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非得去教會嗎?

這問題其實有點奇怪,但也很現實,因為時代真的在改變,教會如果不能面對,只會被取代。因為人的心靈就是有這些需要,你不行,就換別人而已,因為凡是人世間的東西,沒有不能捨棄的。

我一向喜歡講古,所以我們再一次回到遙遠的古代開始講。我要開始的時間不是初代教會,或者聖殿、會幕的時期。

這次要回到原始人的時期。

對了,如果你堅持上帝一開始只造了亞當夏娃兩個人,完全不相信演化論或者大霹靂,那你可以直接跳到後面去,不過我還是建議你相信這些「科學」證據,因為科學不但與神學不牴觸,其實科學本來就是作為神學「補充說明」的用途,如果你不相信科學的理性思維,那其實你也絕對稱不上有好的神學造就(雖然還是有,但絕對不完整)。

信仰的個人性與社會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信仰是個人的事情,這話並沒有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的確不大一樣,要說每個人心中認定的神,基本上一定是有著相當差異的。

但也同時有一致性,讓我們可以找出類似觀點,然後結合起來。這份相似也會經過學習不斷傳遞,形成文化傳統。

也因此個人的觀點不可能避開成長的社會背景,個人性與社會性會同時存在,而個人性與社會性之間的差距,則會變成人內心的衝突來源。

要知道,這份衝突完全不可能避免,因為文化的泡泡是浮動的,尤其在現代社會資訊更流通,接觸範圍更大,人是不可能隨時變換自我價值觀去配合周圍的,也沒必要,我們只是學會調適或無視,同時適應變化,並不表示我們自己的觀點要跟著變來變去,也因此我們會找同溫層,要知道,就這一點,不限於宗教,而是泛指所有涉及觀點的事情,例如政治,或者球場上你要坐那一邊加油。

這個前提要先理解。

回到智慧的開端,那個亞當夏娃的年代

其實聖經中就有線索,亞當與夏娃生存的年代,其實還有很多其他人類,這部份根本不衝突,你可以說那些是「人科人屬的動物」,而亞當是「限量款」的機體,是新人類。總之這部份不是這篇的重點,就先跳過去,反正我們要知道,當人類取得智慧(原罪,請注意這明明是嚴重的事情,上帝並沒有乾脆重來,顯然是祂同意,或者說,乾脆授權)之後,人類的世界開始往時間前後拓展,尤其是前往出生前與死亡後的世界。

要知道,對亞當而言這可能是比較簡單的問題,他知道他是上帝造的,但他死以後會去那,不知道上帝有沒有告訴他,但對死亡感到恐懼是一定的,他知道那是很重的處罰,畢竟亞當在這之前到底活多久我們並不知情。

至於聖經裡那些數字,真的參考一下就好,那些人名很多根本是民族的稱號或者國名、部落名,很多不是單單用個人可以解釋的。

就這樣,這份恐懼一代傳一代,上帝似乎沒告知任何關於救贖的訊息,雖然以後人們開始求告上帝的名,或者說,開始有宗教觀念,他們開始知道,有個需要特殊對待、掌權的「不可見者」。

對了,在亞伯與該隱的年代,與上帝溝通還不大像宗教情懷,畢竟對他們而言那像是拿東西給阿公吃。

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初民宗教的元素,例如拿東西給祖先吃,不然會被作祟。

只能說,在原始人的腦代理面有各種想像,但在那個沒有文字,甚至可能連符號都還不存在的年代,他們很難理解抽象概念,而上帝也沒過度啟示自己,反正人類程度還不夠。

是的,認知功能來說,現在幼稚園兒童能掌握的字彙與觀念可能都勝過那個年代的成年人--沒有字彙就沒有可理解的觀念。

但那個年代的人,顯然是很虔誠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隨時會遇到不測,他們會非常需要依賴拯救。也因此更會形成社會,因為變成家族、部落,會更安全,而也更會促成觀念交流,因此會出現更明確「神」的概念,之後形成宗教性的文化傳統,或者說「知識」。

因此,我們要注意幾個重點,一是宗教性的思考方式是人內心很根源性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哪怕你宣稱自己從不去想或什麼都不信,但這不代表你沒有,只是你沒去想而已,只要你開始想到自己會死,這個觀念就會自然浮現,哪怕你覺得死了什麼都沒有,但你還是會想留下什麼東西,你絕不是自己宣稱的那樣不在乎。

二是只有當一個人願意思考,或者遇到困難,才會更親近神。日子太好過得人,自然會把注意力擺在眼下,因為你不需要想太遠。

三是社會影響在個人主觀感覺上有好有壞,端看你的想法與社會觀點的距離,這個社會的範圍可大可小,例如中國人的觀念拿到全球通常是笑話,這就會出現適應問題。

教會是什麼?

