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網路上跟人家論及中立,但中立是什麼,我覺得有必要好好釐清。
字典裡的中立,解釋是:『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老實說這種解釋稍嫌單純,比方說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我不支持藍也不支持綠,反正兩邊一樣爛。」
這樣代表你是中立立場?你是中間選民?錯了,不但完全錯誤,而且你離中立可遠著。
在正式進入中立議題之前,我們要先談一個關鍵性的詞彙,也就是「價值」。
上面提到字典的解釋,有「對立的各方」這段敘述,這個對立,指的就是價值的對立,而價值到底是什麼?其實這是一個多層次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判斷,而且不同價值觀會堆砌出另一個不同的價值,讓我們用來判斷不同的事情。
比方說死刑存廢與否是一個價值判斷,但在這個價值裡面,還包含了人權價值、生命價值、法治價值、教育價值,甚至更實際的,投資的金錢價值等等。而每一個價值都有他的理由與邏輯存在,也因為這樣,這類價值問題都很複雜。
但就算如此,還是有「價值中立」的存在,大家不妨參考下圖:
這個圖叫「『自以為的』客觀價值中立」,座標中間就是價值中立,而這個中立,是由自己省思自己而得來,「對自己而言,每個自我都處在座標中心」,但若由旁人來看,可能就不那樣中心了。要注意的是,你要先有價值選擇,如果沒有價值選擇,你就跟「這個價值」的價值中立一點關係也沒有。
比方說常見的死刑議題,如果你選擇了執行死刑這個價值,那你是屬於「反正壞人都該死」這種意識型態,還是「反正死刑定讞就該執行」的教條主義者,或者你是反正就死刑嘛!懶得動腦的,或者都可以,要殺就殺吧!的混沌者?
如果你選擇的是廢死的價值,那你是「上帝才能決定」的信徒,還是人權最偉大的教條主義者,或者不需要理由,反正殺人就是不好的無思考者,還是隨便啦!不要殺人就不要殺的混沌者?
注意,死刑的存與廢兩者「之間」並沒有價值中立,因為這是兩個對立價值,你沒辦法在價值上同時又存又廢(實務上則有可能)。所以如果有哪個人跑來說他在這個議題上是中立的……去騙別人吧!
不過對當事人而言,自己都是中立的好人啦!有些人會自謙「我這個人是比較偏激啦!」,算了吧!這句話接下來就是「但是……」,所謂「但是之前的都是廢話」,一點反省也沒有嘛!
常見狀況是,有人會「自稱」在某議題上是中立的。
是嗎?我們再看一下上面字典裡的定義: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不傾向任何一方喔!偏偏這種人接下來說的話,都是很明顯偏向某一方,算了吧!這樣也敢跟人家說你中立,中立意味著「你根本就沒有意見」,還在那邊囉哩八縮一堆幹嘛!只要出口提出你的價值意見,你就不中立了。
好啦!如果你選了一個價值,就表示「你覺得你的選擇是對的、是好的、是有利的」,這時,價值的中立就變成另一個型態,如下圖:
最簡單的比喻就是裁判,裁判要公正,是由於他是「不相干的第三者」,然後他依照一個明確的邏輯,通常是比賽規則,或者過往慣例,然後由他做出狀況判斷。請注意,這時候他就不再中立,而是使用制度價值做出判斷,依狀況把價值對錯歸於某方。
制度本身是中立的,但裁判依制度,決定自己要偏向某方,讓某方得分,或者判定某方犯規。
法官也是,因為他最後要做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要不然就是其他判決,像發回更審之類的,總之他會做出價值判斷--對整個案件而言不再中立,雖說制度是中立的。
如果你從頭到尾都說這不甘你的事,那你一點也不算中立,你只是跟這件事情無關而已。讓我們回到字典裡的解釋:『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這個解釋就是漏了最後一段,除非你對這件事情一直不做出最後的抉擇(傾向某一方),不然,中立的最後就是為了不中立--透過制度價值的中立來讓大家相信你最後的不中立。
在一般的辯論或討論之中,那個制度價值,就是邏輯。當然,因為一般常演變成激烈爭吵的議題,通常就是有多重價值可以分解的事項,像死刑、毒品、性交易這種,於是邏輯的漏洞很容易產生,而扭曲的邏輯也常可以唬人,於是大家拿著這些邏輯來護身,做出自己的選擇,並借此用來攻擊或者說服其他人。
至於當你本身就是關係人(比方說討論台灣前途),你跟人家中立個什麼勁啊?當事人自己就是一方,就看你要向哪一方靠攏,或者自己建立一個價值選項讓人家靠攏,要不然就是混沌遊走四處耍白而已,自稱中立,你省省吧!
