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玩具-給家長的玩具參考指南
話說在前面,小朋友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需求,在這裡所提的小朋友大概都是以三四歲以下為準,年紀大一點的小孩請自己增加一些禮儀、規矩、團隊合作之類的教育內容,免得寵壞小孩,那可不是我原先想表達的東西。
##CONTINUE##
第一章:玩玩具的小孩
什麼是玩具?
反正就是用來玩的用具,這是最廣義也最隨便的解釋,若真要一個比較精確的定義的話可以解釋成這樣:
一個可以用來操弄或使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可以透過這個過程使操作者得到樂趣。
切記,玩具跟在哪買的或標價之類的根本無關,當父母親的應該都有經驗,花上千元買的安全玩具小孩沒興趣,偏偏想玩你穿過的襪子。
簡單說,小朋友撕報紙撕的很高興,那報紙就是玩具﹔如果家長拿著形狀板一直跟小朋友說:「這是三角形,懂不懂?」,那這是教具,不是玩具。
玩具要幹什麼?
當然是要拿來玩,請記住,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搞什麼認知訓練或感覺統合訓練,那全是唬濫,玩具就是用來玩,然後「順便」產生一些訓練效果,只是「順便」而已,可別反客為主哪!
當然,我們對玩具的期望絕不僅止於讓小朋友快樂就好,我們總希望這個玩具的樂趣能帶來成長,但這就是個關鍵點,如果大人帶小朋友玩玩具的方式像在上汽車駕訓班一樣,那就一點也不好玩了。
我們心裡想著一些「效果」這沒關係,但不要表現在跟小朋友的互動上面,這樣太像在上課了,不好玩,所謂寓教於樂,一個紅色的球,與其教小朋友「這是紅色」,不如說「這像不像蘋果」,然後透過想像遊戲,告訴他「紅色的蘋果好好吃」,把味覺等經驗一起融入,這樣還比較有意義。
為什麼要玩玩具?
這要解釋一下何謂Occupational Role(職能角色)。
人有各種職能角色,上班時是員工(或老闆),面對上司是屬下,面對屬下是上司,回家可能是父母親,可能是兒女﹔不同狀況下面對不同人物,人可以有許多種角色,有需要採取的「角色指引」,比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種﹔而小孩的職能角色,大致上就是「吃東西的傢伙」跟「玩的傢伙」,需要的角色指引就是「餓了就哭」、「好玩就笑」這類的。
玩具是一個協助小孩發展更佳職能角色的媒介,非常重要,但若弄錯小孩的職能角色,會讓大家都不愉快的。
我舉個語言方面的例子,我以前碰過一個家長,常會很驕傲的說她的孩子會英語,所謂會是什麼?她會要她的孩子說蚊子這個單字,好吧!這個單字很長,但那又怎樣?語言是要用來用的耶!所以當語言不是拿來用而是用來炫燿……這一點用也沒有。
玩也是一樣的,當玩具不是用來玩,而是把訓練當主要用途,那玩具的存在意義就喪失大半了。
什麼人要玩玩具?
你說呢?我從小玩到大,雖然玩的玩具有換,總歸就是在玩,我想我會一直玩到死吧!各位呢?
第二章:看小孩玩玩具的大人
連那個也可以玩喔!
只要沒有危險,什麼都可以玩。
很多小孩喜歡玩鞋子、口紅、手機、眼鏡這類大人的東西,這是很自然的,因為這些東西是他最親近的人身上的東西,所以只要沒危險,讓他盡量玩沒關係,畢竟現在對這些東西越熟悉,以後當小孩自己要學穿衣服穿鞋子時,會比較容易教,同時,把對人的依賴轉到對東西的注意上,以後要念書時的分離焦慮也會減少,這很重要喔!
至於撕書、抽衛生紙甚至玩大便之類會讓大人抓狂的行為,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經驗,也許這些活動可以帶給小朋友很大樂趣,但他們也會漸漸學到某些樂趣會在事後付出代價(這就叫社會化),該發脾氣記得要發脾氣(策略性的發脾氣,可不要大家抓狂奏小孩哪!),這是種教育,那種面帶苦笑說「真拿你沒辦法」,然後放著小孩繼續胡搞的家長,以後就知道小朋友沒有判斷力有多糟糕了。
看小孩比較好玩!
大人比較容易受舊有經驗限制,所以會有「應該這樣玩」的認知,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常會從小孩身上發現一些不一樣的玩法,這是種學習過程,能讓大人學到哪種活動是小孩感興趣的,另一方面,這也有助於判斷小朋友發展狀況﹔所以買了一個新玩具給小朋友,最好先放著讓他自己摸索一下,千萬別「我告訴你,這要OOXX這樣玩」,這很可惜的。
我也要玩!
