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決策的問題:順便發牢騷

話說本格本來是以我家小朋友跟書籍為主的,最近不務正業跑去聊公共議題,結果人變多了……

好吧!那我再多提一點好了。

我想先說明一下政府的決策機制,基本上,這個「機制」的運作模式我是認同的,只是這個機制運轉時所依據的「價值判斷」我覺得有待商確,這兩點應該要分開判斷,我想比較不會在討論時偏移焦點。

就先舉我自己當例子好了。

當初調職回鄉非常順利,我高興的很,後來才知道因為我這個缺「沒人想要」,因為背了一棟活動中心工程。

活動中心有問題嗎?其實也沒有,本身沒有,但規劃有問題。

社區活動中心是給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使用的(里集會所則是給里辦公室使用的,一個是社政單位在管,一個是民政單位在管),所以,如果當地沒有社區發展協會或社區發展協會「很爛」的時候,蓋活動中心除了養蚊子之外,能幹麻?

我接的這棟活動中心就是這樣,一開始就知道前景不妙,但「因為議長就住在對面」,所以非蓋不可。

所以啦!如果這棟活動中心有所謂「公開審議」的話會怎樣?反正當地居民一定會一面倒的對議長歌功頌德,「學者專家」一定會認為在當地組織健全以前沒必樣浪費錢,我自己當然是「能不蓋最好」囉!

但最後還是會蓋。

先說,過程完全合法,就是會皺眉頭,但合法,嘿嘿!合法蚊子館,想罵人嗎?我也想,但各位知道罵下去誰會很慘……是我。

議長不是行政人員不會被罵,長官不是承辦人員所以罵不到他,我才是變成要為蚊子館負責的人,因為我「規劃不週」、「推廣不力」。

就我所知有不少公務員(尤其是年輕菜鳥)就是這樣「兩大過免職」的。

還好我那棟我外包給農會托兒所使用了,雖然跟原先使用目的不一樣,但至少不是蚊子館、議長面子也有了(還有選票)、議會也通過預算給議長面子、市長人情也給了、社區反正本來就很爛,我則是下禮拜要去工程會報告為何會有這種奇怪的狀況,而審計室也在查為何變更使用目的……沒事就好,有事也只是我有事而已。

如果認真要規劃,一開始就不會蓋了啊!

這就是問題,整個流程都是對的,但「出發點」偏差了。

樂生後,還有個蘇花高。

說到花蓮,今年過年我跟太太回娘家,塞死,不是路上塞,市區也塞。

我說啊!如果有蘇花高,那市區不就更塞……

花蓮市就那樣一點大,車多討厭,房子蓋太多討厭,是風景受到喜歡。

也許砂石場不喜歡啦!所以說,蘇花高到底是站在誰的立場興建的?是否工商業優先?

這也是所謂「公開審議」有問題的地方。

因為既然提出「蘇花高」了,表示政府早有「既定立場」,先別說這樣不對,我在市府若要提議案,一定要「先有既定目標」,不然會被罵「沒頭沒腦」,更常見的是,「上級指定目標」(像我蓋的活動中心),屬下非得生出一個配合用的規劃不可,如果評估是不行……那就再評估。

換句話說,在蘇花高之前,一定先有一個「振興工商」的思維存在,然後才會跑出蘇花高(超大建設比較不可能單純是做面子,比較不擔心是別有用心,但地方這種狀況可是非常嚴重)。

如果背後思維是「拼觀光」(不是口號而已),那蘇花高根本不會出現,也沒有什麼公開審議的事情了。

蘇花高如果有公聽會或環評,表示「我就是想蓋」,內部評估早做完了,什麼對觀光有益之類的理由只是用來說服大眾用的理由,「蓋」本是敲定的事情。

還好,沒有正式動工,我們想要「平反」還有機會。

我必須說,蘇花高就算蓋了,也是有民眾會得到好處的,這一點決不能否認,政策就是這樣,反正一定有人會拿多一點,有人拿少一點,有人甚至還會損失。

就看我們認為誰吃虧我們不會「可憐他」,講白一點,我可憐花蓮景觀破壞卻不可憐砂石場營運困難,砂石場倒了算了。

蘇花高有什麼利弊?

