭對手的人,這種在未來很容易被我的孩子追趕過去的人,我滿喜歡的.
抱怨到這邊,先提其他的.
新市長當然也不一樣的政見,不過內行的都知道,除非是像國家認同這類重大問題,一般民生議題其實大家政見都大同小異,反正就換個詞就對了.
所以如何落實政見就落在我們頭上了.
政策就是這樣的東西,領導者提出一個願景或大方向,技術性的東西在由我們這些幕僚單位去做,所以領導者講的絕對都是"口號",技術性東西再給我們解決.
其中自然包括配套措施,畢竟一個政策,一定有人受益,而有人受益,就表示有人會受到排擠或壓縮,而衡量公平正義並協調出一個最終方案就是我們的責任.
不過一般民眾並不知道這部分(應該說沒有想像力,這種事情並不難想像,家庭會議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有人惡意抹黑重傷,天下就大亂了.
當然,最後施政品質雖說是團隊的表現,其實好壞都是由領導人承擔的,跟我們沒太大關係.
這也是公務單位的問題,公務員比首長還要老大,因為不管上面換幾個,我們都不會動.
能落實功績制度會比較好,但如果因此被攻擊成酬庸又實在是有夠難聽,反正泛藍把台灣社會價值觀敗壞成這樣,就算他奪回政權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只會更慘.
這幾天碰上幾個小夥子,不斷批評政府政策,不好的政策當然可以批評,何況政策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認同,所以批評是件極為正常的事情,甚至該被鼓勵.
不過這次碰上的所謂批評倒是很無厘頭,通常是針對所謂配套不良或認為這是口號,是置入性行銷之類的.
這種認知還真不是普通膚淺,也突顯政府的社會教育的確做的不夠多,當然,媒體被特定集團惡意使用也是原因啦!不過我到沒想到現在小夥子思考能力那樣低落.
民主政治,雖說是以民為主,但實際上仍有精英政治的意思存在,所以我們選首長,選民代,把事情交給他們,我們負責監督就好.
所以政黨或政治人物會提出政見讓大家選,看你喜歡哪一種.
問題來了,政見要訂到多細,畢竟,如果選上了,政見就變政策了,你要訂多細才行?
想也知道不可能太細,而且絕對是口號,因為這樣民眾才容易懂.
如果說這叫政策不周,叫置入性行銷,叫空泛口號......真不知要說什麼了.
更何況,這群小夥子又正好是來自最沒有耐心看一堆字的世代,拿寫得正經八百的施政計畫給他看,看得下去嗎?連我這個因職務需要一定要看甚至自己都要去寫的人都覺得看這些東西很累了,那些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公共事務的小鬼會看得下去?
這群人云亦云的小鬼還真鮮,批評政策,是要拿出另一套政策來辯論的,只會亂罵,層次實在太低,如果他們進到企業職場,討論企劃時真不知會產生哪種有趣畫面來.
更有趣的是他們會提出一堆現象,稱之為證據(那根本不叫證據,證據是要能拿來藉以支持自己論點才算的,既然他們沒有拿出對應的政策來討論,所謂證據根本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不能拿來延伸引述進他們的言談當中).
這些證據其實都正好支持政府政策之必要性,但他們就是硬要想像成這是不對的......
政策可以批評,但這種惡意謾罵......某方面來說算是好玩啦!怎麼說呢?這種沒有能力在未來成為我工作競爭對手的人,這種在未來很容易被我的孩子追趕過去的人,我滿喜歡的.
抱怨到這邊,先提其他的.
新市長當然也不一樣的政見,不過內行的都知道,除非是像國家認同這類重大問題,一般民生議題其實大家政見都大同小異,反正就換個詞就對了.
所以如何落實政見就落在我們頭上了.
政策就是這樣的東西,領導者提出一個願景或大方向,技術性的東西在由我們這些幕僚單位去做,所以領導者講的絕對都是"口號",技術性東西再給我們解決.
其中自然包括配套措施,畢竟一個政策,一定有人受益,而有人受益,就表示有人會受到排擠或壓縮,而衡量公平正義並協調出一個最終方案就是我們的責任.
不過一般民眾並不知道這部分(應該說沒有想像力,這種事情並不難想像,家庭會議就是這樣的),所以如果有人惡意抹黑重傷,天下就大亂了.
當然,最後施政品質雖說是團隊的表現,其實好壞都是由領導人承擔的,跟我們沒太大關係.
這也是公務單位的問題,公務員比首長還要老大,因為不管上面換幾個,我們都不會動.
能落實功績制度會比較好,但如果因此被攻擊成酬庸又實在是有夠難聽,反正泛藍把台灣社會價值觀敗壞成這樣,就算他奪回政權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只會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