看小孩子玩玩以後,大人不是覺得「這有什麼好玩」,就是「真有那樣好玩」,或者「應該這樣玩才對」,然後就伸手搶過來「示範」了。
建議大人要介入時先用小孩的玩法陪他玩一下,這樣會比較好,同時可以體會一下小朋友的想法(盡量啦!)
小朋友通常不會反對有人陪他玩(依年齡,有些時候會很怕玩具被搶走,所以要注意介入程度),如果是像自閉症兒童之類的,有可能對其他人視而不見或感到討厭,這要另外處理,但至少做到在旁邊看著他的程度,並適當給予鼓勵或讚揚,但千萬不要搶過來玩或要求小朋友依照「示範」玩,因為這樣很不好玩。
這個要這樣玩啦!
治療室裡有組玩具是用槌子敲木球,然後球會順著軌道滾下去,正常玩法當然是用槌子敲球囉!但有不少小孩就是喜歡反過來用柄去敲球……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但不少人是這樣子的,但這樣玩也沒什麼錯(老實說難度更高),不過就是會有家長會因為這種事情罵小孩……
有必要嗎?
玩具的說明書只是一種建議,不是法律,而就算是法律我們還不是不見得會理它,比方說行人要走斑馬線之類的,所以不要受限在說明書﹔一個新玩具,最好先讓小孩子自己亂玩,再慢慢教他其他玩法。
至於要怎麼玩,在安全範圍內,跟說明書一點關係也沒有,要不要用都可以,比方說用跳棋玩彈珠寶齡球,這又不犯法。
很多人都會說小孩子比較有創意,其實這種講法很有問題。
小孩子無法分辨何謂創意,只是單純亂玩,換句話說,如果他玩的方式大人自己沒想到,但又覺得好玩,就會被當作創意,如果每個大人都很創意,那小孩就沒什麼創意了……
所以創意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經驗,小孩沒受到經驗制約,所以會「亂玩」,也比較容易滿足,這一點很重要,滿足小孩的經驗才能促進兒童發展升級,但這跟打電動是一樣的,等級高的時候,看見小隻怪獸就會懶得打,因為不好玩了。
玩的經驗越多,越會受到制約,越能「轉大人」,簡單說玩越多制約會越多,這些制約會用來協助組織一個更複雜高階的思考路徑﹔玩遊戲存留的是經驗,也就是篩選資訊的能力,如果碰上那種經驗很少的人,他會說你很有「創意」,但其實那只是相關經驗的相對高低比而已。
一個接受過制約的大人要成長,必須學會打破制約限制,建構更多的思考路徑﹔而小孩則是要透過經驗來得到適當的制約,因為這些制約能讓學習速度加快,這是不同的。
怕有人看不懂,舉個例子,買一組象棋,大人因為懂得規則,有些人可能會開始修改規則或玩法,以獲得不同樂趣,比方說用來賭錢﹔小孩則相反,如果不學會先看說明書(或讓人教),那就會停在亂玩的層次,對成長學習不利(當然,你不能要求兩歲小孩學會玩跳棋,這種階段只要能會排排站就很了不起了,至於一歲小孩,不要放嘴巴就很好了,別奢求玩法了,至於不會放嘴巴的小孩,你還要擔心他有問題哩!)。
所以鼓勵小孩子亂玩,引導小孩挖掘不同玩法,同時也要教小孩學會「正常」玩法。
第三章:不好玩的玩具
你看,這個玩具可以練形狀認知、數字概念、邏輯推理、空間思考,還有感覺統合的效果喔!我呸!
這是玩具包裝上常有的廣告用詞,好像買了這個玩具小孩就可以直接上資優班一樣的,說實在的,這種玩具我都會列入優先不考慮買的,因為「貴」。
好的玩具有一種特點,就是簡單,最單純的通常是最好的,因為它沒有限制,所以最能發揮想像力。
一定要有的認知是,玩具本身是「毫無用處」的,玩具的用處是在玩的過程中才會顯現,它能有多大用處是建立在能否吸引人以及能否誘發特定玩法以及能否獲得樂趣而定的,與其買個么壽貴的玩具,不如買本教人玩遊戲的書,因為重點是人而不是玩具,如果有家長認為玩買個玩具就能讓自己換得安靜……這是很要不得的。
到底是你要玩還是他要玩!
想起我念高中時,家裡買了電視遊樂器,然後買了俄羅斯方塊的卡帶,接著我爸搶走控制器,一邊盯著螢幕玩一邊對我說:
「去念書。」
唔……我買的卡帶耶!
