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一段經濟與文化的流動痕跡 History of Pedlars in Europe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一段經濟與文化的流動痕跡 History of Pedlars in Europe
作者:羅倫絲.封丹
原文作者:Laurence Fontaine
譯者:黃煜文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34354
裝訂:平裝
叢書系列:Renew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我說過我很喜歡歷史--特殊角度的歷史,所以當我看見這本書的簡介的時候,一下子興趣就來了,尤其是他的封面設計很有古典氣息,很合我的胃口。

是的,我只看見「簡介」,然後就下訂了……

不是說這本書不好,相反地,其實很有料,有點有料過頭了,因為,這本根本是論文--簡單說,內容真的很豐富也很詳實,但真的有夠硬。

說明就說得很明白了,這本書是在講小販在歐洲的歷史。

小販是什麼?簡單說,就是賣貨郎,指的是「流動商人」。這意思並非指路邊攤或者擺夜市的那種,而是指將貨物運送到各地去販售的商人,但又跟今日物流業者不同,因為小販是親自進行叫賣行為的。

這行業在今日台灣都市較為少見,鄉下地方還有,比方說賣菜的菜車,就常會兼賣些簡單小型的日用品,比方說菜瓜布這種。

時間回到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正在進行當中,帶來整個歐洲社會很大的影響,首先是知識,對於新知的需求,讓書籍市場突然擴張起來,以往僅存在於教士、學術階級的書籍市場,在印刷術開發之後,開始往鄉紳、富人階級拓展,應運而生的,而是負責運送書籍販售的小販。

文 藝復興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則是物質生活的改變。原本鄉村地區比較傾向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唯一需要運送的,通常是農產、礦產,以及稅收佃作,流通方向通常 是由鄉村運往都市,比較少有零售行為(鄉下市集的「擺攤」行為不在討論範圍)。但文藝復興後,出現了一些「奢侈品」市場。

在這邊,奢侈品指的不是什麼高貴物品,而是「非必需品」,比方說印刷圖畫(尤其是宗教圖像)的市場(這有效拓展印刷業的客源,對不識字的階層也有利基),此外手工藝品、外地織品、香料、蕾絲等東西,也開始出現在一般人的家中。

簡單說,文藝復興復興的,不只是藝文,其實也提昇了生產能力,增加了平均收入,也刺激了奢侈品的需求。

在這同時,山區居民因為人口成長,原有物資不足以支撐人口壓力,於是出現流動人口,而這些人,變成了小販。

是 的,一開始的小販幾乎都是歐洲山區居民家族,因為當年的歐洲,身份界定是很嚴格的,一般人沒有都市的市民權(也幾乎等於沒有成為開業商人的資格),遷徙自 由也受限制,於是山區養羊養牛的,不管是家裡多餘人力,還是因為冬季無法放牧,總之反倒成為流動勞力來源,而從山裡攜帶物資進城,在從城裡運送物資倒山間 販賣,成了一個新興行業,倒後來甚至比本業好賺。

當然,流動(流浪)人口,在保守社會裡一向是受人輕視或猜忌的,流動商人地為當然低下,所以本書也描述了在資料蒐集上的困難處--很多都是犯罪紀錄或者不堪流言,但其中也隱藏了事實--小販在促進物資與資訊流通網路上的重要性。

資訊這一點尤其重要,尤其跟印刷品結合之後,小販成了禁書最佳販售管道,因為不容易抓,就算被抓,也很難追到源頭。

於是伴隨文藝復興而來的諸子百家學說,變透過這種管道在歐陸四處散佈,甚至影響政經局勢。

看著書裡小販業的興衰,是的,到了19世紀就急速衰落,因為鐵路發展,加上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鄉村地區的經濟規模也足以支撐開店商人落腳(就像便利商店發達毀掉很多地區小型雜貨店一樣),小販業於是走入末路,傳統小販家族的榮光也不再輝煌。

但這就是人類歷史啊!

書裡對於書籍、手帕(你沒看錯,就是手帕)的販售有很多有趣的描述,不同時期、地域的小販也販售著不同的夢想(比方說美國小販販賣歐陸最新流行服飾、歐陸小販販賣美洲最新化妝品這種),甚至在迪士尼卡通美女與野獸裡,貝兒也是跟小販書商訂購最新的小說來看的啊!

當我們在光鮮亮麗的百貨公司或者無所不包的網路商店裡流連的時候,想想他們在幾百年前,可是由人力(能買牛車的是成功商人了)一箱箱的背著在泥土路上奔走販賣的,想來可真是有去啊!

這本書內容真的很充實,但因為是論文的文體,可別怪我沒說,沒一點浪漫情懷,看這本真的會很枯燥的,但如果波長合得話,本書可以你很豐富的知識饗宴喔!

話說這本我可是斷斷續續看了兩年多才看完……

留言

li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