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帶走月亮的女孩(A Map of Home)

帶走月亮的女孩(A Map of Home
作者:朗達.婕拉爾
原文作者:Randa Jarrar
譯者:江淑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1268
裝訂:平裝
叢書系列:To
規格:平裝 / 356頁 / 14*20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CONTINUE##
要先懺悔一下,其實這本試讀我看完好幾天了,不過因為阿嬤過世,這幾天時在靜不下來寫這本書的心得啊!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還滿有趣的,我雖然回教世界相關的文學看得不多,但多少有種感覺,就是回教世界比較保守。這當然是種刻板印象,但一般來說這種感覺似乎沒太大問題,不過就算同樣是回教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與開放程度也大不相同,但這本書裡的髒話數量大概只比「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簿」少一點而已,但這本書可是女性撰寫,書裡開口講髒話的也多是女性……

別怪我專注意這種事情,因為真的印象深刻啊!

本書原書名為A Map of Home,顧名思義,書中主角搬家次數跟我有拼,但我雖然搬過十幾次家,好歹都在台灣國內,但我們主角可是一國搬過一國啊!我自己在國內南北搬家就已經會感受到文化差異的衝擊,更何況是從中東搬到北美。

所以說,書裡主角是一直想回故鄉去囉?倒也不是,因為她一開始就是美國藉,文化認同則在追求自主的美式作風與對於中東文化的憧憬當中擺盪著。加上讓她一再 搬家的原因是戰爭,因此,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便不斷地衝擊著主角,加上她本身背景超複雜,父親是巴勒斯坦人,母親有埃及與希臘血統,她自己在美國出生,同 時受到回教與東正教兩種教義嚴格的宗教拉扯……哇賽!她自己就跟聯合國一樣了,這表示問題很多啊!

故事主要時間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第一次波灣戰爭,當年主角尼達莉13歲,被迫面臨戰爭威脅。

這段歷史對我來說並不遙遠,但空間感卻非常的不真實,畢竟,當年我也只是在電視上看著這件消息,但其實在這之前兩伊戰爭已經打到昏天暗地了,而我幾乎分不出這有哪些不同……

但想想十三歲的我在幹麼?就補習前跑去電玩店晃,在班上跟著同學傳閱漫畫,但人家已經被迫快點長大,因為世界已經變了。

這本書因為是紀錄那段流離失所的日子,老實說多少有點瑣碎的感覺,但從作者細心紀錄的一些「小事情」,其實才能拼湊出自由之身的可貴,就像「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一書裡提到的,「塞拉耶佛的人為何要過馬路?」,本書主角雖然不會因為過馬路就被狙擊,但努力想讓日子過下去,而且想要找出「未來的可能性」的期待是相同的。

作者最後在美國落腳,跟追風箏的孩子一樣,她找到一個容許她的異質,又不會逼她同化的社會。其實看到這類書籍,我總會感覺到,美國會這樣強大不是沒道理的,包容不是強迫同化,就這一點來看,整個亞洲、東方社會真的是遠不及西方文明啊!

本書故事寫到主角上大學為止,但這本自傳性質濃厚的小說,後面的作者簡歷可精彩著,看來真的會如作者所言「接下來的歲月,還會有戲劇性的發展……」

這樣的人生,絲毫不無聊呢!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