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故事,主題很冷門,而且骨子裡還是校園成長故事,只能說什麼素材都能用來處理學生議題,但又因為這些素材,帶來不同的訊息甚至教育意義。
無伴奏合唱,通常說成阿卡貝拉(義大利文:A cappella)是種有趣的音樂形式,甚至該說就是最古老的形式,畢竟人可以發出聲音來這件事情絕對早於樂器的發明。至於我自己,最早知道Acappella是大學的時候,學長在團契裡介紹了這樣的音樂形式,從此就迷上了,買了好些CD,後來在聖歌隊也有機會接觸甚至演唱,在YT上也很喜歡相關的頻道,因為這真的很有趣啊!
說起來,Acappella的表現形態真的很多元,從一整團,到個人重複錄音後混音都有,曲目更是沒有任何限制,像我在教會唱的自然是傳統教會詩歌的型態,也有很多人不是演唱歌曲,而是用身體當樂器演奏音樂,而流行歌自然也有很多人表演。
這部作品就比較偏向流行歌曲的類型,畢竟裡面有團打算用這個出道哩!
不過作品裡出現的曲子不多,畢竟練歌也不容易啦!何況我說過這部作品骨子裡還是校園劇,重點還是呈現青少年的生活,尤其是各種迷惘,例如未來的規劃這種。
說起來台灣學生比較少在高中年紀就想好自己未來要幹嘛,念職校的可能會,但念高中因為之後還有大學,而台灣又是出了名的大學與就業脫鉤,很多人都是進了大學才開始思考未來要幹嘛,,而且十之八九對對自己念的科系不滿意,畢竟出來後保證能有不錯薪水的科系,老實說依然只有醫牙,其他科系很難確保不管去哪都有高薪資。
題外話,醫牙我也聽過很不合理的低薪的職場,但那個低薪可能還是其他人的好幾倍。
總之,故事裡出現了社團作品常見的衝突,就是參加社團是為了在未來成為專業還是休閒娛樂就好的問題,如果今天是美術社鋼琴社,沒問題,團裡有個超級高手大家反而會很高興覺得沾光,但如果是團體競技類型就不一樣了,正如赤目的拼命會讓其他只想玩籃球的人不爽,想來社團休閒娛樂社交的人碰到要團體組隊時,會突然變成那些以專業出道為目標的人的累贅,這類衝突故事我們看過不少,老實說這也很難說哪一邊比較正確,雖然熱血故事總會偏向努力拚的人,而且其實沒人會打從一開始就放棄,真的上場,人自然會想贏,不管贏的對象是對手還是自己,因為成長本身的喜悅是非常強烈的,可以大過輸贏(或者說,執著於輸贏的字人會成為故事裡的反派或悲劇腳色)。
這也是這類故事歷久不衰的原因,我們需要更多激勵,只是這部作品正好使用的素材是阿卡貝啦。
是真的很好聽喔!
有興趣可以嘗試用教會聖詩唱卡貝拉,會聖靈充滿喔!
歌聲是法式千層酥(うたごえはミルフィー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