當然,那時我已經不能算是小朋友了,所以玩具被搶走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創傷,但對小小孩而言,大人對於遊戲的介入卻是需要非常小心的一件事情,因為任何遊戲經驗都會影響小朋友對於學習的意願,沒錯,小朋友是透過玩來學習的,任何會讓遊戲及玩具變得不好玩的干擾,都會造成小朋友學習意願的低落,所以家長一定要把一個中心思想擺在前頭──好玩是最重要的﹔所謂的「效果」必須建立在好玩之上,不然不叫效果,而叫「訓練」,訓練對小朋友不見得沒有意義,但卻附帶著負面影響,比方說「你給我記住」這類的,這可不妙啊!
這樣玩又不會死!
這上面已經提過了,但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所有的說明書都是為了某種「訓練」目的而撰寫的,對於一些已經擁有充分遊戲經驗的人來說(依遊戲性質而會有不同,對於跳棋而言,可能是五六歲,但這個年紀玩麻將只要會配對或疊高高就好了),這是種增加樂趣的「限制」﹔所以看見一個玩具標示適合七歲以上,並不表示五歲不能玩,而是五歲小孩的玩法必須更開放,當然,如果年齡限制是以安全做考量的不在此限。
我已經看過太多家長對「責怪」小朋友不照「規則」去玩(在這當然是指單獨玩玩具的狀況,團體遊戲裡規則是遊戲經驗的重要一環),有些家長甚至會為了小朋友的「不規矩」向我道歉,唔……為何不稱讚小朋友的創意。
當然,如果他的玩法千篇一率,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定律:凡說玩這個會變資優生的,必是爛玩具
玩的先決條件是快樂,其他的再說,遊戲媒介是玩具,這OK,但玩玩具的是人,如果家長不能陪在旁邊,那什麼玩具都沒用,不要認為這種責任是玩具製造商的。
不過,的確現在社會裡有許多家長相當繁忙,如果真要把小朋友丟給玩具,切記,玩具越單純越好,積木皮球之類的就好,能用來咬用來丟用來踹的才是好玩具,越多奇奇怪怪零件或發出怪異閃光及巨大聲響的玩具就免了,那種玩具是最需要大人陪著玩的。
第四章:玩真的,真的玩
動動腦,玩具有什麼特性
好吧!雖然說玩玩具是為了好玩,不過我們都很擔心小朋友玩的是一個沒頭沒腦的玩具,這樣一來也許好玩,但卻沒有任何附加價值,這未免太可惜了。
所以買玩具要先做分析,分析玩具特性。
分析哪特性呢?首先是玩具的組成,接著是探索玩法的可能性,再來是這些玩法能擁有的學習經驗,最後是這個玩具與其它玩具合起來玩的思考。
不要認為這是很麻煩的事情,其實這種事情很單純,比方說摸起來舒不舒服、有沒有危險性、色彩鮮豔或是單純、重量或大小跟小朋友年齡配不配合、需不需要電池、發出的光線跟聲音有沒有傷害性、用來丟會不會壞掉、能訓練粗動作還是細動作、對手眼協調有沒有幫助、家裡有沒有類似的玩具、能不能用來搭配其他玩具……,其實大多數家長都會注意這些東西,只是忘記要跟接下來的動作連結──它適不適合你的孩子。
注意,盡量不要先看說明書,別在第一關就讓自己被廠商制約,先想想自己孩子再說。
動動腦,小孩有什麼需要
這是思考關鍵喔!小孩需要這個玩具嗎?當然,其實沒有玩具是真的沒用的,但一個兩歲小還要遙控車有什麼用?有啊!叫大人玩給他看,嗯……可以練眼球追蹤能力及動態注意力,但這實在是沒意義,滾球以可以有同樣功能,而且他本人可以一起玩,如果只因為小孩吵就買遙控車,那真的很浪費錢。
動動腦,玩法要怎麼變化
這又是另一個思考關鍵,這個玩具小孩就是那樣喜歡,要如何讓它變有用呢?比方說兩歲小孩要遙控車,他沒辦法自己玩啊!那如果我們用遙控車載運積木讓小朋友玩疊高或配對之類的呢?也許這會讓他樂翻天的。
我就碰過一個小孩,他喜歡玩小汽車,但就只會推著亂跑,後來我讓他「不小心」撞倒一堆積木蓋的高塔,看他爽成那樣,接著我再蓋,他都會刻意來撞,漸漸的,他學會自己蓋積木再撞倒,再接著,他學會模仿我蓋的各種不同高塔,再接著,他學會用不同顏色的汽車去配對撞不同的塔,到最後,因為塔越蓋越複雜,他開始捨不得撞倒,而學會蓋車庫,最後學會蓋一個小鎮,然後教他用那個小鎮標示出他們家附近環境,再教他如何開小汽車到學校去,還學著認紅綠燈……
動動腦,家長要如何參與
所以,玩玩具的重點在於,要有人陪著引導,不是限制喔!是引導,上一段提到的那個個案,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規定」他任何玩法,所有的變化都是透過「引導」得來的,也就是刻意去誘發他可能的創意思考方向(也等於限制他的創意在「有用」或「我需要」的範圍,畢竟所謂創意大部分都只是胡思亂想),讓他自己「發明」我們想要他去玩的玩法,這種自發學習的效果遠比不准他推小汽車要好多了,而且絕對更省時間。
不過家長參與的話還要注意另一個問題,也就是「幫他玩」的問題。
這一點也很常見,許多家長會因為耐心不足,老喜歡動手幫忙,久而久之小朋友變得只喜歡看,一來方便,二來比較沒有挫折感,但這種後果……請自行想像。
第五章:無限的創造力
積木怎麼玩?
