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法則:決鬥、纏足、蓄奴,以及榮譽感的進化
The Honor Code
作者: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
原文作者:Kwame Anthony Appiah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3330
裝訂:平裝
叢書系列:from
規格:平裝 / 292頁 / 25K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好久沒看見這樣精采的社普書籍了,真的超級精采,對台派朋友來說,這本尤其重要,真的很值得閱讀喔!
本書舉了幾個有著長久歷史背景,而且根深蒂固深入文化,乃至於擁有龐大利益的陋習,如何在短時間內崩潰瓦解或者受到強大衝擊。
其關鍵在於--榮譽。
故事從一場決鬥展開。決鬥是一種很古老的儀式性行為,其實現今社會也常見到一些小憋三動不動叫要找人談判,全是基於同樣的原則,但他也曾經是一種很有「規矩」的公式活動,甚至有指導手冊印刷發行勒!
是這樣的,當你看某人不爽,你可能會找他算帳,這算很一般性的反射動作。問題在於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句話全世界的人早在遠古時代就都了解,所以出現兩種機制,一是公共仲裁,簡單說就是找人評理。另一種則是決鬥,反正算打贏的人對,而兩種機制訴求同一個目的--事情到此為止,不要再鬧下去了。
簡單說,決鬥本身有著一種「解決問題同時防止暴力擴散」的作用存在,聽起來還滿好的嘛!不過,決鬥本身有多愚蠢,相信大家都想得出來,因為對錯根本不是看誰拳頭大啊!
不過在古時候,大家可不這樣想,尤其決鬥的原因,通常正好是公共仲裁無法解決的問題--榮譽。
現在新聞還是常看到,有人女朋友跟人家跑了,所以找人談判,當然,因為現在年輕人沒有決鬥手冊可以看,而且在這年代還會笨到為了這種事情邀人家談判(常常最後被砍死或自己砍死人),想來也不會管他什麼規矩了。
不過決鬥的理由都一樣--面子問題。
我還記得幾年前有個殺妻的男人,記者問他動機的時候,他回答:「我要維護我的男性尊嚴。」
簡單說,就是覺得受到羞辱,所以必須打回來,或者找人輪暴前女友之類的,總之他回應自己受到的羞辱的方式,就是把羞辱送給別人。
其實這是一套歷久不衰的準則,從原始人到現在都一樣。人類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請注意是「自己的」榮譽,往往可以做出更多不榮譽的事情。
當然,榮不榮譽有時候是看角度而定的,這也是本書的重點--陋習的改變,常是因為對於榮譽觀點的改變,反之亦然。
當歐洲紳士貴族用榮譽的決鬥來捍衛榮譽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看待的呢?亞瑟王自己跟他身邊的騎士,有多少次為了榮譽(甚至只因為有人說他的女主人不夠漂亮)跟人家決鬥?這種決鬥可全都變成浪漫文學的骨幹啊!你說這是蠢事嗎?不過若是現代有人相約要進行拔槍決鬥,大家除了說這兩個人有病(給予不榮譽的羞辱)以外,警方還會介入調查(制度性的給予不名譽待遇)勒!
換句話說,若有人為了女友爭鋒吃醋而相約要幹架,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社交圈把這種事情視為捍衛榮譽的手段(所以交朋友很重要),說他們懂不懂法律?當然懂,不過事關名譽的話,法律算個屁啊!又不是每個人都跟馬英九一樣不知羞恥的(馬英九的問題,稍後再談)。
因此,本書第一個例子舉決鬥,讓我們看見英國紳士決鬥的習慣如何在短時間內由捍衛名譽變成笑話--尤其是變成笑話,這是終極羞辱,比受到憎恨還要嚴重,於是當捍衛榮譽的行文本身變成一種不榮譽的時候,他自動消失了--當然,私底下的鬥毆還是沒停過。
第二個例子是有關中國纏足風氣的消失。
中國纏足千年,結果在清末突然消失,這一點非常有趣。
沒錯,人們的審美觀念是會變的,像我小時候流行的喇叭褲,現在穿出去會被笑死,不過一個流行千年的小足為美觀念,居然在幾十年內被徹底翻轉,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又跟榮譽有關了--簡單說,小腳這非常不人道的陋習被國際社會嘲笑,尤其動不動民族情感就會受傷的脆弱中國人,一個老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偉大國家的中國人,居然被笑。
笑就算了,跟人家決鬥還打輸,這下完了,這還纏足嗎?
