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我們的未來

最近到處都看得到這個

好多Blog在討論,討論到後來,我實在看不出這玩意有什麼好擔心的,或者說,大家看待這篇的觀點實在教人擔心。

比方說第一段,這是個謬誤的解釋。

人類智能的常態分布是很平均的,中印人口多,理論上優等生數量就多,但實際上呈現呢?中國學生競爭力呈現在哪種層面?印度學生競爭力又如何呈現?台灣學生競爭力又如何呈現?

前一陣子有不少人討論芬蘭教育,芬蘭人又多少?競爭力如何?

競爭力有兩種,一種是削價競爭的能力,比方說中國,一種是拉高價值的能力,例如工資高昂的先進國家。

##CONTINUE##中國現有的競爭力是很虛假的,只是因為人多價賤,說中國學生資優者多……其實不管從哪種統計來看,中國學生除了便宜以外,沒有其他價值,因為社會環境的關係,中國學生不管在人際、創造、互利、潛能等各方面的價值都很低,在各國企業中,中國籍的基層勞工(就算你是工程師也一樣)可以當,高階決策人員永遠輪不到。

所以說中國「統計上高智商者的人數可能很多」,但依目前中國社會現實,別傻了。

我來告訴各位中國過幾年會怎樣,少聽那中認為中國會變很偉大的虎爛了,那種事情發生的機率之低,會把它放大來看的人真的是心裡有鬼。

中國全球政局最不穩定的國家,主要原因就在「人太多」,人多在中國這種中央集權國家絕不是好事,目前中國就已經是全球暴動數量最多國家、貧富差距最大國家,而這種差距,在可預見的未來絕不可能消減,社會只會更亂。

目前中國最大的賣點,就是工資便宜,為何便宜?因為窮人多。而這意味著「低階勞動人力」充裕,所以製造業很喜歡中國。但這後面跟著問題也很明顯,因為中國也是全球文盲最多的國家,所以這些勞動力品質絕不可能有多好,所以中國貨被跟爛貨畫上等號(想想為何許多家電都要強調台灣製造,中國真有那樣好?賺不到錢的貨工資再少還是賠錢啊!)

老實說台灣也曾經是個工資便宜的國家,但因為台灣人少,當工作多-賺錢教育提升能力變好產業升級工資增加的狀況出現時,台灣很快就能轉變,所以台灣工作環境比較好、基本工資比較高。

所以人家跑去中國投資?廢話,台灣該轉型了,還在緬懷過去?

目前台灣競爭力提高還是降低?想想芬蘭這個競爭力排名第一的國家,勞工工作環境是怎樣的?為何有人可以一邊說芬蘭很好(順便罵台灣,說芬蘭工資高、工時少),然後又說台灣未來在中國(順便罵台灣,說台灣工資高、工時少)?真是神經病。

這些說台灣對資方不友善、說政府反商的白痴,人格有問題,直接送去核廢料場存放就好了。

中國人多,所以要從廉價勞工的社會轉變為高創造離勞動環境,那可要花上數十倍於台灣的時間,這還是中國政治民主化時的估算,獨裁統治的話,則是永遠不可能,因為獨裁統治的基礎是愚民,就算共黨被推翻,社會環境與負責教育的老師要全部換掉,至少也要花個二三十年(台灣也一樣,國民黨的餘毒,沒下臺夠久不要想會徹底改變,這還是國民黨被完全摧毀時的估算)。

換句話說,「對全世界老師的意義:他們的優秀學生比我們所有的學生還要多」這句話根本是笑話。

老師的任務是把眼前的學生給交好,擔心中國好學生多幹麻?普通學生不用擔心?特教學生不用擔心?這些學生沒價值嗎?擔心個頭勒!

至於第二段,真的該擔心的,是我國出生率低的問題,中國會生你擔心什麼?