囉哩吧嗦扯一堆,還是舉個例子好了。
就說積木吧!積木怎麼玩呢?我相信大家都可以隨便舉出一大堆玩法,在這做點限制好了,只能用積木,其他的不准,這裡所指的積木是有不同形狀與顏色且沒有接榫的塊狀積木,通常是木制或泡棉製的。
最單純的嘛……就疊積木,比方說疊高高,也可以用來蓋房子或排長長的。
再想遠一點,嗯……可以用來推倒(先疊起來的話)。
我以前問這個問題時,常有學生回答可以認顏色跟認形狀,然後這學生會被我K,這哪叫「玩法」!認顏色跟認形狀有什麼好玩的?
嗯……所以可以玩模仿,比方說辨識形狀與顏色來堆疊積木,原始原法是相同的,只是利用「規則」來做引導或限制。
所以光疊積木本身,其實沒什麼了不起,但引導者的引導卻能讓這個活動有很大的不同。
我知道常有人會利用積木玩模仿遊戲,比方說先排一個城堡之類的,然後要小朋友跟著排,這是個不錯的遊戲,喜歡的小孩子可以從中獲得不少樂趣與成就感,對手眼協調、空間概念及精細動作也有幫助,還順便學習形狀及顏色認知。
問題就來了,這個遊戲能不能讓小朋友學會溝通技巧?如果小朋友排錯了,要如何讓他們了解那個錯誤?
所以我比較喜歡另一個玩法,我很少碰上有人會使用這種玩法,實在很可惜,因為其實很多大人都在玩類似遊戲,但就是沒想過轉用來玩積木。
就是請小朋友找哪裡不一樣。
我常會讓小朋友排積木,然後要他當老師教我排,或者我故意亂排之後請他告訴我哪裡不對。
這就是大家來找碴的立體版,相信我,小朋友更喜歡這種玩法,因為除了模仿大人疊積木所得到了樂趣與學習效果之外,他們還學到溝通技巧,並享有更大的成就感,同時還能測試小朋友耐心程度,解如你一直「不會排」的話,你會發現有些小朋友會忍不住動手幫你排,甚至說出「你好笨」之類的,這時你大概可以了解他在家裡跟父母親玩時的狀況是怎樣的。
拜託,別管積木麼玩!
再多想一些,積木可不可以拿來丟?當然可以,丟本身沒什麼太大意義,但拿什麼丟(如顏色形狀)卻有意義,丟什麼東西也有意義,同樣的,拿來踩、拿來咬也一樣。
玩積木能不能融入數學概念,嗯……可以練數數,只有這樣而已嗎?相信我,利用顏色與形狀,還在唸幼稚園的小孩就可以開始學代數了,不用等到念國中才開始瞪著XYZ頭大。
同樣的,積木可以拿來辦家家酒、當太空船、當籌碼……隨便你怎麼玩,只要好玩即可,記住,是先好玩,然後才有效果。
向小孩學習
前面提過,大人有學習經驗,同時也受到學習制約,而要打破這種制約,最簡單的就是觀察小朋友自發性的遊戲模式,常有家長跟我說「你怎麼懂那麼多種玩法」,唔……我懂的玩法有一半是傳統玩法、一半是你的孩子教我的,而你孩子教我的那一半很快就變成我在治療應用時的傳統玩法,然後我再學其他小孩的另一半玩法……想要不懂各種玩法還真有些困難哩!
大人比小孩強的一點在於有經驗做後盾,加上有推理能力支援,怎麼可能比小孩沒創意呢?各位家長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啊!
記住,人因為玩而年輕,因不玩而衰老!
我常說:「不會玩的就是有問題的」,尋求樂趣是人類本能,連這本能都沒有還得了,侏儸紀公園裡有句名言:「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我要說:「玩樂自會找到方法」。
記住,「玩樂自會找到方法」,只要你用心去找,還會越找越多哩!