這時候,宗教組織登場,因為宗教組織除了傳遞關於信仰的知識,同時也有調整人群觀念差距的功能,因為他能教出一群想法不會差太遠的人來,形成同溫層。簡單說,在世俗層面,教會有社會化的功能。

但要知道,教會的原型是聖殿,聖殿的原型是會幕,會幕的原型則只是一般祭壇。

簡單說,這是一個跟神溝通的地方,古時候的人認為要有祭壇,人才能跟神進行交流,甚至祭壇還必須要在某些「被認為」神聖的地方,例如山頂、大樹旁邊,或者某些「奇觀」附近(是的,這是人類本能,某些景觀我們自然會感到敬畏,你講話自動會變小聲)。

是的,古時候的人雖然認為神會隨時監察你,但要跟神講話,會需要祭壇,而且要獻祭,但這一點在耶穌之後,就被全面廢除了。

耶穌改變了獻祭儀式的進行方式,一是改變時間,隨時可以,二是改變地點,到處都行。三是改變祭品,不用再奉獻任何東西,神要的祭品是你自己。

這樣一來,我們還需要去教會嗎?畢竟耶穌以後是「萬民皆祭司」的年代啊!幹麻還要去教會,還要十一奉獻,還有一大堆事工要做?

我們同樣再順著脈絡看,沒錯,耶穌改變了祭壇獻祭的形式,但會幕雖然也作為獻祭場所,但也同時代表一個聚會場所,是以色列團結的中心,這是有社會性意義的。

到了聖殿時期意義更明確,因為是定點,代表了區域,因此象徵意義更明確,他還同時代表國家。但現在變成有一堆教堂,再一次打散,這時意義變成家庭或家族。

這時我們可以注意到教會的意義是如何繼承下來的,是個人敬拜的祭壇,也是集體敬拜的聖殿,更重要的是,教會取代了部份家庭的功能。

我在「有所謂最佳宣教策略嗎?」文中提到教會的四種角色,分別是聖殿、學校、宣教與社會服務,其中學校與社會服務,就是家庭角色的部份,尤其社會服務,可不是只有外展事工,對會中的關懷照顧更重要。

很多時候,這就是人們上教會的關鍵動機。

拔牙與麵粉

要知道,馬偕來台灣宣教時,搭配的就是拔牙。美援時期,教會的宣教就是搭配麵粉。是的,教會一直與醫療、救助有關,用這個來協助宣教,畢竟我上面提過,只有本身就熱愛研究與思考的人才會主動追尋神學思想,大多數人都是心理或日子過不去才會找宗教。

於是很現實的,教會需要金錢才能運作,這也是為何十一奉獻很重要,其實傳道者領錢是合理的「工價」,這一點連耶穌都這樣講,畢竟日子就是要過下去,而過日子需要錢。

而我上面提過,擴大同溫層能讓人感到安心自在,但個人能力有限,會需要專業分工。

這時候教會就是個必要的場域了,這也是為何基督徒該上教會的緣故,你一個人是走不了太遠的。

但問題依舊,如果教會跟你不合呢?答案是換教會甚至換教派。當然,甚至改換其他宗教。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每個人有自己需求,找喜歡的地方去很自然,這是自然流動,來來去去的。可是如果人數大幅衰退,或者某著世代的會眾消失,就是結構性問題了,顯然教會組織在我上面提到的四個角色上面有缺失,所以人們在這邊感受不到「必要性」,所以離開了。

古時候可能一個村落就只有一間教會,沒加入反而會成為異類,因此多少帶有強制性,但現今社會可沒這種顧忌。

這時候問題來了,教會該不該「隨波逐流」一直是熱門話題,只能說,用這種方式解釋問題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教會該反省的是你在現今社會裡面能不能持續扮演當代人需要的這四種角色。

以聖殿角色而言,因為「人的喜好有多樣性」,的確比較難說,像我就喜歡那種古典形式,安靜一點,唱古老聖樂,但現在多人喜歡乒乒乓乓的,而且覺得那些敬拜讚美的歌比較感人,但我正好相反,那些歌在我看來文學性很差……但因為目前也許多選擇,甚至同一間教會就有不同選擇,問題還算比較小的。