首先,興建過程對國內相關產業有好處,對應的股民有好處。──賺現金

蓋完了呢?人民與貨物往來加速,節省時間與油耗(對於交通使用量大的工商業者更有好處)──賺現金,有助於縮短城鄉差距,花蓮會變「比較繁榮」。──賺現金、增加稅收

壞處呢?興建過程對沿線生態景觀的破壞(永久性),興建後沿線村落落寞(人口更加外流,都市化加劇,鄉鎮稅收減少,但都市稅收增加)。

觀光資源變得端點化,太魯閣人會變多(人太多旅遊品質下降,現在逢年過節就很糟了,也後更糟,最後造成反效果),其他地方人會變少──太魯閣賺現金,其他地方損失現金。

交通方便,人口外流加劇,高齡化加劇──損失稅收(有人要遷進去嗎?)。

物流變方便,產品獨特性消失,產品競爭力降低──損失現金。

污染性工業進佇,增加稅收,但觀光農業資源損害,損失現金。

花蓮「台北市郊化」,與都市相對比的優勢消失,變成永遠爬不上去的偽.
都市,而不是觀光軸向的農業城──喪失尊嚴。

……

要比其實還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誰會勝出還不知道,而一時間也整理不清楚,哪位學者專家有興趣再去做這種勞苦工作。

以本市(嘉義市)為例,小的可以,又沒有觀光、農業、工業資源,比什麼都輸人家,就老人最多。

好,就這樣,前市長開始,嘉義市就往「老人城」發展,努力發展老人照顧產業,反正想退休來這裡就對了──我要賺老人錢。

如果嘉義真能變成「退休後最想住的城市」,那不就「比台北要好」了。

如果發展思維只放在「向台北看齊」,那絕對是永無翻身之日,人家台北有台北的狀況,花蓮幹麻跟人家一樣。

同樣向錢看,台北賺商業的錢比較簡單,花蓮賺觀光農業的錢比較簡單,就是這樣,如果花蓮想「以工商維生」,這樣說好了,高速公路蓋三條條件還是比西部差。

如果想「靠太魯閣擊敗101」,那如果泥巴路最有助於維持景觀,就泥巴路吧!

講的有點亂,因為沒整理,總之,如果公共工程的思維是站在發展工商那一面,就會有蘇花高,改天還會有花東高。站在自然那一面,就不會有蘇花高,而是強化現有交通,避免進一步破壞,甚至想辦法復原以往的破壞。

現在蘇花高提出來了,表示「政府就是這樣想」,這很糟糕,因為「內部已經定案了」,不過還沒蓋,還有扭轉的可能。

但這也是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如果今天主事者是個「環保獨大」的人,不能說不會出現那種不顧民生疾苦只顧環保的建設來。

想想讓一些極端的環保主義者決策「發展花蓮」課題時,是否會出現「強烈保護環境資源造成除了觀光農業業者之外其他人民全部出走」的極端結果。(至少如果是讓我獨斷決策我會說把墾丁淨空──如果我是皇帝……)

如何讓一個建設的形成過程有其他價值的呈現是很重要的,「發展花蓮」的課題一定是出現在蘇花高之前,而為何發展花蓮會變蘇花高而不是其他結論?工商的聲音是不是比觀光農業更強勢?

至於公開審議……要公開到多公開,這次樂生案沒「公開」過嗎?只是大家沒關心而已,總不能每件案子都在電視廣告說「下週要公開審議,請登記發言」才叫公開吧!

所以某方面來說,政府決策「決定了再跟你講」是正常的(不然會變成政府老在放汽球),所以要緊的是你這個決定是怎麼做的?

如果決策單位在「考量階段」,就納入不同聲音(我必須承認很難,除了學者專家,公會跟商業同業公會這類有捐款有選票的聲音常常更強勢),或者「適當排除某種強勢聲音」的機制,那不是很好?

怎麼做到這一點,我承認我還沒想過太多,如果我想得出來我就不會不午睡在這裡發牢騷了……

真的只是發牢騷而已……想到下禮拜要被叫去問話就不爽……還訂不到位置勒!選清明節前一天是什麼意思?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