於是,國家的榮譽與個人的榮譽連結在一起,正如我們對於台灣的隊伍或台灣選手在國際競賽爭光的時候(甚至只要是台裔就好),我們都會爽得不得了,很簡單,因為這是榮譽。也因此,當王建民外遇,一堆人也跟著發脾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也受到侮辱,哪怕台灣現行政府根本更讓人感到羞辱。
就扯到另一個問題了,對於榮譽的捍衛,一是決鬥,要不然就是改變自己去配合新的榮譽準則,然後讓自己也產生榮譽。
這中間差異是很微妙的。美國打贏獨立戰爭,然後英國開始反對奴隸制度,接著中斷奴隸市場(英國是當時最大奴隸出口國,美國則是最大進口國),這也是第三個主題,平等的榮譽。
當英國勞工開始覺醒,因為他們從事的勞動工作,在某些國家居然是由「奴隸」來進行,這不就表示他們跟奴隸是同一等級,這怎麼對呢?這表示奴隸是一種不榮譽的制度。
而這個制度最大使用國居然就是打贏英國的美國?這下好了,報仇機會來了,結果最後搞到美國內戰。
但事情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簡單的,因為全球賣奴隸賺最多的正是英國,奴隸的存在意味了白人的高人一等,一種榮譽的象徵。但是當英國勞工開始要求投票、參政權的同時,平等的觀念出現了,而且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全英國。這又是一個榮譽反轉成不榮譽的例子,當然,之後女性也要求投票,因為拒絕女性也是一種不榮譽。
但女性問題依然很多,本書最後舉的例子是巴基斯坦的女性運動(關於這部份,這本「阿富汗的女兒在哭泣」可以當做參考資料)。
女性備受壓抑,這在全球依然是件很普遍的事情。誠如最上面提到,人習慣用決鬥解決事情,而最隨處可見的決鬥,都是用暴力形式進行的--恰好是女性最吃虧的模式,也因此女性受到的宰制也最為根深蒂固,尤其加上「傳統榮譽」約束的時候。
其實就算是現代社會,比說台灣,這種傳統的榮譽觀感依然左右著我們,尤其是媒體,甚至是仲裁的司法機關。
我們一直看得見對女性受暴不公平的報導,法院也常做出令人傻眼的判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社會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觀念,一些怪異的榮譽感。男人要捍衛自己的榮譽,甚至為了強化自己的優越感而去傷害女性--這是一種爭取榮譽的行為,雖然很扭曲,卻被某些人接受。而女性面對男性暴力,唯一捍衛自己榮譽的方式卻是不斷反抗,如果因反抗而死,你就獲得榮譽。相反的,若被得逞,你就喪失榮譽,成為一種恥辱。
甚至公開會成為更大的恥辱,所以女性很多在法庭上說不出話來(尤其法官態度很差的時候),因為社會風氣會不斷羞辱受害女性,受辱的不榮譽不該公開,公開又是一種更加的不榮譽--不知羞恥。
傳統社會一直用這種觀點來看待女性,甚至擴及到對弱勢者的榮譽感,也適用這套準則。於是強者欺壓弱者反而成為一種榮譽,而弱者的失敗卻反而強化他「原本就不榮譽」的原罪。
扭曲的榮譽法則在台灣非常常見,比方說,原本精通多種語言是好事,尤其熟悉本土語言,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母語說不好是一件很羞恥的不榮譽事情。但是在台灣卻恰好相反,說母語被某些人(階級)視為羞恥--尤其恰好集中在政治權力或者經濟權力者的手中,而這些人進一步影響了國家「庶民階級」的榮譽感。
