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從要妖怪體操談起,這個從3DS上電玩「妖怪手錶」跑出來的體操曲組還真是轟動,雖說我本來根本沒聽說啦!只是上週荒野保護協會團集會,導引員帶領大家跳這個體操,一看見片頭出現level5,喔!知名電玩公司耶!然後畫面風格還是我很熟悉的,跟「聖女貞德」是同一製作單位的作品啊!接來就一點都不意外了。
![P1170156](https://c2.staticflickr.com/4/3283/3289703199_eba892e2ae.jpg)
跨界合作是近年(近幾十年)很「標準」的商業模式,簡單說,這類企劃不會是單一產品,而是一曝光就已經撲天蓋地,比方說電影上映,小說先出,然後速食店兒童餐送玩具,然後反斗城裡一堆授權商品(然後小店裡更多仿冒商品),主題曲MV先到處放送,文具跟服飾也開始出現聯盟商品,手筆大一點的加開幾條彩繪班機航線。
電玩當然也不能放過,也許還有卡牌跟桌遊,總之就是要滿地都是。
像魔戒還有主題旅遊、哈利波特有主題樂園、海賊王有舞台劇。
到了星際大戰這種規模就不用講了,而鋼彈總是HG、MP、PG出個不停。
這絕對是一種文化戰略,透過龐大的產業結合來推廣,但要能夠獲利,需要的依然是背後的創意。
文化從來沒有那樣單純,你把小米酒換個漂亮包裝,價錢多三倍,這樣就叫文化創意產業?請問你酒有不同嗎?你的創意只是包裝設計而已嗎?然後要貴三倍?
要知道,就像我上面提的妖怪體操。沒錯,這個「一貫作業標準流程」在日本早變成「傳統」,但他卻依然是個文化創意產業,要知道,因為背後支撐整個ACG文化的,正是創意。
文化重視本土的基礎底蘊,台灣這方面教育非常失敗,然後創意在保守反動派把持的教育體系底下被扼殺了(最近的讀經運動風波就是最佳範例),而產業在國民黨儒教階級體系下直朝著奴化的必死節局前進,還看不到希望。
所以台灣要推文創產業絕對不簡單,因為各環節都是問題,而且勢力者全是國家之癌,不先剷除不行(別浪費時間去救了,這些全是惡劣癌細胞,全都除掉就對了,而且要除乾淨)。
其實要說這幾年台灣在文化創意上比較有亮點的,大概就是電音三太子了。
再說一次,文化必須有本土傳統架持觀支撐才有立足之地,小米是一種文化「信物」,但他需要更多符號來闡述,不然看不出文化在哪裡,只是單純的酒精飲料。至於那個符號,如果只是弄個現代感包裝,或者弄個Q版娃娃,是很單薄的行為,根本沒有創意可言,更別說推廣成產業來獲利了。
另一方面,若是原住民舞蹈之類的,雖說本身就在傳遞文化訊息,但那也需要配合環境塑造,就像豐年祭不該變成隨便的觀光客表演,不然你媽祖每天出巡給我看。
文化絕對沒這樣膚淺,更不是說讓你惡搞就變成創意,因為你第一個條件應該是尊重文化本身,而不是隨便說這叫破壞性思考,因為你不能對文化本體造成毀滅,雖說文化裡可能有差勁的地方的卻須要剷除(比方說中國人隨地大小便的文化,或者儒教相對於中國文化)。
所以我舉電音三太子,這才叫破壞性思考,他打破窠臼,但同時沒有去毀滅文化本身,而是去豐富他。
記得修女也瘋狂嗎?這就是個類似例子。
當然,電音三太子本身並沒有變成某種大型產業,但其實也不就要變「大型」產業,畢竟隨著產業發展必然的複製化,是不見得適合每種文化創意的,但他卻是個成功的小型特色產業,甚至登上世界舞台。
但就可惜他沒太多跨界合作,正如我上面提到的ACG產業模式。
你看看就算到今年,依然到處都是艾莎的服裝,這是多大的產業。
不管怎麼說,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還是文化,話說回來,台灣花多少時間在進行文化教育?我是說本土意識的教育,因為教中國那套是十足的洗腦教育,與土地沒有連結,根本沒辦法建構文化認同,只有加深文化自卑而已。
不然你看看拿些大中國思想的,不是一堆綠卡。
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文化可言啊!
