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書的大歷史:橫跨歐亞大陸,歷經六千年,認識推動人類歷史的最強知識載具 The Book: A Cover-to-Cover Exploration of the Most Powerful Object of Our Time

書的大歷史:橫跨歐亞大陸,歷經六千年,認識推動人類歷史的最強知識載具
The Book: A Cover-to-Cover Exploration of the Most Powerful Object of Our Time
作者: 凱斯‧休斯頓
原文作者: Keith Houston
譯者: 吳煒聲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9/01/2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446200
叢書系列:NEW
規格:平裝 / 368頁 / 23 x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作為超級大書蟲,這本書自然是要看的。

從小就喜歡書,最大期望是住在像圖書館一樣的家裡面,但書這玩意是打哪來的呢?

小時候看的書基本上都是鉛字印刷,平裝精裝都有,但那個年代交裝還算新玩意,通常在電話簿上面比較容易見到,不然一般書籍,幾乎還是線裝,就連國小作業簿都是線裝筆記本啊!

這也是我對書的最早認知,就是長那個樣子。

但逐漸的,電腦排版的平版印刷越來越多,那種仔細看會有點不整齊的鉛字印刷逐漸消失,直到今日基本上只有刻意製造的名片、卡片才有可能見到,一般印刷品基本上沒有鉛字印的了,而膠裝也成為主流,如果要線裝,價格會是不同檔次,但書的外型基本上還是一樣的。

往回推進,來到我出生之前,會發現有好一陣子書都是長這個模樣,當然,如果你拿到的是廟裡面的結緣書,可能拿到那種折頁書,又或者更多樣的線裝方式,但大多數的書依然是翻頁的那種。

在繼續回推,時間開始以百年為單位移動,活字印刷變成雕版印刷,紙的質料也有各種變化(現代紙當然種類更多,但商業用拿來印書的種類反而只有幾種),各種奇怪的裝訂也不斷冒出來(以前都是手工,很多流派的),一直回到紙漿紙發明的時代,當時羊皮紙、莎草紙還是紙的主流,其他區域則有木板、竹片、布疋之類的設計(但這些不能叫做紙),書的形狀也千奇百怪,有整捆的、整捲的、整片的、整車的……

直到最早,人類在岩洞或石壁上刻劃線條,用手印上圖案,有嘴噴灑顏色,為了留下智慧的印記。

這是非常偉大的進程,最為人類文明的載具,語言、文字自然是基礎,但書卻是讓文明飛速推進的核心發明,那怕是蘇美人的泥板。

因為他紀錄的不是什麼偉大的東西,而是帳單。

一個在生活中使用的東西,才能徹底滲透,成為生存的元素,不再只是非必要的東西。

當然,歷年報告都顯示台灣人閱讀習慣差到極點,這一點某方面來說也是書造成的,因為台灣教科書太爛,讓人對閱讀徹底反胃啊!

真的是成也書敗也書啊!

本書詳細記載了書的演進(不過討論印刷的部份篇幅居然最重),這是很有趣的東西,因為書--印刷本來就是極強的「統治工具」,正如今日的網路資訊一樣,現在很氾濫的假新聞,在印刷術剛發明的時候同樣造成嚴重問題啊!說起來人類真的沒什麼進步。

你能想像蘇美人在牆上用石膏劃下反政府文案嗎?

光用想的就覺得有夠好玩啊!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