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心得: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 The Little Prince

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
The Little Prince
導演:馬克·奧斯朋(Mark Osborne)
編劇:艾蓮娜·布瑞努爾(Irena Brignull)、鮑伯·培斯奇提(Bob Persichetti)
主演: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班尼西歐·狄奧·托羅(Benicio del Toro)、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配樂作曲:李察·哈維(Richard Harvey)、漢斯·季默(Hans Zimmer)
製片商:縞瑪瑙影業(Onyx Films)、橘色工作室(Orange Studio)、即時娛樂(On Entertainment)
片長:110分鐘
產地:法國 法國
語言:法語、英語

小王子小公主老人與海是我童年的三大貴重閱讀體驗,然後他現在有了電影版。

小王子相關的「產品」很多,雖說原作者恐怕不喜歡這樣的事情,但所謂書寫完就是讀者的,一部讓人有愛的作品,衍生出一大堆商品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像我就很喜歡小王子的桌遊,不過這都不是今天的重點啦!

電影建議大家自己去看,內容老實說也不難猜(老梗到光看預告片我就已經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畢竟讓我寫劇本大概也只有這種保險路徑可以走--而且這個寫法其實已經有不少人改寫過了,比方說說不完的故事)。

但就算如此,依然可以讓人哭得悉哩嘩啦的。

有趣的是,我太太沒看過小王子,她一直很好奇我為何這樣喜歡這部作品,直到她跟我一起看電影,然後哭得比我還慘。

當然,電影算是小說的延伸,主軸已經跟小說的文本不同,而是放在一個生存壓力更大、更階級銳利化的現代社會,當年小說裡的星球各有不同境遇,最終大魔王也被重新定義出來,而遺忘(或者說洗腦--這又不得不想到課綱爭議)一直是最危險的敵人,他不斷促成人類幹下重複的蠢事啊!

不過我們還是回到比較個人一點的部份來討論,因為這正好跟我這幾天的經歷有些呼應。

前幾天我去參加荒野親子團南育三基的共識營,關於荒野的育成會基礎訓練,我年初有寫過幾篇文章,總之年初上課受到各位講員的感動與號召,我還在上課的期間,就決定我一定要在接下來的課程裡面當工作人員--這樣我可以再感動一次。好啦!當大家說回來當講員是要回饋時,我其實沒這樣大的理想,因為我只想到我自己,我只想要再玩更多一點

共識營裡有個活動是要學員檢視一下生命歷程,類似活動其實做過很多次,但以前沒想太多,這次因為多位夥伴一起比較,才凸顯出問題。

我在小學到高中這段時間,居然是空白(有類似體驗的人不只我一個)。當然真要寫其實也有不少東西可以寫,只是如果要用重要性排序的話,這段期間的回憶竟然都被列為可以先排除的。

一個長達12年的空白。

其實要認真講的話,空白還要含大一上學期,說起來我的生命時鐘是從大一下學期才開始跑的,更嚴格來說,我個人的成長時鐘是從2011年辭職的時候才開始的,尤其是2014年,這一年我外表老很多……因為很操,但我很高興,因為我人生中,就自我實現的部份,就這一年堆疊最多里程碑,而且讓我從這個基礎重新向上。

也因此我對於電影中,小女孩所面對的行事曆頗有感觸,雖然沒人刻意這樣逼我,但我「受限於成績很好」,所以一直乖乖依照別人的期望過日子,直到我下決心辭職才重新活過來。

天啊!都四十幾歲了啊!

所以我絕不讓我的孩子在未來將童年與青少年時期標記為空白,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當然,型塑我的基礎依然是這段時期(正如我閱讀小王子,並受到影響),對此我依然對上帝獻上感謝。

有興趣的人應該比較一下小王子與聖經有多大相似之處,尤其在「約」的概念上,這一點是基督教跟其他宗教非常大的相異之處,也是因信稱義這句話會被解釋成救贖還是迷信的關鍵差異。如果你著迷於小王子於狐狸的對話,理解小王子與玫瑰的牽絆,知道小王子與毒蛇間的約定,而且會因為飛行員與小王子的分離而流淚的話,那也代表了你開始接觸聖經裡很核心的價值觀。

差別只在於跟你內心深處立約的,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而你有沒有意願去相信。

在共識營裡,有夥伴在分享中激動落淚……也許這就是我喜歡去荒野親子團的原因,我在活動中寫到我在親子團裡獲得的--讓自己能夠成為自己曾經想要成為的自己--這跟我在教會服事的體驗很像,是一種很宗教性的體驗,就像同是教友的巒大杉講的,他把來荒野當成一種服事,這時候,你會覺得你不是來付出,因為你獲得更多。

就我擔任職能治療師的觀點,這種職能角色的轉換,能夠平衡我們在社會中面對到的許多不義所產生的壓力--當然,也給我從事社會運動進行反抗的力量。

嘉一團夥伴台灣鋏蠓上蟻基的時候,對於工作團隊竟然還是自費擔任工作人員感到驚訝,呵呵,不用驚訝,我已前也提過,當工作人員的「玩更多」、「學更多」、「獲得更多」,因為這其中沒有功利,只是純粹的「共好」。

當我們互相「馴服」,又哪會在乎利益交換的多寡,這只是把血液從這個肢體運送到另一個肢體而已,我們還是一體的啊!一個人高興,大家也微笑,一個人哭,我們也陪同哀傷,如此而已。

話說回來,電影的第一幕其實也有個有趣的暗示,女孩母親給的「統計資料」顯然出了差錯,學校老師其實問了一個很棒的題目,也許,不用預設太悲觀的場景,改變的機會一直都在,從挖掘色彩開始。

不要等別人,站出來當第一個。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