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把藝術當飯吃?

前幾天跑個行程,有位藝術界前輩說了「絕對不要想用藝術賺錢,不然就成就不了藝術。」然後有好幾位前輩也如此附和。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說法,聽過太多人提這種說法了。

問題在於,提出這種講法的人只有兩種人,一是已經成名的人,二是怕你餓死的人。



我倒沒聽過有哪個自己正在往藝術之路前進的人說過這種話,因為這話「有非常大的謬誤」。

先說說怕你餓死的人好了,基本上他們講這話是希望你「放棄藝術」,或至少「當業餘的就好」,出發點算是善意的,但沒太大意義,基本上就跟所有打壓人家創業,乖乖去考公務員或當小職員是一樣意思。這種話聽聽就好,真正有想法的人會自己判斷。

但「已經成名的人」講這話就很有問題了。

先說一下目前國內藝術界概況好了,基本上,藝術家要出名,只有兩條路,一是比賽得名,二是突然遇到有人願意花大錢(我要強調是大錢)買你的作品,把名氣炒起來,但要知道,第二點往往需要第一點才辦得到,或有個商業手段精準的經紀人幫你切進商業市場,但這非常罕見。

換句話說,幾乎就是比賽得名這一招而已,但已經好多年了,每年美術雜誌都在檢討比賽評審制度,因未能得名的幾乎都是學院派的人,其中的師承關係非常明顯,明顯到每次比賽,評審們多少要安插一些師承風格比較不那樣明顯的人拿個小獎來塞大眾的嘴。

於是,能得獎的所謂「新銳藝術家」(已經出名的藝術家都變評審了),幾乎都是各大專院校藝術相關系所出來的人,而這些人如果沒辦法成功到靠藝術過活的話,最後大概也是當老師--跟他們老師一樣。

所以,那些跟你說「絕對不要想用藝術賺錢,不然就成就不了藝術。」的人,基本上就是老師,他們自己就是靠「賣藝術」賺錢的人,然後要大家在從事藝術創作的時候不要想著賺錢。

當然,我不是說從事藝術創作要一直想著賺錢,但放眼能夠維持自己生活經濟水平的藝術家,絕大多數都是18%族群,他們當然能夠毫不在意經濟問題的來從事創作。但若要因此認為從事藝術「同時想要」賺錢是錯誤的,我只能說太扯了。

很多人在推藝術普及化、大眾化,參加很多開幕茶會,這一點常有人提,但要普及化、大眾化,第一點就是要能夠降低從事藝術的門檻。

簡單說,藝術當然也要能夠讓年輕人用來討生活(而不是讓退休軍公教錦上添花),才有可能獲得大眾認同,不再被當成有錢有閒的人在做的事情。

看看現在藝術系所畢業的人,有多少能從事「純創作」?幾乎都是兼職的,主要工作很多都是「文創」,或者「產品包裝設計」,簡單說,就是從事一些老一輩藝術家瞧不起的「接case為錢創作」。

但這樣就要被瞧不起嗎?

很多藝文團體抱怨年輕會員太少,那當然,當藝術被限制在只有退休軍公教或退休醫師企業家才玩得起的東西,誰理你啊!

說真的,台灣藝術風氣跟藝術水準不高,跟這些老骨頭真的脫不了關係,因為他們掌控了整個詮釋權啊!

現在大概也只有ACG藝術還沒被他們指染(但也被打壓),還真是可憐。

大家不妨想想,達文西或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巨匠,哪個不是接case創作的?一堆有退休金可以領的人在鼓吹梵谷式的藝術人生,不覺得很扯嗎?

話說如果我中個頭彩,我也能七少年八少年就開始無欲創作啊!

留言

  1. 忘記那邊看到,藝術在歐洲的原字意是極致的技術。
    兩大路線,稀有化的高價品與以量取勝的普及化生活用品。
    前者是狹隘藝術定義,只看重後者可能為了銷量容易流於媚俗失去理想,都是偏見。
    藝術仍有陶冶與觀念突破推廣的目的,如果不以營利為唯一目的,圈子可以大一點不是壞事。
    有點像是企業營利把良心與社會責任降到多低的標準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非營利組織又該讓薪水與收益提高到多少,才能吸納足夠資源與優秀人才?
    沒有一定的標準,我也說不清楚。

    回覆刪除
    回覆
    1. 藝術當然帶有理想性,但像這次嘉義辦全市畫展,但能獲選的(事先設定門檻),僅限科班出身,藝專還沒資格,至少也要大學藝術系以上才有資格,這一點是非常可笑的。

      整個四檔的畫展,只有一位非科班出身,某方面來說是一種藝術的傲慢,因為現代藝術有一半已經變成作文比賽,看誰能寫一堆讓一般民眾看不懂的東西,誰就厲害。

      刪除

張貼留言

本格歡迎朋友留言,原則上也不刪留言,但不歡迎廣告、重複剪貼或無意義的言詞,同時也請大家避免匿名留言,匿名留言在本格將無法獲得任何保障喔!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