![P1170156](https://c2.staticflickr.com/4/3283/3289703199_eba892e2ae.jpg)
跨界合作是近年(近幾十年)很「標準」的商業模式,簡單說,這類企劃不會是單一產品,而是一曝光就已經撲天蓋地,比方說電影上映,小說先出,然後速食店兒童餐送玩具,然後反斗城裡一堆授權商品(然後小店裡更多仿冒商品),主題曲MV先到處放送,文具跟服飾也開始出現聯盟商品,手筆大一點的加開幾條彩繪班機航線。
電玩當然也不能放過,也許還有卡牌跟桌遊,總之就是要滿地都是。
像魔戒還有主題旅遊、哈利波特有主題樂園、海賊王有舞台劇。
到了星際大戰這種規模就不用講了,而鋼彈總是HG、MP、PG出個不停。
這絕對是一種文化戰略,透過龐大的產業結合來推廣,但要能夠獲利,需要的依然是背後的創意。
文化從來沒有那樣單純,你把小米酒換個漂亮包裝,價錢多三倍,這樣就叫文化創意產業?請問你酒有不同嗎?你的創意只是包裝設計而已嗎?然後要貴三倍?
要知道,就像我上面提的妖怪體操。沒錯,這個「一貫作業標準流程」在日本早變成「傳統」,但他卻依然是個文化創意產業,要知道,因為背後支撐整個ACG文化的,正是創意。
文化重視本土的基礎底蘊,台灣這方面教育非常失敗,然後創意在保守反動派把持的教育體系底下被扼殺了(最近的讀經運動風波就是最佳範例),而產業在國民黨儒教階級體系下直朝著奴化的必死節局前進,還看不到希望。
所以台灣要推文創產業絕對不簡單,因為各環節都是問題,而且勢力者全是國家之癌,不先剷除不行(別浪費時間去救了,這些全是惡劣癌細胞,全都除掉就對了,而且要除乾淨)。
其實要說這幾年台灣在文化創意上比較有亮點的,大概就是電音三太子了。
再說一次,文化必須有本土傳統架持觀支撐才有立足之地,小米是一種文化「信物」,但他需要更多符號來闡述,不然看不出文化在哪裡,只是單純的酒精飲料。至於那個符號,如果只是弄個現代感包裝,或者弄個Q版娃娃,是很單薄的行為,根本沒有創意可言,更別說推廣成產業來獲利了。
另一方面,若是原住民舞蹈之類的,雖說本身就在傳遞文化訊息,但那也需要配合環境塑造,就像豐年祭不該變成隨便的觀光客表演,不然你媽祖每天出巡給我看。
文化絕對沒這樣膚淺,更不是說讓你惡搞就變成創意,因為你第一個條件應該是尊重文化本身,而不是隨便說這叫破壞性思考,因為你不能對文化本體造成毀滅,雖說文化裡可能有差勁的地方的卻須要剷除(比方說中國人隨地大小便的文化,或者儒教相對於中國文化)。
所以我舉電音三太子,這才叫破壞性思考,他打破窠臼,但同時沒有去毀滅文化本身,而是去豐富他。
記得修女也瘋狂嗎?這就是個類似例子。
當然,電音三太子本身並沒有變成某種大型產業,但其實也不就要變「大型」產業,畢竟隨著產業發展必然的複製化,是不見得適合每種文化創意的,但他卻是個成功的小型特色產業,甚至登上世界舞台。
但就可惜他沒太多跨界合作,正如我上面提到的ACG產業模式。
你看看就算到今年,依然到處都是艾莎的服裝,這是多大的產業。
不管怎麼說,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還是文化,話說回來,台灣花多少時間在進行文化教育?我是說本土意識的教育,因為教中國那套是十足的洗腦教育,與土地沒有連結,根本沒辦法建構文化認同,只有加深文化自卑而已。
不然你看看拿些大中國思想的,不是一堆綠卡。
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文化可言啊!
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