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教會與神學的建構(3)

講了一些初代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我們先回頭談一下早期教會的狀況。 

在耶路薩冷,因為使徒都在那邊,基本上就是本家,但「沒有教會」,其實一開始他們都還是去聖殿宣講(不然五旬節三千人受洗你想那是哪種場地,耶路撒冷哪裡可以塞三千人),其他城市也大多去猶太會堂,直到被迫害,而且有外邦人加入,因此開始改去人家家裡聚會(這規模當然小很多,但也比我們現代想像要大),因為會去的地方都是有錢人家,可能都有莊園大小,總之一次提供幾十人甚至百人聚會是沒問題的。

到後來甚至變成一個生活的場域,使徒行傳就提到變賣家產來這邊共同生活,凡物公用,但這跟艾色尼派的模式有相似之處,在那個年代不算什麼很奇杷的模式,卻被很多人吹捧得什麼一樣,這其實就是對歷史的誤解。

而且這段歷史為期很短,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真的在字面上相信「耶穌即將再臨」(可以注意到兩千多年來一直有人這樣宣稱),所以就乾脆把財產變賣,也不工作了,專心禱告就是。

但耶穌本人親口說過好幾次「那一天何時到來只有上帝本人知道」,還要大家「提防有人這樣亂講」,因為這叫假先知……

總之大家很快就發現這樣日子根本過不下去,於是大家又回歸士農工商,連保羅都要一邊工作賺錢一邊宣教。

而隨著迫害越來越嚴重,聚會越來越分散,越地下化,最後真的躲到地下,所以現在才有很多地下教堂、墓穴甚至地下城(對,真正的地下城,來自於早期基督教社群)的古蹟可以參觀。

這種分散、碎裂與隱藏,的確提昇了基督教的滲透能力。因為羅馬統治越來越殘暴,基督教的確提供了慰助與反抗的力量--因為神學在這段時間不斷被打磨,其他宗教的蒼白無力越來越明顯,而真實的力量來自於無可動搖的邏輯辯證,以及「想通之後」的感動,這才是聖靈作工的方式,絕不會是沒頭沒腦的「衝動」。

是的,當你對上帝的認識變得跟1+1=2一樣的理所當然時,帝王飄忽不定的個人好惡變成一種笑話,擁抱真理進而殉教反倒成為一種救贖。

這段時間是神學不斷被深入討論的日子,但也隨著聯繫不便而有各種不同的差異化演變,逐漸神學之間的相異處大到無法忽視,幾乎變成不同宗教了。

是的,當時不管是諾斯底、亞流,還是其他各種異端神學的出現,一點都不意外,至少在台灣這個多神論文化環境裡,很多新進入的基督徒其實骨子裡對於上帝的認知依然是多神論那一派的,此外像功德論、業報論在教會裡依然很常見,對於天堂地獄的認識更往往源自於傳統宗教,其實有著大量的偏差--這不是對錯問題,而是文化需要再學習的問題,也是普世神學在地化需要處理的問題。

所以千萬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台灣的基督徒對基督教神學就很清楚,說句實在話,不清楚的人恐怕多過清楚的人。

但這時辯論的盛行再度推了一把,其實早期的教父書信花很大篇幅在「辯論」,真的非常精彩,這一點還真是現代不如古代的部份了,至少當年他們真都願意為了尋找真理穿上屬靈軍裝,而且付出生命在所不辭,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群人啊!(哪怕是被宣判為異端的人。)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