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嘉義荒野保護協會第一期綠活圖講師培訓課程

意外的課程

週末假期,我去上了嘉義市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的綠色生活地圖(以下簡稱綠活圖)講師培訓,這是嘉義荒野第一次辦這類課程,老實說我有點迷迷糊糊,是太太報名,然後我早上載她去的時候,順便問問看可不可以臨時報名,結果就這樣進去上課。
IMG_20150816_143951
都沒注意到這是講師培訓……本來只想說上來玩玩而已,結果是講師培訓……這表示結訓後我也要當講師嗎?突然有種被拐上船的感覺。



課程基本上進方式很容易理解,第一天早上上綠活圖的概念以及組織介紹,還有課種圖例標示說明。然後下午親自踏查走一圈,隔天繪製地圖、發表,就這樣。

這是個很容易「想像」的課程安排,乍看之下會覺得平凡無奇,就上課、實做、分享三部曲,就連上課內容都很容易想像……

但我必須說我想的東西雖然沒錯,卻想偏了。

而這也讓這次課程有了更大的價值。

什麼是綠活圖?

先簡單講一下綠活圖(Green Map),這玩意是1992年美國紐約那邊開始的,歷史介紹可以看荒野保護協會網站,總之這玩意後來變成一個正式組織在推廣(Green Map System,簡稱GMS),而且制訂了一系列全球通用的地圖圖標,只要經過授權就能使用,並且經過授權的地圖,將會成為GMS認證的出版品,聽起來還滿像一回事的。

乍聽之下,會覺得「不過就是個全球性的非營利地圖製作格式化團體」,雖說對於地圖用處有較為生態永續概念的發想,但基上就是在製作地圖的單位啊!

但就是這一點我想錯了。

重點不再圖,而在活

這次綠活圖課程給我最大的感受,並不在於手上地圖,而是製作過程,老實說,綠活圖若僅就地圖本身,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一種導覽地圖,是行之有年的東西,差異只在於他有著國際通用,必須付版權費才能使用的圖示,而這其實沒什麼了不起。

何況現在智慧型載具很方便,手機就不用說了,未來如果google眼鏡流行起來,地圖直接顯示在眼前,個人化圖標也越來越多,拿在手上的紙本地圖實在是多餘的。

但這不影響綠活圖的價值,因為真正棒的一點在於,綠活圖的實踐,也就是說,最棒的綠活圖,應該是讓使用著「親自完成」,這樣才能產生情感與價值。

這樣說好了,之前承辦社區發展協會業務好多年,也常有社區推出社區地圖,也協助社區辦理過不少這類課程,自己當然也聽過、看過不少。

更不用提我自己本來就對地圖很感興趣,出國玩的時候也在蒐集地圖,甚至行前就開始在地圖上面做規劃,回來之後在地圖上也加上標示,超愛玩地圖的。

然後我自己寫的小說「歸途」,我也為他畫了很多地圖,加上很多與小說相關的標示。

但只有這樣就不叫綠活圖了,這也是我想偏的部份,綠活圖的重點不在於畫地圖,而在於「完成每個人心中的地圖」。

我覺得這一點遠比有張印好的地圖拿在手上更重要。

這是實習課程走的是福民與車店社區一帶,算是我很熟的區域。

說很熟其實有問題,我是對於社區發展這塊很熟,所以我對於社區展沿革、社造景點之類的資訊很熟,加上去年選舉期間有在這邊掃街拜票,對於大街小巷都很清楚。

但其實不清不楚,我是說,我根本沒在這邊生活過,只知道幾個點,還有路過,頂多記得哪戶人家對候選人很熱情,如此而已,但我們現在要做的可是「生活地圖」。

這一點我要先說明,以外地人姿態來畫綠活圖,價值並不低於當地人,這一點非常重要,我一定要特別強調,因為這跟我接下來要說得綠活圖未來發展思考很有關係。

這樣說好了,我們到遊客服務中心,可以拿到各式各樣的導覽地圖,比方說春節運輸地圖,這會偏重於替代道路指引,風景區地圖,偏向觀光、購物景點,針對性的地圖,例如賞鳥、老樹、美食,各有不同,但我們可能看完幾個關鍵點之後,就進入google地圖做導航了,這些紙本地圖最後就是拿來包便當或者野外當地墊了。

但各位必須理解,除了沒經過GMS認證以外,這些地圖只要換個圖標,其實都「幾乎」算是一種綠活圖,我們也不需要以為綠活圖就會有什麼比較了不起的樣貌,他真的就只是一張地圖,頂多看設計者美感到哪種程度而已,純就導航實用度而言都遠不如電子地圖,甚至連資訊豐度也根本比不上網路搜尋。

當然,綠活圖原本目的是在標示出人文、環境的生活指標,甚至是危機指標,這些是傳統地圖往往會忽略的東西,但這一點在電子地圖開放民眾編輯之後,已經大大改觀了,那我們要如何繼續推廣綠活圖呢?或者說,綠活圖已經不重要了呢?