而根深蒂固的敗者思想,把不榮譽的恥辱枷鎖套在頭上,我們稱之為奴才,這種情況在台灣人身上也非常常見,比方說那個「台灣人跟人家當什麼總統」。甚至,這些對台灣人有著莫名優越感的群體,在面對他們謊言包裝的對象--中國的時候,自己也出現那種奴才思想,比方說推崇儒家思想,吹噓中國「未來」的美好與偉大,並在對面敵國「意圖」暴力相像的時候,選擇自我矮化與羞辱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服從--然後把這種服從視為榮譽,一種以身為貴族奴僕為榮,狐假虎威式的榮譽(他們最愛說去中國遇到多大官階之類的,說話內容是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可以看看「為何保護看了就討厭的國旗?為何不保護視為神主牌的國旗?」這篇。
當然,這些人不見得沒發現自己的問題,問題出在於榮譽--這種人覺得承認錯誤有損於自己的榮譽,因而選擇變本加厲,網路上許多說道理說不過人家,舉證據卻讓自己越來越難堪的藍營支持者,到最後往往只剩下無止盡的謾罵,彷彿這樣就能讓自己獲得些許榮譽。
大家不妨看看哪種人會再三強調自己是中間選民,這種人的目的無非只是想要個打幾大版說些場面話,然後把選誰都一樣,大家一樣爛的論調搬出來(請注意,他這話等於承認自己跟那些人一樣爛--我可沒承認大家都一樣),但最後都會要你投藍,不蓋你,自己去找找看是不是這樣。
簡單說,他們自己知道他們的選擇是不榮譽的(所以不能承認,只好說自己站中間),然後他們選擇全面性的攻擊(簡單說,對錯不分,也無法分辨輕重程度),想要借此獲得一個道德上的高度(你們全都有錯--然後他自動變成對的),接著最後才說出他那可恥的選擇,想要瞞天過海。
這都是在價值上很可笑的判斷,偏偏這種人很多(可以參考中立論)。
本書提到幾種因為榮譽法則的變革,造成社會性革命的例子,有些已經成功(比方說反對蓄奴),有些尚在進行(比方說中東的女權革命),但不管是哪種,其實這類陋習在世界各國的文化當中都還有殘留,至少台灣就還很嚴重。
最後我們提一下馬英九。上面我說過馬英九不知恥,其實這算是很一般性的評價,大家都知道,而且不只是他,其實國民黨基本上跟知恥兩個字沒什麼緣份的。
但這其實不算是完整了解,馬英九的邪惡正在於這一點--他的榮譽準則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也是所謂太子黨、權貴階級普遍的問題,正如一堆有錢人或者藝人把不名譽的緋聞當成炒作工具一樣的,他們的榮譽準則跟我們不一樣。
而這種差異,在媒體包裝之後,會內化成庶民羨慕的貴族行徑。這也是為何台灣人對於國民黨的貪腐百般容忍,但民進黨只要「疑似」就會被罵翻天,原因就在這裡--台灣人自己階級意識很強,一邊痛恨天龍人,卻又想變天龍人,大家不妨看看為何高考報名人數年年飆新高吧!你以為大家都想要為國為民?算了吧!只是想爽而已,所以考上的不准人家批公務員,因為他很辛苦才考上,於是把所有罵公務員的人罵成是酸葡萄。
還好我考上而且我當過公務員,我照樣罵。
對馬英九而言,台灣人是他要決鬥的對象,而他要證明的認同對象,是中國跟美國,也因此他硬要簽ECFA,硬要買美國毒牛,因為把台灣利益轉手給中美兩國,才是他最在意的,那是他榮譽的來源。
換句話說,他很知恥--當中美兩國覺得他辦事不力,不榮譽的時候,而之所以讓他受到這種羞辱,原因是台灣人不聽話。
所以要把它當人看、要他們學到教訓。
我們是「他們」。
本書內容相當豐富,絕對不是只有我提到的部份而已,而且我也延伸不少內容。已經很久沒有這類論文書籍,能讓我拿到書之後幾小時內拼完的了,而且還畫滿了線,折一堆重點頁下來,不過因為重點畫太多,反而沒力一節一節轉打上來了,大家還是自己去看吧!
台派更是強烈推薦,畢竟台灣人被貶抑太久了,只要天龍人的價值在台灣繼續橫行,國民黨就能一直享有免責的特權榮譽,我們如果不能讓大家認知到挺藍的價值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我們罵歸罵,想當奴才的人可多著啊!
就跟有人搶著要幫賣台代言人一樣,請注意有些人批馬不是為台灣,而是為了像美、中表態啊!