另一個比較需要注意的中立,就是行政中立,這也是典型夾在多方之間,然後有一套制度價值讓你遵守的狀況,不同的是,行政中立是公務員與國家的特別權力義務關係,在行政上面,公務員的價值選擇受到特別限制,這代表你最後做出來的價值選擇「必須與任一競爭中的價值做出區隔」,不然你就有行政不中立的嫌疑。
比方說文建會要騎腳踏車,這沒問題,但你口號跟政黨候選人口號一樣,你就是行政不中立,而公務員是不被允許行政不中立的。不然你換個口號嘛!你私底下支持某人是你的自由,行政作為在表面上就是不可以這樣。
最後再來整理一下,所謂中立,依字典解釋是:『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要看清楚,是『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換句話說,你已經涉及這個價值的判斷,不再是無關的人,然後你要『不傾向任何一方』,這代表了你必須自己有一套價值衡量工具來判斷整個價值體系,而最後,你會依照你的價值,來判斷你比較傾向哪一方,或者自成一方,這個時候,中立就不存在了。
簡單說,中立是一個任務導向的狀態,最後的要求是做出一個可以說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判斷,所以中立的持續時間其實有只有這麼一段而已,而如果你是當事人,哪來時間讓你中立啊!你最多事先有初期判斷,然後累積資訊來調整自己的價值觀而已啦!
下次有機會進行討論、辯論、吵架的時候,就別再一直把中立掛在嘴上吧!十之八九會被取笑的。
字典裡的中立,解釋是:『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老實說這種解釋稍嫌單純,比方說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我不支持藍也不支持綠,反正兩邊一樣爛。」
這樣代表你是中立立場?你是中間選民?錯了,不但完全錯誤,而且你離中立可遠著。
在正式進入中立議題之前,我們要先談一個關鍵性的詞彙,也就是「價值」。
上面提到字典的解釋,有「對立的各方」這段敘述,這個對立,指的就是價值的對立,而價值到底是什麼?其實這是一個多層次的東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判斷,而且不同價值觀會堆砌出另一個不同的價值,讓我們用來判斷不同的事情。
比方說死刑存廢與否是一個價值判斷,但在這個價值裡面,還包含了人權價值、生命價值、法治價值、教育價值,甚至更實際的,投資的金錢價值等等。而每一個價值都有他的理由與邏輯存在,也因為這樣,這類價值問題都很複雜。
圖一:「自己為的」客觀價值中立 |
比方說常見的死刑議題,如果你選擇了執行死刑這個價值,那你是屬於「反正壞人都該死」這種意識型態,還是「反正死刑定讞就該執行」的教條主義者,或者你是反正就死刑嘛!懶得動腦的,或者都可以,要殺就殺吧!的混沌者?
如果你選擇的是廢死的價值,那你是「上帝才能決定」的信徒,還是人權最偉大的教條主義者,或者不需要理由,反正殺人就是不好的無思考者,還是隨便啦!不要殺人就不要殺的混沌者?
注意,死刑的存與廢兩者「之間」並沒有價值中立,因為這是兩個對立價值,你沒辦法在價值上同時又存又廢(實務上則有可能)。所以如果有哪個人跑來說他在這個議題上是中立的……去騙別人吧!
不過對當事人而言,自己都是中立的好人啦!有些人會自謙「我這個人是比較偏激啦!」,算了吧!這句話接下來就是「但是……」,所謂「但是之前的都是廢話」,一點反省也沒有嘛!