而關於換工作,這是社會變遷趨勢,也意味著多元化的教育變得日益重要,如何避免走回那種填鴨式的一元教育,才是重點,至於說畢業以後工作性質……說真的,這一點是台灣人最不用擔心的,因為台灣本來就是「學非所用」比率最高的先進國家(拜升學主義之賜,台灣學生多是上大學才開始後悔念錯了)。

新行業根本不影響教育的進行,因為新行業本來就無法預測,只要教育學生擁有足夠的彈性與創造力,別說適應新行業,自己創造新行業都不是問題。

至於中國是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這真是無聊到極點的陳述,最多又怎樣?美國小說可以直接賣到中國去?

當然,這篇原始文案是美國人,美國人會擔心自己工作不保,所以這樣寫,而台灣人要如何看待這點。

台灣人也練英文嗎?

我以前提過很多次,所謂全球化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變成國際勞工,比方說練英文,然後「用比美國人便宜的價錢幫美國老闆作事情」。一種是把自己變成國際老闆,比方說種蘭花,然後「外國人要練中文跟你做生意」,或者「外國人請一個會講英文的台灣人來作翻譯好跟你做生意」。

請注意,前一種勞工型人物也不過是幫後一種老闆型人物服務的而已。

所以你如何看待全球化?自把自己變成一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廉價國際勞工,還是一個吸引外資的本土老闆?記住,本土老闆才能變國際大亨,國際勞工則只是一個在國內混不下去只好流浪的傢伙而已。

當然,上述的「老闆」不一定是企業主,只要是有主體性的工作都算,比方說頂尖研發人員、民宿老闆、果農、表現優良的老師、全球大賣的小說家。

之後幾段,基本上是一些統計呈現,資料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如何看待。

轉變是很普通的事情,沒變才奇怪哩!最差的人會逃避轉變、一般人會適應轉變、聰明人會預測轉變、偉人會製造轉變,人類歷史就是這樣子而已,沒出過意外。

所以就個人來說,適應轉變是基本要求(雖說教育界通常是最無法適應轉變的集團,最容易影響學生適應能力),而培養預測轉變的能力,便成為個人精進的目標,至於成為製造轉變的人才,隨緣就好,幾十年才出一個而以。

就國家政策來說,就不是這樣單純,因為組織龐大,又有「照顧弱勢」的大義,所以國家的任務在於「減緩改變以求大多數人之適應」,國家不能不變,但也不能大幅改變(不然就是革命了,雖不見得完全是壞事,但破壞也很大)。也因此國家領導人要有能力預測變化並且平衡變化所造成的擾動。

至於夾在中間的社會單元,比方說企業,則是完全不同的思維。

企業最重要的便是預測改變,一有機會就要引起改變。

以上共通的一點,就是要求取「永續」,不是爆發戶,而是「永續發展」。而永續發展的基礎,便是建立在對舊有的尊重與對創新的彈性。

這一點我們是否做到?我們的政府是否做到?我們的社會單元是否有做到?

這值得我們思考,但老實說,這段文字說很多,但也沒說什麼,因為轉變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根本不用大驚小怪,如果你拖到現在才覺悟到轉變的發生,也未免太後知後覺了。

換句話說,這段文字,第一段有問題,第二段是美國人的問題,後面幾段講的則是不讓人意外的統計資料……

為何會有那樣多回響?不過我也很無聊就是了,還看那樣多篇,看到自己都下海……

對了,前面提到關於芬蘭教育,有些站圖文並茂的寫了一堆芬蘭制度多好之類的,然後最後不忘罵一下台灣教育。

對教育制度不滿很正常,畢竟沒有制度是完美的,不過如果一邊稱讚芬蘭的多元教育,一邊緬懷台灣的威權教育,然後罵現有教育,你神經病啊!