榮譽的準則,真的,要分清楚。
The Honor Code
作者: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
原文作者:Kwame Anthony Appiah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3330
裝訂:平裝
叢書系列:from
規格:平裝 / 292頁 / 25K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好久沒看見這樣精采的社普書籍了,真的超級精采,對台派朋友來說,這本尤其重要,真的很值得閱讀喔!
本書舉了幾個有著長久歷史背景,而且根深蒂固深入文化,乃至於擁有龐大利益的陋習,如何在短時間內崩潰瓦解或者受到強大衝擊。
其關鍵在於--榮譽。
故事從一場決鬥展開。決鬥是一種很古老的儀式性行為,其實現今社會也常見到一些小憋三動不動叫要找人談判,全是基於同樣的原則,但他也曾經是一種很有「規矩」的公式活動,甚至有指導手冊印刷發行勒!
是這樣的,當你看某人不爽,你可能會找他算帳,這算很一般性的反射動作。問題在於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句話全世界的人早在遠古時代就都了解,所以出現兩種機制,一是公共仲裁,簡單說就是找人評理。另一種則是決鬥,反正算打贏的人對,而兩種機制訴求同一個目的--事情到此為止,不要再鬧下去了。
簡單說,決鬥本身有著一種「解決問題同時防止暴力擴散」的作用存在,聽起來還滿好的嘛!不過,決鬥本身有多愚蠢,相信大家都想得出來,因為對錯根本不是看誰拳頭大啊!
不過在古時候,大家可不這樣想,尤其決鬥的原因,通常正好是公共仲裁無法解決的問題--榮譽。
現在新聞還是常看到,有人女朋友跟人家跑了,所以找人談判,當然,因為現在年輕人沒有決鬥手冊可以看,而且在這年代還會笨到為了這種事情邀人家談判(常常最後被砍死或自己砍死人),想來也不會管他什麼規矩了。
不過決鬥的理由都一樣--面子問題。
我還記得幾年前有個殺妻的男人,記者問他動機的時候,他回答:「我要維護我的男性尊嚴。」
簡單說,就是覺得受到羞辱,所以必須打回來,或者找人輪暴前女友之類的,總之他回應自己受到的羞辱的方式,就是把羞辱送給別人。
其實這是一套歷久不衰的準則,從原始人到現在都一樣。人類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請注意是「自己的」榮譽,往往可以做出更多不榮譽的事情。
當然,榮不榮譽有時候是看角度而定的,這也是本書的重點--陋習的改變,常是因為對於榮譽觀點的改變,反之亦然。
當歐洲紳士貴族用榮譽的決鬥來捍衛榮譽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看待的呢?亞瑟王自己跟他身邊的騎士,有多少次為了榮譽(甚至只因為有人說他的女主人不夠漂亮)跟人家決鬥?這種決鬥可全都變成浪漫文學的骨幹啊!你說這是蠢事嗎?不過若是現代有人相約要進行拔槍決鬥,大家除了說這兩個人有病(給予不榮譽的羞辱)以外,警方還會介入調查(制度性的給予不名譽待遇)勒!
換句話說,若有人為了女友爭鋒吃醋而相約要幹架,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社交圈把這種事情視為捍衛榮譽的手段(所以交朋友很重要),說他們懂不懂法律?當然懂,不過事關名譽的話,法律算個屁啊!又不是每個人都跟馬英九一樣不知羞恥的(馬英九的問題,稍後再談)。
因此,本書第一個例子舉決鬥,讓我們看見英國紳士決鬥的習慣如何在短時間內由捍衛名譽變成笑話--尤其是變成笑話,這是終極羞辱,比受到憎恨還要嚴重,於是當捍衛榮譽的行文本身變成一種不榮譽的時候,他自動消失了--當然,私底下的鬥毆還是沒停過。
第二個例子是有關中國纏足風氣的消失。
中國纏足千年,結果在清末突然消失,這一點非常有趣。
沒錯,人們的審美觀念是會變的,像我小時候流行的喇叭褲,現在穿出去會被笑死,不過一個流行千年的小足為美觀念,居然在幾十年內被徹底翻轉,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又跟榮譽有關了--簡單說,小腳這非常不人道的陋習被國際社會嘲笑,尤其動不動民族情感就會受傷的脆弱中國人,一個老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偉大國家的中國人,居然被笑。
笑就算了,跟人家決鬥還打輸,這下完了,這還纏足嗎?