常見狀況是,有人會「自稱」在某議題上是中立的。
是嗎?我們再看一下上面字典裡的定義: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
不傾向任何一方喔!偏偏這種人接下來說的話,都是很明顯偏向某一方,算了吧!這樣也敢跟人家說你中立,中立意味著「你根本就沒有意見」,還在那邊囉哩八縮一堆幹嘛!只要出口提出你的價值意見,你就不中立了。
好啦!如果你選了一個價值,就表示「你覺得你的選擇是對的、是好的、是有利的」,這時,價值的中立就變成另一個型態,如下圖:
圖二:對與錯是兩個端點,圓心跟圓周,中立喪失意義。 |
從這裡開始,就是網路上常見吵架的關鍵,因為每個價值都意味著一個圓,而大家都守在自己價值的圓心上,以外的就是錯誤。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這類討論本來就是這樣,不然根本討論不起來,問題只在於會不會變吵架而已。
還有一些常被誤用的中立,比方說是非問題,或者態度與手段:
圖三:是非問題、態度與手段,都無法有中立存在,因為無法「不偏袒」某一方。 |
對錯的問題,如圖二所示,根本毫無中立可言,偏偏很多人喜歡主持正義,先把兩邊都罵一罵,然後加起來除以二,就自以為成功折衷,其實也不過是「沒錯那樣多」而已,還不是一樣錯,何況折衷方案常常反而四不像,更加可笑。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前途的選擇權。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決,與完全不讓人民決定,這是是非題,一個是民主,一個是反民主(當然,如果你覺得民主一點也不重要,這是你的價值選擇)。
人民自決,指的就是公民投票,是非的兩個端點,一是開放公民投票,一個就是不讓你投票,今天有個人才說要折衷一下,於是出現「兩岸人民共同決定」、「選總統就是授權」、「民調也可以」的「中立」說法。
算了吧!向錯誤靠攏的結果還是錯,而且還是一種不知羞恥的詐騙,因為這種假中立通常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想透過假中立來達成錯誤價值,偏偏很多人吃這一套,把中立扭曲到極致就是這副德性。
台灣人很習慣搞那種個打五十大板的蠢事,而且做這種事的人也常自以為比較高級,只因為他「中立」。很奇怪,何時中立跟高級可以畫上等號,自稱中立、強求客觀之類說法,其實都很愚蠢,那只代表你的立場跟人家不一樣而已。
圖四:假中立常由第三方假扮,不明所以的人常受這種蠱惑,而失去正常判斷能力。 |
大家看看圖四,很多自稱中立的人,其實只是「另一方」,與中立無關,當然,第三方意謂著新的價值選擇,可以提供較多樣化的思考,對討論而言不見得是壞事,但打著中立旗號招搖壯騙,卻也常引起更大反彈,因為大多數人,會按照圖二的思維(雖然自己可能不承認)來做判斷。假中立其實是把自己推進對方價值裡錯誤的範圍,而不是跳脫原有價值圈,建立新的價值。
這也是政壇常見到的,跑出所謂第三勢力,但所謂超越藍綠的訴求,最後通常都是四不像,除非是向綠黨這樣有自己的價值圈(不過這個價值圈太小,訴求的價值種類也太少,容易在大選的多樣價值衡量中被割捨,但大型政治勢力也常表示著價值的混沌與不確定,不見得比較好),不然最後結局通常都是笑話而已,大家不妨看看那些標榜什麼中道的傢伙最後下場如何,這些號稱中立者其實只是要招搖壯騙而已啦!最後還是找臭味相投,或者錢多的人取暖去了。
不過台灣所謂中間選民,其實很多是屬於圖四裡的混沌族群,這些號稱「中間」的人,說穿了一點也不中間,不過是遊走在各價值,或者如圖一所示,是腦袋空空的一群,也沒什麼中心思想或價值判斷,雖說因為人數不少,有爭取的價值,但講白一點,如果他們沒有自己學習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也不過是一群選舉時拿來讓人騙騙的工具罷了。
反而那些在藍綠兩大勢力之中,努力堅持的其他立場,才真正值得尊敬(雖然可能對他們的價值嗤之以鼻),畢竟他們沒有假中立,而是守護自己的價值,不過政治實力才是確保理念落實的關鍵,這種現實問題,對理想家而言,是需要在實務上做多少妥協的不得已課題。