話說在前面,小朋友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需求,在這裡所提的小朋友大概都是以三四歲以下為準,年紀大一點的小孩請自己增加一些禮儀、規矩、團隊合作之類的教育內容,免得寵壞小孩,那可不是我原先想表達的東西。
##CONTINUE##
第一章:玩玩具的小孩
什麼是玩具?
反正就是用來玩的用具,這是最廣義也最隨便的解釋,若真要一個比較精確的定義的話可以解釋成這樣:
一個可以用來操弄或使用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可以透過這個過程使操作者得到樂趣。
切記,玩具跟在哪買的或標價之類的根本無關,當父母親的應該都有經驗,花上千元買的安全玩具小孩沒興趣,偏偏想玩你穿過的襪子。
簡單說,小朋友撕報紙撕的很高興,那報紙就是玩具﹔如果家長拿著形狀板一直跟小朋友說:「這是三角形,懂不懂?」,那這是教具,不是玩具。
玩具要幹什麼?
當然是要拿來玩,請記住,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搞什麼認知訓練或感覺統合訓練,那全是唬濫,玩具就是用來玩,然後「順便」產生一些訓練效果,只是「順便」而已,可別反客為主哪!
當然,我們對玩具的期望絕不僅止於讓小朋友快樂就好,我們總希望這個玩具的樂趣能帶來成長,但這就是個關鍵點,如果大人帶小朋友玩玩具的方式像在上汽車駕訓班一樣,那就一點也不好玩了。
我們心裡想著一些「效果」這沒關係,但不要表現在跟小朋友的互動上面,這樣太像在上課了,不好玩,所謂寓教於樂,一個紅色的球,與其教小朋友「這是紅色」,不如說「這像不像蘋果」,然後透過想像遊戲,告訴他「紅色的蘋果好好吃」,把味覺等經驗一起融入,這樣還比較有意義。
為什麼要玩玩具?
這要解釋一下何謂Occupational Role(職能角色)。
人有各種職能角色,上班時是員工(或老闆),面對上司是屬下,面對屬下是上司,回家可能是父母親,可能是兒女﹔不同狀況下面對不同人物,人可以有許多種角色,有需要採取的「角色指引」,比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種﹔而小孩的職能角色,大致上就是「吃東西的傢伙」跟「玩的傢伙」,需要的角色指引就是「餓了就哭」、「好玩就笑」這類的。
玩具是一個協助小孩發展更佳職能角色的媒介,非常重要,但若弄錯小孩的職能角色,會讓大家都不愉快的。
我舉個語言方面的例子,我以前碰過一個家長,常會很驕傲的說她的孩子會英語,所謂會是什麼?她會要她的孩子說蚊子這個單字,好吧!這個單字很長,但那又怎樣?語言是要用來用的耶!所以當語言不是拿來用而是用來炫燿……這一點用也沒有。
玩也是一樣的,當玩具不是用來玩,而是把訓練當主要用途,那玩具的存在意義就喪失大半了。
什麼人要玩玩具?
你說呢?我從小玩到大,雖然玩的玩具有換,總歸就是在玩,我想我會一直玩到死吧!各位呢?
第二章:看小孩玩玩具的大人
連那個也可以玩喔!
只要沒有危險,什麼都可以玩。
很多小孩喜歡玩鞋子、口紅、手機、眼鏡這類大人的東西,這是很自然的,因為這些東西是他最親近的人身上的東西,所以只要沒危險,讓他盡量玩沒關係,畢竟現在對這些東西越熟悉,以後當小孩自己要學穿衣服穿鞋子時,會比較容易教,同時,把對人的依賴轉到對東西的注意上,以後要念書時的分離焦慮也會減少,這很重要喔!
至於撕書、抽衛生紙甚至玩大便之類會讓大人抓狂的行為,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經驗,也許這些活動可以帶給小朋友很大樂趣,但他們也會漸漸學到某些樂趣會在事後付出代價(這就叫社會化),該發脾氣記得要發脾氣(策略性的發脾氣,可不要大家抓狂奏小孩哪!),這是種教育,那種面帶苦笑說「真拿你沒辦法」,然後放著小孩繼續胡搞的家長,以後就知道小朋友沒有判斷力有多糟糕了。
看小孩比較好玩!
大人比較容易受舊有經驗限制,所以會有「應該這樣玩」的認知,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常會從小孩身上發現一些不一樣的玩法,這是種學習過程,能讓大人學到哪種活動是小孩感興趣的,另一方面,這也有助於判斷小朋友發展狀況﹔所以買了一個新玩具給小朋友,最好先放著讓他自己摸索一下,千萬別「我告訴你,這要OOXX這樣玩」,這很可惜的。
我也要玩!