於是,國家的榮譽與個人的榮譽連結在一起,正如我們對於台灣的隊伍或台灣選手在國際競賽爭光的時候(甚至只要是台裔就好),我們都會爽得不得了,很簡單,因為這是榮譽。也因此,當王建民外遇,一堆人也跟著發脾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也受到侮辱,哪怕台灣現行政府根本更讓人感到羞辱。
就扯到另一個問題了,對於榮譽的捍衛,一是決鬥,要不然就是改變自己去配合新的榮譽準則,然後讓自己也產生榮譽。
這中間差異是很微妙的。美國打贏獨立戰爭,然後英國開始反對奴隸制度,接著中斷奴隸市場(英國是當時最大奴隸出口國,美國則是最大進口國),這也是第三個主題,平等的榮譽。
當英國勞工開始覺醒,因為他們從事的勞動工作,在某些國家居然是由「奴隸」來進行,這不就表示他們跟奴隸是同一等級,這怎麼對呢?這表示奴隸是一種不榮譽的制度。
而這個制度最大使用國居然就是打贏英國的美國?這下好了,報仇機會來了,結果最後搞到美國內戰。
但事情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簡單的,因為全球賣奴隸賺最多的正是英國,奴隸的存在意味了白人的高人一等,一種榮譽的象徵。但是當英國勞工開始要求投票、參政權的同時,平等的觀念出現了,而且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全英國。這又是一個榮譽反轉成不榮譽的例子,當然,之後女性也要求投票,因為拒絕女性也是一種不榮譽。
但女性問題依然很多,本書最後舉的例子是巴基斯坦的女性運動(關於這部份,這本「阿富汗的女兒在哭泣」可以當做參考資料)。
女性備受壓抑,這在全球依然是件很普遍的事情。誠如最上面提到,人習慣用決鬥解決事情,而最隨處可見的決鬥,都是用暴力形式進行的--恰好是女性最吃虧的模式,也因此女性受到的宰制也最為根深蒂固,尤其加上「傳統榮譽」約束的時候。
其實就算是現代社會,比說台灣,這種傳統的榮譽觀感依然左右著我們,尤其是媒體,甚至是仲裁的司法機關。
我們一直看得見對女性受暴不公平的報導,法院也常做出令人傻眼的判決,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社會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觀念,一些怪異的榮譽感。男人要捍衛自己的榮譽,甚至為了強化自己的優越感而去傷害女性--這是一種爭取榮譽的行為,雖然很扭曲,卻被某些人接受。而女性面對男性暴力,唯一捍衛自己榮譽的方式卻是不斷反抗,如果因反抗而死,你就獲得榮譽。相反的,若被得逞,你就喪失榮譽,成為一種恥辱。
甚至公開會成為更大的恥辱,所以女性很多在法庭上說不出話來(尤其法官態度很差的時候),因為社會風氣會不斷羞辱受害女性,受辱的不榮譽不該公開,公開又是一種更加的不榮譽--不知羞恥。
傳統社會一直用這種觀點來看待女性,甚至擴及到對弱勢者的榮譽感,也適用這套準則。於是強者欺壓弱者反而成為一種榮譽,而弱者的失敗卻反而強化他「原本就不榮譽」的原罪。
扭曲的榮譽法則在台灣非常常見,比方說,原本精通多種語言是好事,尤其熟悉本土語言,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母語說不好是一件很羞恥的不榮譽事情。但是在台灣卻恰好相反,說母語被某些人(階級)視為羞恥--尤其恰好集中在政治權力或者經濟權力者的手中,而這些人進一步影響了國家「庶民階級」的榮譽感。
