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回憶中的瑪妮 When Marnie Was There

回憶中的瑪妮
When Marnie Was There
作者: 瓊.G.羅賓森
原文作者: Joan G. Robinson
譯者: 王欣欣
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14/10/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315490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7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三年前我介紹了吉卜力動畫作品回憶中的瑪妮 (思い出のマーニー、When Marnie Was There),當年我可是喜愛得不得了,雖然這部片票房非常差……很難過阿!因為我超喜歡的。

總之片子我其實又一直重複看了好多次,但雖然知道有原著小說,卻一直沒找來看……大概之前霍爾的移動城堡跟原著小說、借物少女原著小說都給我很大落差的緣故(地海?我什麼都不知道。)所以並沒有很積極想去看的意願……

很巧的,在跑行程的空檔,我到圖書館去休息一下,看到了這本小說。

像在等我一樣的,這本書看來沒多少人翻過,但書衣已經拿掉,純白的書封上面用細細的字體寫著「回憶中的瑪妮」,夾在一堆書裡面並不顯眼,卻被我瞄到了。於是我把書取下,找了一下週日人很多的閱覽空間,有個比較沒人想做,因為擺在眾人動線上的糟糕位置,在每隔幾分鐘就有人借過的情況下看這本書。

看得很入迷啊!

有趣的是,吉卜力過去的改編幾乎都是大幅更動(例如我心目中依然第一名的魔女宅急便),但這次這部作品幾乎作到原汁原味,只有一些細微但也很關鍵的部份做了不同風格的改編,但兩種走向我都非常喜歡。故事我就不談太多,直接針對原著與動畫的差異做分享,因為這些差異真的非常有趣。

首先是個還滿自然的改編,原著是英國的故事,日本人做的動畫把背景改到日本並沒有什麼不妥,甚至亙加深那種隔閡--瑪妮是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杏奈(安娜--發音類似)同樣有社會適應障礙的問題(有些人以為是自閉症,但這兩者其實完全不同喔!)。

這也讓杏奈想要離開周圍世界的心理距離更遠(雖然她想要過普通生活,但其實那一點都不普通--任何想要活得像自己的人都不會普通,頂多是湊巧有很多人的「普通」跟你很像而已)。不過對於原著小說來說,呈現的則是階級,雖說英國和日本都是有古老傳統階級的國家,不過英國在這方面(小說背景擺在5、60年代)會更嚴重一點。

畢竟安娜以一個養女的身份活著,跟貴族(特別重視血統)之間的距離可是很大的。

再一個改編是沼澤大宅新住戶的不同。原著描述的是大家庭,而且全員登場,同時各有不同角色扮演,動畫裡把人數減少很多,更加集中在「神秘事件」上面。

但兩個路線我都喜歡,雖然呈現的東西不同。

動畫讓新朋友取代瑪妮這個「曾經最愛,但已經消逝」的朋友,原作則是「認識新家庭」當轉捩點,也給了更緊密的人際關係。

這一點體現在「船錨」以及「真相」兩點上面。小說版最後,安娜獲得了小船的船錨當紀念品,一個漂泊的孤獨靈魂,如今終於得以安然休息,這是很感人的一幕--尤其是透過一個他生命中缺席的角色,也就是父親來傳達,因為就算在寄養家庭,繼父的角色依然是在外打拼的--就這部份,夏日大作戰)就更有那種家族氣味,尤其父親最後趕回來了。

動畫雖然沒有這個橋段,相反的,給了我們照片(小說裡這張照片沒辦法留下來),這帶來不一樣的錨定效果,也跟真相有關。

小說裡的真相比較像皆大歡喜,而且非常有豁然開朗的暢快感,大概可以讓知情的人講上一輩子,因為真的太戲劇化了,但這很不「日本人」。

於是動畫讓真相繼續沉睡,唯一獲得安寧的是杏奈,而透過她最後那聲「媽媽」,開始改變,也挑動人心,畢竟,那一天杏奈會向某人表白也說不定--這會帶來另一個故事。

兩種方式我覺得都很美啊!

總之,瑪妮拼了自己生命傳達的,就是想要打破那個因為缺乏關愛,最後自己變得不懂得去愛的傷痛。

這故事真的很棒喔!希望大家也能去找小說版來看。

不過導演米林宏昌離開吉卜力後的作品瑪麗與魔女之花雖然也還不錯……總之差距不小啊!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