看小孩子玩玩以後,大人不是覺得「這有什麼好玩」,就是「真有那樣好玩」,或者「應該這樣玩才對」,然後就伸手搶過來「示範」了。
建議大人要介入時先用小孩的玩法陪他玩一下,這樣會比較好,同時可以體會一下小朋友的想法(盡量啦!)
小朋友通常不會反對有人陪他玩(依年齡,有些時候會很怕玩具被搶走,所以要注意介入程度),如果是像自閉症兒童之類的,有可能對其他人視而不見或感到討厭,這要另外處理,但至少做到在旁邊看著他的程度,並適當給予鼓勵或讚揚,但千萬不要搶過來玩或要求小朋友依照「示範」玩,因為這樣很不好玩。
這個要這樣玩啦!
治療室裡有組玩具是用槌子敲木球,然後球會順著軌道滾下去,正常玩法當然是用槌子敲球囉!但有不少小孩就是喜歡反過來用柄去敲球……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但不少人是這樣子的,但這樣玩也沒什麼錯(老實說難度更高),不過就是會有家長會因為這種事情罵小孩……
有必要嗎?
玩具的說明書只是一種建議,不是法律,而就算是法律我們還不是不見得會理它,比方說行人要走斑馬線之類的,所以不要受限在說明書﹔一個新玩具,最好先讓小孩子自己亂玩,再慢慢教他其他玩法。
至於要怎麼玩,在安全範圍內,跟說明書一點關係也沒有,要不要用都可以,比方說用跳棋玩彈珠寶齡球,這又不犯法。
很多人都會說小孩子比較有創意,其實這種講法很有問題。
小孩子無法分辨何謂創意,只是單純亂玩,換句話說,如果他玩的方式大人自己沒想到,但又覺得好玩,就會被當作創意,如果每個大人都很創意,那小孩就沒什麼創意了……
所以創意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經驗,小孩沒受到經驗制約,所以會「亂玩」,也比較容易滿足,這一點很重要,滿足小孩的經驗才能促進兒童發展升級,但這跟打電動是一樣的,等級高的時候,看見小隻怪獸就會懶得打,因為不好玩了。
玩的經驗越多,越會受到制約,越能「轉大人」,簡單說玩越多制約會越多,這些制約會用來協助組織一個更複雜高階的思考路徑﹔玩遊戲存留的是經驗,也就是篩選資訊的能力,如果碰上那種經驗很少的人,他會說你很有「創意」,但其實那只是相關經驗的相對高低比而已。
一個接受過制約的大人要成長,必須學會打破制約限制,建構更多的思考路徑﹔而小孩則是要透過經驗來得到適當的制約,因為這些制約能讓學習速度加快,這是不同的。
怕有人看不懂,舉個例子,買一組象棋,大人因為懂得規則,有些人可能會開始修改規則或玩法,以獲得不同樂趣,比方說用來賭錢﹔小孩則相反,如果不學會先看說明書(或讓人教),那就會停在亂玩的層次,對成長學習不利(當然,你不能要求兩歲小孩學會玩跳棋,這種階段只要能會排排站就很了不起了,至於一歲小孩,不要放嘴巴就很好了,別奢求玩法了,至於不會放嘴巴的小孩,你還要擔心他有問題哩!)。
所以鼓勵小孩子亂玩,引導小孩挖掘不同玩法,同時也要教小孩學會「正常」玩法。
第三章:不好玩的玩具
你看,這個玩具可以練形狀認知、數字概念、邏輯推理、空間思考,還有感覺統合的效果喔!我呸!
這是玩具包裝上常有的廣告用詞,好像買了這個玩具小孩就可以直接上資優班一樣的,說實在的,這種玩具我都會列入優先不考慮買的,因為「貴」。
好的玩具有一種特點,就是簡單,最單純的通常是最好的,因為它沒有限制,所以最能發揮想像力。
一定要有的認知是,玩具本身是「毫無用處」的,玩具的用處是在玩的過程中才會顯現,它能有多大用處是建立在能否吸引人以及能否誘發特定玩法以及能否獲得樂趣而定的,與其買個么壽貴的玩具,不如買本教人玩遊戲的書,因為重點是人而不是玩具,如果有家長認為玩買個玩具就能讓自己換得安靜……這是很要不得的。
到底是你要玩還是他要玩!
想起我念高中時,家裡買了電視遊樂器,然後買了俄羅斯方塊的卡帶,接著我爸搶走控制器,一邊盯著螢幕玩一邊對我說:
「去念書。」
唔……我買的卡帶耶!
