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一個月

不同的工作,會認識不同的人,這是很正常的狀況,而不同工作,認識的人也往往有分眾的情形,這並不難理解,但也因此,當你的工作有很大變化的時候,認識的人可能會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甚至是角色上的變化。
_1100243
這都很正常,但也很有趣,畢竟像我這樣工作性質大幅度變化的人恐怕也不是那樣多的。

會有這種感慨,是因為去年擔任市長候選人秘書,負責行程。

這表示我會聯繫一大堆人,非常多的人,然後所有要找市長的人,也大多要經過我,所以也被很多人認識。

尤其是一堆所謂「頭人」,往往是大老闆或社團幹部之類的。當然,這些人有很大一部份,是我以前在主管社團的時候就認識的,又或者不認識,但因為是同事主管的團體,多少聽聞過,或者曾在公開場合照過面。

以前我主管社團,所以身份上是「上級指導長官」,這其實也滿唬爛的,我只是小小科員而已,而這些頭人往往是可以跟市長稱兄道弟的人。

當候選人秘書又不同,畢竟是非執政黨,所以拜票的時候比較困難,然後人情冷暖就變得很好玩,說好玩是因為我只是秘書,不是當事人,所有的情緒都跟我無關,雖說我也的確要判斷冷暖,但真的只是個資訊整理器而已,因為這些都是所謂的「職能角色」,對於在精神科上過班的我來說,這些都只是有趣的臨床觀察。

這一點在勝選之後,變化超明顯的,反而是我自己沒立刻調整過來,因此還被唸了幾次勒!

然後現在回市府又是另一種有趣的狀況,因為我的業務是勞資糾紛調處,而過去那些大老闆,往往會是勞工要申訴的對象,然後我可是個大左派……

當然,站在主管機關立場,最好是勞資和諧,糾紛也最好和解,跟老闆熟有時候也可以施點力,雖說理論上我必須中立,但那種「職業級奧客勞工」跟「惡名昭彰壞老闆」都見過,很難沒情緒在裡面。加上我不是調解委員,只是中立的平台,能說的話其實不多,沒辦法像以前跟患者訪談時設計對話內容,更現實的是我對勞動法令還沒熟到可以反射性的應答,所以大多時候也真的只能觀察。

然後還真見過那種八點檔連續劇一樣的事情,這真是太好玩了,雖說處理起來還滿麻煩的,要讓大家滿意更是不容易的任務,但比起那種機械化的文書處理,這種的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大家都知道台灣的工作環境裡面,勞工是居於嚴重弱勢的,但又算如此,那種吃定老闆的職業級、靠告老板維生的人還真的存在。其實,是整體產業環境太爛的緣故。整個就業文化都很落伍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好過,當然,勞工毫不意外的更不好過,要說我比較偏袒勞工,這我並不否認,但也因此看見那種惡劣的傢伙就更賭爛了。

前兩天看新聞,台中有名的一心豆乾因為防腐劑超標關廠,結果老闆對自己戕害人命的行為,居然只用「產業環境不友善,要出國去了。」來說嘴,去哪國?想也知道是中國,不然那種黑心食品有那一國會歡迎?但話說回來,為何一家闖出名號來的食品廠要用黑心食品才能獲得足夠利潤,這問題出在哪裡?

另一個是統一,他減少食品添加物的但書居然是「會變不好吃」,一個用化學物破壞民眾味覺的廠商,反過來嫌自然的食品不好吃,這又是哪個環節有問題?

當然,這兩位老闆不是嘉義商家,我也不認識,而他們的級數,有糾紛也不會親自出面,但認識這些人之後,對於勞資糾紛,的確有不一樣的感觸。

真正兇手往往是背後的制度與文化,當然,最後又回到他馬的儒教文化,這玩意真的是台灣文化裡面的毒瘤,所有問題最後都會有他的影子。

這以後再說,總之工作一個月,什麼狀況都碰上了,然後還居然一直有新狀況,簡單說,好玩,而對我而言,好玩是工作的最大要件啊!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