好吧!說一堆中立的問題,那到底有沒有立場中立這種事情?當然有,而且非常多,只是不能跟價值中立混為一談就是了。
制度本身是中立的,但裁判依制度,決定自己要偏向某方,讓某方得分,或者判定某方犯規。
法官也是,因為他最後要做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要不然就是其他判決,像發回更審之類的,總之他會做出價值判斷--對整個案件而言不再中立,雖說制度是中立的。
如果你從頭到尾都說這不甘你的事,那你一點也不算中立,你只是跟這件事情無關而已。讓我們回到字典裡的解釋:『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這個解釋就是漏了最後一段,除非你對這件事情一直不做出最後的抉擇(傾向某一方),不然,中立的最後就是為了不中立--透過制度價值的中立來讓大家相信你最後的不中立。
在一般的辯論或討論之中,那個制度價值,就是邏輯。當然,因為一般常演變成激烈爭吵的議題,通常就是有多重價值可以分解的事項,像死刑、毒品、性交易這種,於是邏輯的漏洞很容易產生,而扭曲的邏輯也常可以唬人,於是大家拿著這些邏輯來護身,做出自己的選擇,並借此用來攻擊或者說服其他人。
至於當你本身就是關係人(比方說討論台灣前途),你跟人家中立個什麼勁啊?當事人自己就是一方,就看你要向哪一方靠攏,或者自己建立一個價值選項讓人家靠攏,要不然就是混沌遊走四處耍白而已,自稱中立,你省省吧!
另一個比較需要注意的中立,就是行政中立,這也是典型夾在多方之間,然後有一套制度價值讓你遵守的狀況,不同的是,行政中立是公務員與國家的特別權力義務關係,在行政上面,公務員的價值選擇受到特別限制,這代表你最後做出來的價值選擇「必須與任一競爭中的價值做出區隔」,不然你就有行政不中立的嫌疑。
比方說文建會要騎腳踏車,這沒問題,但你口號跟政黨候選人口號一樣,你就是行政不中立,而公務員是不被允許行政不中立的。不然你換個口號嘛!你私底下支持某人是你的自由,行政作為在表面上就是不可以這樣。
最後再來整理一下,所謂中立,依字典解釋是:『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要看清楚,是『處於對立的各方之間』,換句話說,你已經涉及這個價值的判斷,不再是無關的人,然後你要『不傾向任何一方』,這代表了你必須自己有一套價值衡量工具來判斷整個價值體系,而最後,你會依照你的價值,來判斷你比較傾向哪一方,或者自成一方,這個時候,中立就不存在了。
簡單說,中立是一個任務導向的狀態,最後的要求是做出一個可以說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判斷,所以中立的持續時間其實有只有這麼一段而已,而如果你是當事人,哪來時間讓你中立啊!你最多事先有初期判斷,然後累積資訊來調整自己的價值觀而已啦!
下次有機會進行討論、辯論、吵架的時候,就別再一直把中立掛在嘴上吧!十之八九會被取笑的。
這一篇講得很清楚。另外,我本來也想過選民整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個龐大的裁判團。可是在選擇候選人的時候依據的價值甚至可能背道而馳,而不是像運動競賽的裁判在允許自己解釋的範圍內仍然遵守相同的規則。也許還是看成公司的董事會選擇董事長比較接近。
回覆刪除裁判團人越多,變數也越大,而且同時間要評斷的價值太多,絕不可能出現中立狀況,只能呈現一個大眾意向,而大眾意向其實很容易操弄的,不然08年也不會讓一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廢物上台了。
回覆刪除正確方:1+1=2
回覆刪除錯誤方:1+1=10
假中立:1+1=6
這也是一種狀態,很且是很多人會犯的錯。
回覆刪除自以為的中立
回覆刪除不外乎是"平面"思考的假價值觀
卻忽視"其他軸向"的思考價值
為什麼?
因為不敢反省,
酸民侷地自限
在鍵盤前頂著正義頭盔往前衝
視線卻在原地打轉。
我其實不反對自以為是的中立,那也算是堅持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但只要知道這其實只是一種虛張聲勢就好,若一直強調自己比較中立=比較高級,還是算了吧!