總結一下好了:

1.中國人多,所以難以改變,突然改變則會崩潰,所以只要共黨繼續統治,遲早會爆發(應該不會太久)。

2.中國工資便宜且是人治社會,適合用來壓榨與污染,絕不適合長久居住,原因看第一點。

3.台灣的未來在於與中國徹底切割,並以先進國家之姿來進行第二點的行為,連太近則會在第一點實現時跟著一起死。

4.自我的價值再於主體意識的存在,國家依然,全球化不是把台灣變成美國的奴才,更不可以變中國的附庸。羨慕芬蘭嗎?那就不要耍寶的說什麼要去中國的鬼話。

5.不要擔心什麼未來要跟中國學生競爭的白痴話語,台灣學生和素質更好的歐美學生競爭還不是一樣發光發熱,為何要對素質比台灣差的中國學生那樣擔心?因為他們人多?我還巴不得競爭者多一點,那樣贏起來才爽,強者只怕對手少贏起來不夠威風而已。

6.改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培養適應改變的能力遠比死背一堆書要有用得多,比方說學會看火星文比背古文要實用得多,反正古文有專才作翻譯注釋,查書逛網路就能了解,但火星文簡訊可能要立刻回覆。

7.在怎樣的社會,還是要有人清水溝,一般狹隘的全球化論述,總是把英文視為神語、把中國當成救主、把企業當成神佛、把台灣視若草芥、把基層工作人員視若無物,真是可恥。就算我是文盲,還是可以在幫公園除草的工作裡對社會作出貢獻。別以為當國貿人員就比較了不起,去中國當奴才時還不是帶我做的衛生紙,因為是台灣精品,不含螢光劑。

8.想要不被社會洪流沖走,最重要的是不可取代性。而最不可取代的東西,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本土資產(文化、觀光、傳統、自然景觀、區域性物產,對國家特別重要),一個是自我資產(創意、人脈、特殊專長,對個人特別重要)。這才是最需要加強的東西,至於隨便一個人或隨便一個國家都可以做的東西,除非是跟人家比價錢,不然不要浪費時間了。

留言

  1. 匿名14/4/07

    之前在別處看到有人貼。我光看前面幾行花了幾十秒淡進淡出、同樣的旋律loop了好幾回,就開始不耐煩了,乾脆快轉到最後,然後想說就這樣幾行字,怎麼不乾乾脆脆寫成一篇段落讓人一目了然一分鐘讀完就算了...

    回覆刪除
  2. 匿名14/4/07

    ㄧ個社會中, 要所有的人都對其他人有基本的尊重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 仍然會有部分人的階級和職業貴賤觀念特別嚴重
    然而這個比例是有可能改變的
    從以前到現在, "只有讀書高"的想法已經讓許多學校升等卻反而讓學生嘗到苦果
    教改的"ㄧ綱多本"也由於許多陳舊的觀念遭受很大的反彈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跳出這種困局?

    回覆刪除
  3. 匿名14/4/07

    扯個不太相關的,上面的一段可以改成:

    所謂在出版界混飯吃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變成翻譯勞工,比方說練英文,然後「用比別人流暢的文法幫出版社翻譯書」。一種是把自己變成國際暢銷作者,比方說寫小說,然後「外國人要練中文翻譯你的小說」,或者「外國人請一個會英文的台灣人來作翻譯好出版你的書」。

    開玩笑開玩笑,各位從事翻譯的朋友看到可別生氣啊。

    話說回來,這段影片陳樹的事實的確是老早就知道的東西了,而且字幕打來打去,還不如寫成文章來的直接,告訴我們要轉變,轉變最重要的是什麼?時間跟時機啊,結果它卻用麻煩的方法消耗我們的時間,讓我們錯失把握時機的機會,還有無限貴重的時間,本末倒置啊!

    回覆刪除
  4. 匿名15/4/07

    很符合老美思維的短片。

    如果人類未來能這麼簡單地用統計學算算就好了。

    不過毛毛牙的論述實在太泛政治了,反而有點失焦。

    台灣一直都很不重視技職教育,大多家長的觀念仍是文憑優先,結果很多高職、技術學院就掛上大學的招牌,設了一堆「應用XX系」,好快速訓練出有一些基本能力的基層人員。當然,這種速成教育製造出來的人力,自然很容易就被人多又低工資的中國取代。

    英文不是神語,它也只是一種工具,然而要是因為不想學習工具的操作跟使用法,那只好被動地等待不知道過幾手處理的資訊與知識。想要主動掌握事物,就必須得到那個技能,就算不高也要有個基本。

    講了半天,其實也只有兩句話:要對抗不可計數的量,只有提昇自己的質。

    但是,有多少人願意在提昇自己的質上下功夫呢?