以下是我個人「就參加這麼一次活動」之後的整理,有些是講師上課有提過的,有些是我做夢夢到的,厚著臉皮跟大家分享:

綠活圖要活起來才行

綠活圖不需要提供資訊瀑布。其實我在GMS網站上看了一些電子版的綠活圖,老實說我反倒有點失望,因為他不過是一個呈現另類資訊的google map,要這樣,google個人地圖就可以做到類似功能,也能公開分享,同時加上地點評論,運作起來遠比GMS好用多了。

有趣的是,這個想法在我上課中就在想了,但實際看完之後反而覺得電子版若只是一個變體的google map,真的沒太大意義。

至少我覺得,一個好的綠活圖可以有幾種好的條件,只要有其中一項就算成功。

一是地圖本身要訴說好的故事

看過非常多製作精美的導覽地圖,但卻會讓我覺得故事性不足,尤其現在電子地圖可輕易的給予大量評論、評分、遊寄、照片、新聞連結,如果綠活圖的資訊也一樣破碎,只呈現一個區域資訊,那是沒有熱度的。

但要在綠活圖裡面塞進故事並不容易,當然,我說也不是什麼太複雜的故事,只要呈現出,比方說「下午小散步」的視野也可以,搭配簡單文字,必要的話弄QR code連結影音也是個作法,這樣就能產生樂趣。

這次上課,講師有給我們看竹中學生的作品,他們在竹中校園裡找尋各種「長得像水果」的東西,結果呈現出很不一樣的校園風貌。

前年幾年環島,我也給孩子出了一個挑戰任務,要他們沿途找笑臉,看有哪些東西可以正巧構成一個笑臉的樣子。而我知道很多攝影課程都會出類似的作業給學生,培養觀察能力。

如果今天弄一個「嘉義市建築臉譜」的綠活圖,主題就是「哪些建築物上面有出現擬人的表情」,這也會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生活插曲。他一點也不偉大,只是單純「呆呆的有點好笑」的活動。

看這次颱風吹歪的郵筒居然變成景點,你覺得這種想法之下做出來的地圖會不會受歡迎呢?

而這就是綠活圖的有趣發想。

二是綠活圖要由讀者完成最終階段

這一點我還不能說有很成熟得想法,只是這次上課分兩組,但走的路線一模一樣,可是最後大家關注的「景點」卻不盡相同,這很自然,但也是傳統地圖無法達到的作用。一個正式出版的綠活圖,是否可以留下部份空白,不是說偷懶,而是讓讀者參與。

比方說一張風景地圖,常會有「標示星等」的推薦指示,但如果我們反過來,星等的地方變成空格,讓讀者自己填,填完就變私人地圖了。

這是完全不同的想法,而且同樣的,如果留下Google地圖的地點評論QR code,鼓勵使用者上傳想法,這會很好玩的,畢竟我自己出去玩就會做這種事情(然後常抱怨地圖製作者的評分標準太爛)。

要知道,這會讓地圖從純粹資訊提供者變成一個定向越野的挑戰題目,雖不是公開賽,但只要自己玩得高興就好啊!

三是綠活圖可以變成遊戲

承上,其實這次講師提供的資訊裡有有不少這種地圖出現了,或者更直接的,這幾年很流行蓋紀念章,其實已經是這種遊戲概念了。

這也回到目前推廣綠活圖的一個問題,因為他強調非營利性質,目前都是小眾製作,一次印個幾百張,了不起一點幾千張,視向政府申請的計畫經費而定,然後講師自己也承認,這些用心製作的地圖,大概內部相關人員就先蒐藏大半了……哪你是要推廣什麼?

還是要推廣,只是標的不大一樣,重點不在於弄一張可以出版的地圖,而是讓大家透過製作地圖重新看待自己的腳蹤(我不想說居住地,正如我上面說的,你不需要是當地人也能製作私房綠活圖來紀錄生活)。

也就是說,製作綠活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中的遊戲,而且他可能帶有更多教育意義或反省力量,因為綠活圖的icon裡面本身就具有環境負面因子的反省類別,這是綠活圖與其他地圖最大的不同,因為他還要求我們對未來做出想像

所以,我們可以發給「使用者」一張做好綠活圖當環境故事導覽,也可以給「參與者」一張有挑戰性,需要由自行補完的綠活圖,更甚至,給一張僅有骨架的空白地圖,鼓勵「製作者」深入查訪。

我想這是不同的階段,可以讓索取綠活圖的人依照自己的需要、投入的時間、個人的興趣來進行不同內容的「綠活圖活動」。

也許這樣會更有趣吧!當然,這只是我靈機一動啦!實際上如何執行,這又是另一回事了,至少這次自己參與製作綠活圖,我覺得過程遠比成品有意思多了,尤其這次大家在公園看見一群超有活力的老年人,拿著自製骰子在玩遊戲,每個人都覺得,這場邂逅是這次踏查最大收穫。

也許最後的地圖上無法呈現這種「非景點」的東西,但卻是每個參加者心目中美好的綠色生活啊!

綠活圖的兩個層面

結論一下,綠活圖其實要分兩種面相來討論,一是用來發放的實體綠活圖,但我覺得這部份就我上面提到的,如果只是一般地圖,恐怕已經逐漸失去吸引力,若不弄些變體,或者找些本事高強的設計人員弄得會讓人想蒐藏(偏偏這是NPO很難辦到的),大概很快就會碰到困境。

所以第二點就比較重要了,就是「只要有心,人人都可畫綠活圖」。

這也是為何荒野保護協會要辦推廣講師課程,畢竟,自己去畫一張綠活圖出來,這帶來的學習與反省的效能遠遠大過拿在手上的成品,而且更有價值感。

不過,就我這次上課前的疑問一樣的,如果只是要畫一張「告訴你銀行在哪裡」的簡單地圖,這誰都會畫,但變成綠活圖,你還得有更多衝擊。

這也是上課的價值所在了,所以囉!以後如果有類似課程,大家不妨多多參加喔!可以學到的東西非常多啊!你甚至可以畫一張自己家裡的綠活圖喔!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