附帶一題,我討厭華語禮拜,還是台語好聽。

就學校角色,這一點很多教會不及格,因為根本沒好好進行神學造就課程傳授……老實說我覺得大多數教會都不及格,不過那多少是因為我自己有自己的神學詮釋,而且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熱衷於自主學習,對我而言不到研究所等級的課都不能滿足我的,可是現在大多數教會連提供幼幼班課程都沒有,而且還在使用填鴨方式進行神學教育,這對現代人而言完全是造成反感而已,教改之後重視素養,新一代的孩子會更討厭這種模式的,教會會需要更多對話,甚至辯論類型的教育課程才行。

宣教倒是比較多教會在做,雖然目前有點偏,大多走幸福小組路線,我只能說有比沒有好,但我多次強調,像我這種人就會對幸福小組很感冒,雖然我願意當工作人員,但絕不可能接受這種服務,對我而言這叫受罪。

社服的問題就比較大了,雖然這是傳統教會做最多的部份,但我比較質疑的是「對內服務」的範圍,簡單說,教會有沒有優先照顧自己人?這個範圍很大,不管是病痛者的關心、貧困者的扶助、傷心人的安慰還是飢渴者的餵養。

可能探病這部份比較有在做,但困扶助就讓人皺眉頭,因為都在幫外人,對內呢?當然,扯到金錢的確比較麻煩,對內的「施捨」可能變成讓人逃跑得因素,所以如何執行需要更細膩的設計。

但傷心人的安慰……我必須說,有人間互相安慰是有,但神學上的處理是另一回事,可惜往往變成牧者在台上的譴責……對,這類狀況我已經過太多教會出問題,明明教會應該是罪人認罪的集合,怎麼變成一個自義然後譴責他人的地方呢?

飢渴者的餵養就我上面講的神學造就。

總之如果教會不釐清自己在這色個角色上面的拿捏,人會流失事很自然的--當然也不要妄想你能讓全部的人認同,你得設定好你的「客戶」是那一種。

例如一個一直唱流行歌的教會我是不會想去的,沒有台語聚會的教會我也不會去。但這是我的喜好問題,我也知道現在教會如果要吸引年輕人,可能需要一些妥協,但往往落得兩面不討好,得罪長執會的資深基督徒,年輕人也沒吸引到,但在我看來這都是溝通問題。

基督徒還是該去教會聚會

沒有完美教會,這一點是基督徒要認清的一點,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教會裡塞滿罪人,沒問題絕對是騙人的,一定有一堆問題,所以你該找個你能接受(忍受)的教會,乖乖聚會,為何要這樣?

因為聖殿的存在本身就是獻祭核心,如果你連跟著群眾一起敬拜的意願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真正達到上帝要求的,因為你連主內弟兄都不願意去愛了,如何愛鄰人如愛自己。

是的,上帝說要「獻祭」,你要奉獻你自己,要十一奉獻(然後歸給祭司,利未記跟民數記明白寫著),你也得認事工,因為你的身份現在是祭司(有沒有注意到,十一奉獻可是歸給祭司),你應當參與服事,如果你只想拿取不願意付出,你就失格,要搞清楚的一點在於,教會可不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地方,你要出錢又出力才行(至於出多少,看上帝的安排,沒有高低之分)。

別跟我說你連發個週報都覺得自己沒能力或很委屈,這樣你根本不及格啊!

而且如果教會要達成我上面提到的四個角色,會需要大量人力。是的,別忘記會幕與聖殿,需要一整個利未族的人服事,如果你只抱怨教會沒做好這些角色讓你想離開,我也想問你到底認了哪些工作來協助牧者建造教會?搞清楚基督徒到聖殿的第一個任務是獻祭,而且是獻上你自己(可不是錢,別搞錯),所以你獻了沒有?

而且是一直獻出自己喔!

而教會也該反省的是,你到底有沒有為「全體」會眾安排事工,還是一直把工作給少數幾個人?現在教會多得是強迫人家當馬大,然後還要情緒勒索人家不像瑪利亞,但明明教會裡還有一堆閒閒沒事的拉撒路,這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

教會如何成為一個人家願意來參與服事的教會,這一點至關重要,可不是吸引人家來這先享受服務的,千萬不要搞錯。

基督徒的確該去教會,而且要參與服事,別忘記你有祭司的身份,祭司不是只成為自己的祭司,你也必須是世界的祭司,是一切受造物的祭司,你可不是沒事做的閒人阿!

獻出你的心臟吧!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