當然,那時我已經不能算是小朋友了,所以玩具被搶走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創傷,但對小小孩而言,大人對於遊戲的介入卻是需要非常小心的一件事情,因為任何遊戲經驗都會影響小朋友對於學習的意願,沒錯,小朋友是透過玩來學習的,任何會讓遊戲及玩具變得不好玩的干擾,都會造成小朋友學習意願的低落,所以家長一定要把一個中心思想擺在前頭──好玩是最重要的﹔所謂的「效果」必須建立在好玩之上,不然不叫效果,而叫「訓練」,訓練對小朋友不見得沒有意義,但卻附帶著負面影響,比方說「你給我記住」這類的,這可不妙啊!
這樣玩又不會死!
這上面已經提過了,但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所有的說明書都是為了某種「訓練」目的而撰寫的,對於一些已經擁有充分遊戲經驗的人來說(依遊戲性質而會有不同,對於跳棋而言,可能是五六歲,但這個年紀玩麻將只要會配對或疊高高就好了),這是種增加樂趣的「限制」﹔所以看見一個玩具標示適合七歲以上,並不表示五歲不能玩,而是五歲小孩的玩法必須更開放,當然,如果年齡限制是以安全做考量的不在此限。
我已經看過太多家長對「責怪」小朋友不照「規則」去玩(在這當然是指單獨玩玩具的狀況,團體遊戲裡規則是遊戲經驗的重要一環),有些家長甚至會為了小朋友的「不規矩」向我道歉,唔……為何不稱讚小朋友的創意。
當然,如果他的玩法千篇一率,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定律:凡說玩這個會變資優生的,必是爛玩具
玩的先決條件是快樂,其他的再說,遊戲媒介是玩具,這OK,但玩玩具的是人,如果家長不能陪在旁邊,那什麼玩具都沒用,不要認為這種責任是玩具製造商的。
不過,的確現在社會裡有許多家長相當繁忙,如果真要把小朋友丟給玩具,切記,玩具越單純越好,積木皮球之類的就好,能用來咬用來丟用來踹的才是好玩具,越多奇奇怪怪零件或發出怪異閃光及巨大聲響的玩具就免了,那種玩具是最需要大人陪著玩的。
第四章:玩真的,真的玩
動動腦,玩具有什麼特性
好吧!雖然說玩玩具是為了好玩,不過我們都很擔心小朋友玩的是一個沒頭沒腦的玩具,這樣一來也許好玩,但卻沒有任何附加價值,這未免太可惜了。
所以買玩具要先做分析,分析玩具特性。
分析哪特性呢?首先是玩具的組成,接著是探索玩法的可能性,再來是這些玩法能擁有的學習經驗,最後是這個玩具與其它玩具合起來玩的思考。
不要認為這是很麻煩的事情,其實這種事情很單純,比方說摸起來舒不舒服、有沒有危險性、色彩鮮豔或是單純、重量或大小跟小朋友年齡配不配合、需不需要電池、發出的光線跟聲音有沒有傷害性、用來丟會不會壞掉、能訓練粗動作還是細動作、對手眼協調有沒有幫助、家裡有沒有類似的玩具、能不能用來搭配其他玩具……,其實大多數家長都會注意這些東西,只是忘記要跟接下來的動作連結──它適不適合你的孩子。
注意,盡量不要先看說明書,別在第一關就讓自己被廠商制約,先想想自己孩子再說。
動動腦,小孩有什麼需要
這是思考關鍵喔!小孩需要這個玩具嗎?當然,其實沒有玩具是真的沒用的,但一個兩歲小還要遙控車有什麼用?有啊!叫大人玩給他看,嗯……可以練眼球追蹤能力及動態注意力,但這實在是沒意義,滾球以可以有同樣功能,而且他本人可以一起玩,如果只因為小孩吵就買遙控車,那真的很浪費錢。
動動腦,玩法要怎麼變化
這又是另一個思考關鍵,這個玩具小孩就是那樣喜歡,要如何讓它變有用呢?比方說兩歲小孩要遙控車,他沒辦法自己玩啊!那如果我們用遙控車載運積木讓小朋友玩疊高或配對之類的呢?也許這會讓他樂翻天的。
我就碰過一個小孩,他喜歡玩小汽車,但就只會推著亂跑,後來我讓他「不小心」撞倒一堆積木蓋的高塔,看他爽成那樣,接著我再蓋,他都會刻意來撞,漸漸的,他學會自己蓋積木再撞倒,再接著,他學會模仿我蓋的各種不同高塔,再接著,他學會用不同顏色的汽車去配對撞不同的塔,到最後,因為塔越蓋越複雜,他開始捨不得撞倒,而學會蓋車庫,最後學會蓋一個小鎮,然後教他用那個小鎮標示出他們家附近環境,再教他如何開小汽車到學校去,還學著認紅綠燈……
動動腦,家長要如何參與
所以,玩玩具的重點在於,要有人陪著引導,不是限制喔!是引導,上一段提到的那個個案,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規定」他任何玩法,所有的變化都是透過「引導」得來的,也就是刻意去誘發他可能的創意思考方向(也等於限制他的創意在「有用」或「我需要」的範圍,畢竟所謂創意大部分都只是胡思亂想),讓他自己「發明」我們想要他去玩的玩法,這種自發學習的效果遠比不准他推小汽車要好多了,而且絕對更省時間。
不過家長參與的話還要注意另一個問題,也就是「幫他玩」的問題。
這一點也很常見,許多家長會因為耐心不足,老喜歡動手幫忙,久而久之小朋友變得只喜歡看,一來方便,二來比較沒有挫折感,但這種後果……請自行想像。
第五章:無限的創造力
積木怎麼玩?