而根深蒂固的敗者思想,把不榮譽的恥辱枷鎖套在頭上,我們稱之為奴才,這種情況在台灣人身上也非常常見,比方說那個「台灣人跟人家當什麼總統」。甚至,這些對台灣人有著莫名優越感的群體,在面對他們謊言包裝的對象--中國的時候,自己也出現那種奴才思想,比方說推崇儒家思想,吹噓中國「未來」的美好與偉大,並在對面敵國「意圖」暴力相像的時候,選擇自我矮化與羞辱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服從--然後把這種服從視為榮譽,一種以身為貴族奴僕為榮,狐假虎威式的榮譽(他們最愛說去中國遇到多大官階之類的,說話內容是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可以看看「為何保護看了就討厭的國旗?為何不保護視為神主牌的國旗?」這篇。
當然,這些人不見得沒發現自己的問題,問題出在於榮譽--這種人覺得承認錯誤有損於自己的榮譽,因而選擇變本加厲,網路上許多說道理說不過人家,舉證據卻讓自己越來越難堪的藍營支持者,到最後往往只剩下無止盡的謾罵,彷彿這樣就能讓自己獲得些許榮譽。
大家不妨看看哪種人會再三強調自己是中間選民,這種人的目的無非只是想要個打幾大版說些場面話,然後把選誰都一樣,大家一樣爛的論調搬出來(請注意,他這話等於承認自己跟那些人一樣爛--我可沒承認大家都一樣),但最後都會要你投藍,不蓋你,自己去找找看是不是這樣。
簡單說,他們自己知道他們的選擇是不榮譽的(所以不能承認,只好說自己站中間),然後他們選擇全面性的攻擊(簡單說,對錯不分,也無法分辨輕重程度),想要借此獲得一個道德上的高度(你們全都有錯--然後他自動變成對的),接著最後才說出他那可恥的選擇,想要瞞天過海。
這都是在價值上很可笑的判斷,偏偏這種人很多(可以參考中立論)。
本書提到幾種因為榮譽法則的變革,造成社會性革命的例子,有些已經成功(比方說反對蓄奴),有些尚在進行(比方說中東的女權革命),但不管是哪種,其實這類陋習在世界各國的文化當中都還有殘留,至少台灣就還很嚴重。
最後我們提一下馬英九。上面我說過馬英九不知恥,其實這算是很一般性的評價,大家都知道,而且不只是他,其實國民黨基本上跟知恥兩個字沒什麼緣份的。
但這其實不算是完整了解,馬英九的邪惡正在於這一點--他的榮譽準則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也是所謂太子黨、權貴階級普遍的問題,正如一堆有錢人或者藝人把不名譽的緋聞當成炒作工具一樣的,他們的榮譽準則跟我們不一樣。
而這種差異,在媒體包裝之後,會內化成庶民羨慕的貴族行徑。這也是為何台灣人對於國民黨的貪腐百般容忍,但民進黨只要「疑似」就會被罵翻天,原因就在這裡--台灣人自己階級意識很強,一邊痛恨天龍人,卻又想變天龍人,大家不妨看看為何高考報名人數年年飆新高吧!你以為大家都想要為國為民?算了吧!只是想爽而已,所以考上的不准人家批公務員,因為他很辛苦才考上,於是把所有罵公務員的人罵成是酸葡萄。
還好我考上而且我當過公務員,我照樣罵。
對馬英九而言,台灣人是他要決鬥的對象,而他要證明的認同對象,是中國跟美國,也因此他硬要簽ECFA,硬要買美國毒牛,因為把台灣利益轉手給中美兩國,才是他最在意的,那是他榮譽的來源。
換句話說,他很知恥--當中美兩國覺得他辦事不力,不榮譽的時候,而之所以讓他受到這種羞辱,原因是台灣人不聽話。
所以要把它當人看、要他們學到教訓。
我們是「他們」。
本書內容相當豐富,絕對不是只有我提到的部份而已,而且我也延伸不少內容。已經很久沒有這類論文書籍,能讓我拿到書之後幾小時內拼完的了,而且還畫滿了線,折一堆重點頁下來,不過因為重點畫太多,反而沒力一節一節轉打上來了,大家還是自己去看吧!
台派更是強烈推薦,畢竟台灣人被貶抑太久了,只要天龍人的價值在台灣繼續橫行,國民黨就能一直享有免責的特權榮譽,我們如果不能讓大家認知到挺藍的價值是一種可恥的行為,我們罵歸罵,想當奴才的人可多著啊!
就跟有人搶著要幫賣台代言人一樣,請注意有些人批馬不是為台灣,而是為了像美、中表態啊!
榮譽的準則,真的,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