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

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遺言
作者: 清水潔
譯者: 王華懋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9/05/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9447362
叢書系列:不歸類
規格:readmoo電子書
出版地:台灣
閱讀版本:readmoo 贈書


說起最近話題作,莫過於公視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殺人事件,一向是很「熱門」的社會議題。

請注意我說的是殺人「事件」,不是案件,意思是說,像「死刑」這種國家殺人行為,同樣是殺人事件,同樣會引起話題。

不過今天先不談死刑,來談談「面對」殺人這件事情。

書名叫:被殺了三次的女孩,比起來日文原名單薄不少,這次台灣的翻譯書名很不錯,因為提到重點。

一個人如何被殺三次?

這三次的順序又是怎樣的?

案件這樣的,女孩交了個男友,後來發現不適合要分手,卻被脅迫,因為這男友背景不單純,精神狀態也大有問題,於是女孩報警,案件卻被搓掉,之後真的被殺了,警方卻忽略可能是謀殺,往隨機殺人去處裡,同時暗示女孩「自己不檢點」,然後媒體跟著渲染……

生理上的殺人只有一次,就兇刀刺進去的那兩刀,但社會性的呢?被警方忽略、被媒體扭曲,這算事後的嗎?

那事前警方吃案,是否就已經算是殺人了?

如果只拘泥於兇手「行為」,你會徹底在情緒當中迷失,尤其這案子是買兇殺人,問題的根源隱藏在層層迷霧當中。

但若說受理案件與破案是警察責任,如何面對這種社會問題則是我們的責任了。

在這要拆成兩個部份,首先,殺人的社會「事件」,這可以個案看待,但背後的社會「問題」才是關鍵。

最能當成對比的莫過於前一陣子紐西蘭基督城的槍擊案件,我們看到人家從總理到整個社會是如何面對這種傷痛的。是的,他們正面面對,不會逃避到譴責與洩忿是的叫囂當中,而是展開整體的療傷工程。

因為關鍵是「不要再有下一個」。

但台灣社會氛圍給人的不是「不要再有下一個」,而是「下一個會如何破紀錄」的「期待」。

是的,台灣不斷給「手段兇殘」各種「榮譽勳章」,不是頒給兇手,而是鍵盤正義使者的幻想,看誰能想出最變態的方式滿足閱聽大眾,在這種時卻又給社會弱勢族群更加強大的霸凌,於是有人採取自殺的方式(還要被老師說這是最笨的方式,多補一刀),當然也有人採取報復。

畢竟這個社會鼓勵報復,報復是有榮譽的,這是一個對死刑狂熱的國家所產生的有毒空氣。

回到這本書,其實一樣,那種「男子氣概」也構成了合理佔有的人格,也形成「民事不理」的風氣,以及「女性應矜持」的社會刻板要求。

然後開始檢討受害者。當然不是說受害者就不能檢討,只是檢討的方向完全錯誤。

所幸這個真實案件有位堅持的記者願意(而且老闆也同意)挖掘真相,也不怕得罪同行,更不怕得罪警察,才能破案。

但就算破案,真相也還不完全明白,因為真兇已經死亡……

是的,真兇的死亡,往往造成最大傷害(跟膝反射的正義伸張正好相反,要支持死刑拜託稍微理解一下相關學術研究),因為一來你無法知道這類極端案件形成的原因,對未來的預防沒有幫助(重典造亂世,迷信重典的人自己反省一下),二來你讓家屬永遠沒機會與兇手和解,而這一點已經被證明是對於受害者療傷最重要的一步(不一定能和解,但死了永遠不能和解,因為受害者家屬自己跟自己和解然後放下的案例極端稀少,能夠真正放下的,唯有跟兇手和解--這不表示兇手不需要接受刑罰,只是活著)。

也因為這樣,本書最後其實還是留著遺憾的,但這樣的遺憾在目前的社會卻成為常態,我想,看完這本書之後,這種感慨反而是最大的遺憾了。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