囉哩吧嗦扯一堆,還是舉個例子好了。
就說積木吧!積木怎麼玩呢?我相信大家都可以隨便舉出一大堆玩法,在這做點限制好了,只能用積木,其他的不准,這裡所指的積木是有不同形狀與顏色且沒有接榫的塊狀積木,通常是木制或泡棉製的。
最單純的嘛……就疊積木,比方說疊高高,也可以用來蓋房子或排長長的。
再想遠一點,嗯……可以用來推倒(先疊起來的話)。
我以前問這個問題時,常有學生回答可以認顏色跟認形狀,然後這學生會被我K,這哪叫「玩法」!認顏色跟認形狀有什麼好玩的?
嗯……所以可以玩模仿,比方說辨識形狀與顏色來堆疊積木,原始原法是相同的,只是利用「規則」來做引導或限制。
所以光疊積木本身,其實沒什麼了不起,但引導者的引導卻能讓這個活動有很大的不同。
我知道常有人會利用積木玩模仿遊戲,比方說先排一個城堡之類的,然後要小朋友跟著排,這是個不錯的遊戲,喜歡的小孩子可以從中獲得不少樂趣與成就感,對手眼協調、空間概念及精細動作也有幫助,還順便學習形狀及顏色認知。
問題就來了,這個遊戲能不能讓小朋友學會溝通技巧?如果小朋友排錯了,要如何讓他們了解那個錯誤?
所以我比較喜歡另一個玩法,我很少碰上有人會使用這種玩法,實在很可惜,因為其實很多大人都在玩類似遊戲,但就是沒想過轉用來玩積木。
就是請小朋友找哪裡不一樣。
我常會讓小朋友排積木,然後要他當老師教我排,或者我故意亂排之後請他告訴我哪裡不對。
這就是大家來找碴的立體版,相信我,小朋友更喜歡這種玩法,因為除了模仿大人疊積木所得到了樂趣與學習效果之外,他們還學到溝通技巧,並享有更大的成就感,同時還能測試小朋友耐心程度,解如你一直「不會排」的話,你會發現有些小朋友會忍不住動手幫你排,甚至說出「你好笨」之類的,這時你大概可以了解他在家裡跟父母親玩時的狀況是怎樣的。
拜託,別管積木麼玩!
再多想一些,積木可不可以拿來丟?當然可以,丟本身沒什麼太大意義,但拿什麼丟(如顏色形狀)卻有意義,丟什麼東西也有意義,同樣的,拿來踩、拿來咬也一樣。
玩積木能不能融入數學概念,嗯……可以練數數,只有這樣而已嗎?相信我,利用顏色與形狀,還在唸幼稚園的小孩就可以開始學代數了,不用等到念國中才開始瞪著XYZ頭大。
同樣的,積木可以拿來辦家家酒、當太空船、當籌碼……隨便你怎麼玩,只要好玩即可,記住,是先好玩,然後才有效果。
向小孩學習
前面提過,大人有學習經驗,同時也受到學習制約,而要打破這種制約,最簡單的就是觀察小朋友自發性的遊戲模式,常有家長跟我說「你怎麼懂那麼多種玩法」,唔……我懂的玩法有一半是傳統玩法、一半是你的孩子教我的,而你孩子教我的那一半很快就變成我在治療應用時的傳統玩法,然後我再學其他小孩的另一半玩法……想要不懂各種玩法還真有些困難哩!
大人比小孩強的一點在於有經驗做後盾,加上有推理能力支援,怎麼可能比小孩沒創意呢?各位家長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啊!
記住,人因為玩而年輕,因不玩而衰老!
我常說:「不會玩的就是有問題的」,尋求樂趣是人類本能,連這本能都沒有還得了,侏儸紀公園裡有句名言:「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我要說:「玩樂自會找到方法」。
記住,「玩樂自會找到方法」,只要你用心去找,還會越找越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