    回覆刪除
  5. 匿名15/4/07

    ******
    R.C.M 提到...
    扯個不太相關的,上面的一段可以改成:
    所謂在出版界混飯吃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變成翻譯勞工,比方說練英文,然後用比別人流暢的文法幫出版社翻書」。
    ******

    越扯越不相關:英翻中的成果與譯者中文底子成極大正相關。猜猜看市面上可以找到多少恐怖的英式中文譯本....

    回覆刪除
  6. 匿名16/4/07

    音樂的確造成了較強烈的衝擊感覺, 所以看文字檔會比較能客觀地去了解。:P

    美國老師做的影片, 拿中國和印度來比是很正常的。畢竟那是他們未來的假想敵。所以在我們看來, 中國的那一段倒是不用太去care, 反正我們也不可能生孩子生超過他們。

    但是這段影片傳達了一個訊息 - 轉變。的確轉變隨時都在發生, 但是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 而我們在學校所教的, 符合孩子們的需求嗎??

    我想講兩個例子

    我在前一所學校時, 我資源班的學生都沒背好九九乘法(背不熟), 基本上要盯著他們背很累, 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每次上課前先考五分鐘45題的九九乘法, 久了就熟了
    一個學期後, 他們真的幾乎都背熟了, 但那不是這故事的重點。有一次, 在考的過程中, 我發現一個學生寫 8x3 寫不出來, 大概一時忘了, 他遲疑了一會兒, 開始先寫 8+8, 算出來是16後, 再加一個8, 算了出來是24, 所以他填上了解答。
    我很感動, 因為我沒教他這件事, 但我相信他們這群經過建構式數學的孩子國小一定有用過這種方法, 他主動地將兩者連結起來。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我們最近一次段考。國二數學第一章教等差數列, 當然就會有一些計算第n 項及前 n 項和的公式。唉, 咱們資源班的孩子對這些公式就是不喜歡背, 就算背了也搞不太清楚每一項要做什麼。在上課的時候, 有個棉花棒排連續正方形的問題: 一個正方形要用四根棉花棒, 兩個連續的正方形要用七根棉花棒(一邊相連), 三個連續的正方形要用十根棉花棒...。課本上是問第4 個和第10個正方形分別要用多少根。
    當時上課, 代公式雖然很快, 但是再問一次全都霧煞煞, 所以我決定要他們自己去畫畫看。
    段考時出了這道題, 但不好意思, 題目是問第35個正方形要用多少根。
    除了一個會背公式的學生對以外, 還有兩個學生對:
    一個學生的算法, 是先35x4=140, 再用140-34=106, 我想他可能是覺得先以每個正方形有4根, 共有35個來計算, 然後再減掉共同的邊有34個。
    另一個學生, 就真的在考卷上畫了35個正方形, 然後一根一根數數到106。
    他們也讓我很感動, 一來是第一個學生的算法既不是公式, 也不是我後來替代的做法, 而是他自己理解後所使用的方法; 二來則是他們不是看到題目後就說: 我不會。而願意去花時間, 在使用公式以外, 找出另一種解答的形式。

    這才是目前孩子需要的能力。我們教的不是死的知識, 而應該是教他們如何應變, 或者不應該說是教, 而應該說是"培養"。讓他們在面對到問題的時候, 不是只有"會"和"不會"; "有教過"或"沒有教過"兩種選擇, 而是有能力去思考, 能從現有的能力, 知識中, 找到一種方法, 去解決掉這個問題。

    知識快速變遷的時代, 這才是對他們最有幫助的, 死的知識的時代已過去。但我們的教育, 或者說我們老師本身準備好了嗎?? - 我教學的方向及原則, 真的以這個為目標在進行??