回覆刪除"The hottest places in hell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ho in times of great moral crisis maintain their neutrality"
回覆刪除正是如此
回覆刪除「我沒有立場 只是對民進黨oooo看不下去」 689標準起手式
回覆刪除比起愛國同心會那些嗆明他就是要投降的人
這些假中立的人更可悲
連自己的信念都不敢承認
但這種人很多,而且還自以為高級,完全不覺得自己很丟臉。
刪除樓主的文章非常清晰有理。
回覆刪除不過我想請問一下,在這樣的辯論式價值體系下,還尚未達成你謂「中立的最後就是為了不中立」這個結果任務的人,是不是就沒資格說自己是「中立」呢?
就像你說的,有些人資訊收集不足,推論不夠嚴謹,對事情的看法還停在主觀圈同心圓內而沒有跨足出去,或是沒在辯論圈混過.....以至於他們的答案可能還沒有足夠能抵抗正反雙方大立場的足夠能力,去塑造自己的價值體系去對抗,最後呈現出在各個說法中搖擺的樣子。
像是這一類「想中立但價值體系還尚未建構好」的人,你會怎麼歸類他們呢?
是「中立」,「假中立」,亦或其他立場?
假如一個人想法趨向你所定義的,有理性且企圖建構自己的中立,但能力不足夠替自己發言時,是不是代表他/她就不能自稱「中立」了呢?
中立云云,是只有精熟辯論正反立論,或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自稱的嗎?
我知道樓主並非有甚麼具體的政治目的,
只是有些不解,
這樣的中立固然裡想,但是不是太偏向人人都是辨士,都是知識分子的論調了?
在現實生活中,「在死刑這問題上反正壞人都該死啦」這類的主觀教條主義者占數不少。
自己的價值體系出於偏見,固然不可取;然而,就像你說的,選擇就像辯論,需要依靠邏輯,但有許多大眾雖然看得懂你這篇文章想表達的真政中立之意,卻沒有足夠的邏輯基礎去建夠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缺乏邏輯的人,容易被各種立場牽著走;但這類人是佔了多數。
畢竟不管是對錯,藍綠還是任何二分法,想要走出已經現有的倆個強勢聲音,自成一戶,需要不下這些主流聲音的思辨能力。
這是不是想說,缺乏一定邏輯甚至教育的人,是沒資格發聲的?
沒有思辨能力的人,是沒資格自稱甚麼的?
好奇一問
我這是從整個社會的大眾面向去談的。
如果樓主只是想針對「生活中自稱中立亂說話的藍綠打手」「常說自己是中立的網路犬儒」......這類對象,而非整個群體或全人類,才寫這篇網誌的話,就當我沒提吧。
我看這篇網誌的標題與內文並沒有針對特定人士,不像是写來洩憤的,只是怎樣都想不太通一些東西,在此一問。
這文章當然是放在任何議題上,對人和人都適用。
刪除我完全沒有「腦袋清楚才能談中立」的意思,誰都可以自稱中立,只是可能被笑而已。
有沒有權力做一件事情,跟做了有沒有意義或正不正確、會不會被笑,這是兩回事阿!
何況,就算你「還沒搞清楚」,那也沒關係,我倒覺得有誰敢說他「100%清楚」的,只是當你依你現有資料做出判斷來,就代表了兩個中立指標的出現,這描述適用於一切情況:
1.對你自己而言,你「自我價值中立」已經出現。
2.對議題而言,你的自我論點已經出現,你已經涉入,自成一方,不再屬於情境價值中立。
我上文的中立就是採取兩個角度看的,一是「每個人都是自我價值中立」,尤其是敢表達意見的人,就算你說出來的是「我還不清處狀況,但我覺得......」也是。
但對面對的情境而言,如果你是「無關的第三人」,那你就只是無關的人。若你進入調停,就表示你開始用用自己判斷涉入,「結果」就不會是中立的,而是有立場的。若你本身是當事人(比方說對國家政策,全體國民都是當事人),那就「不可能中立」。
但你當然可以自稱中立,畢竟這種說法,腦袋不清楚的人很容易上當,如果我存心要騙人,我也會用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