    這是我看過這段影片後, 最深刻的感覺。
    這不是教育部或教育局一紙命令要求的教改, 而是老師在教學現場中, 要開始面對的問題。

    我應該說清楚 - 我對這件事情不擔心, 但是我覺得這是領薪水的老師, 應該去關心及應該去負起的責任。

    還是謝謝毛毛牙的推廣:)

    回覆刪除
  7. 想不到回應那樣多啊!

    其實這段影片我認為應該分兩個層面來看的,大範圍的話,的確是政治的問題,我國許多價值判斷都是建立在政治價值之上,想逃也逃不了,最乾脆的方式是直接用政治解決,要由下而上……這可以同時進行,反正也不衝突。

    小範圍的話就是個人。

    我先強調一點,身為國際勞工其實也沒什麼可恥的,本來社會就中是有老闆有勞工,大家各司其職罷了。

    比方說一位民宿的經營者,如果透過翻譯人員、行銷人員、網頁設計者等協助,可以把他的民宿推至國際,想想一為外國遊客來他這裡住,帶來的國家總收益有多少?可不是一個人的功勞。

    又或者外文翻譯,這也是很重要的(某方面來說,溝通媒介該獨立看待)。

    日本英文之爛大家都知道,但日本有因為英文爛就變得沒競爭力嗎?

    相反,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提升「每一個人」的英文能力,而是拼命翻譯,讓大多數日本人能「依自己專長」去學習翻譯過後的東西。

    畢竟不是每個人的語文才能都很好的,這是我自己念台大的切身之痛,我總覺得台大只有一個科系,就是外文系,讓我這個外文差的人念起來特別辛苦,也出現那種術科拿99但學科拿60的極端成績(念過大學的人都應該知道60分指的是什麼意思)。

    所以當初奇幻奬我就一直建議,最好的獎品應該是幫獲奬者把作品翻譯成英文(後來九把刀也提過類似建議,不過都沒人理),目前似乎只有鏡之國的作者梅林「自己在翻譯自己的作品」,其他的就沒有了。

    我最看不慣的是目前發展方向,只是拼命的培養「國際勞工」,卻放任舊思維的落伍老闆(所謂落伍指的是沒社會責任,像郭台明那種),以累積金錢為己任,對國家社會沒有絲毫責任,卻不加以處裡,甚至支持他們的做法。

    就這一點,新政府表現甚差,根本是被綁架嘛!

    如Goshawk說的,台灣的教育從不以思考為教育目標,只是在培養證照人員而已(這一點在我職能治療相關論述裡也提過,台灣醫療人員「技巧」有提升,「水準」其實是變差的)。

    文案原版是出自美國,美國的擔心跟我們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正好夾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階段,所以,你想變成國還是變成美國?

    其實Joky舉的例子很不錯,台灣的教育一向以欠缺靈活著名(我的切身經歷可以看我寫的「99.9%都是假設」的讀書心得),現在是有好些,但也還沒好到可以放心,所以更需要像Joky這樣用心的老師。

    但這不只是老師的問題,其實目前教改有很大阻礙發生在家長層面,另外就是政治因素……

    其實我該謝謝Joky的分享,因為我其他看到的感想大多讓我反胃……只有Joky的感想比較有意思,也讓我有更多想法。

    不過這段影片的音樂我倒是一直沒聽,網頁音樂我都是關掉的……

    回覆刪除
  8. to 原虫:

    其實我演講時也很喜歡這樣子,講師費就是要這樣賺啊!

    兩小時的演講,中間休息十分鐘,最後留二十分鐘讓人家發問,投影片利用照片跟音樂拖一點時間……

    一小時1200~1600元不等,這樣變兩小時,多快樂啊!

    其實我自己在醫院裡專題報告時,同樣內容只要半小時,不過台下都是同行也是個原因,不用講太白的緣故。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本格歡迎朋友留言,原則上也不刪留言,但不歡迎廣告、重複剪貼或無意義的言詞,同時也請大家避免匿名留言,匿名留言在本格將無法獲得任何保障喔!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