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縣市多多少少有些屬於自己的區域性用語,比方說要人家乾脆去死,阿扁說過台灣海峽沒加蓋的話,但嘉義人都說蘭潭沒加蓋,因為蘭潭是嘉義的自殺勝地啊!不過最近投水的案子很少,都是上吊的,要上吊幹嘛還跑那麼遠?
另外,嘉義人形容一件事情很簡單的時候,會說「簡單到像在吃雞肉飯」,這當然是因為嘉義到處都是雞肉飯,相較於其他縣市多是魯肉飯之類的,嘉義要找這種飯還真不容易,放眼望去都是雞肉飯啊!
而像我下班時會跟同事說:「我要來轉了」很多同事都聽不習慣,因為嘉義都說:「我要轉來去。」
「來轉」跟「轉來」就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來轉」的講法是哪裡的,因為我爸是台南人,我媽是台中人,我在台北長大,總之學到的跟嘉義不一樣。
至於說哪種「標準」?
這種講法很可笑,「我就是標準」,不然你想怎樣?只要能溝通,語言多樣性反而是一件好事,幹麼要弄一個高高在上的「標準」?
##CONTINUE##
小時候住台北,學到「標準」北京話,搬到嘉義時學校捧得跟寶一樣,因為老師發音都沒我標準(不是台灣腔就是外省腔)。
問題是,這能幹麼?就一堆無聊的比賽要你代表參加而已,只因為「發音標準」就能得獎更是可笑至極,標準個大頭勒!常參加演講比賽唯一好處是我現在可以隨時對地對任何人發表演說而不怯場,當公務員這一點很好用。
當然,因為教學上的確有統一發音的必要,但在能溝通的範圍,個人或各地發音差異根本不需在意。
用語也一樣,像我北中南都住過,太太又是花蓮人,所以聽過很多不同腔調以及區域用語,但還是會碰到沒聽過的。而每聽到,我都會很感興趣的想要學起來,因為這些語言的發展是土地、歷史、情感連結的。
就算是後來的北京話,雖然透過獨裁式的強迫教學,但台灣還是給了他不同於以往的面貌,除了所謂台灣國語,甚至在火星文時代創造出新一代的詞彙。(比方說『囧』)。
之前看過一個「小小領袖培養」的營隊,就暑假帶小朋友去北京學「純正京片子」,真是北七到極點。
講話捲舌就可以高人一等?標準台北俗的想法。
簡單說,鄉下人不如台北人、台北人不如北京人、黃種人不如白種人,基本上會送小孩去這種營隊,心態就根植在自卑上面,一方面瞧不起別人,但實際上就是對別人自卑。
綠卡團隊就是這種自卑人種的最高展現,別忘記希特勒就是這種人,見笑轉受氣的人。
於是死的很難看沒關係,海峽沒加蓋不行,有FUCK沒關係,有幹就叫低俗。
這種人很多,聽見「去你媽的」沒反應,但對「你娘勒」就會瞬間眨眼,這都是在國民黨長期文化洗腦之下培養出來的反射動作。也就是說,同樣一句髒話,你用北京話發音就沒關係,講台語就變成低俗不堪。
其實正好相反,這是因為北京話裡低俗不堪的東西你聽習慣了,所以生理反應呈現遲鈍狀態,台語則相反。
這種反應到處都有,我見過有人看見豬哥亮的歌廳秀皺眉頭,表示很低俗,但內容同樣不入流的吳宗憲,卻在電視台大辣辣的播放。
標準國語(以前是台北腔,現在要學北京腔)、標準英語(紐約腔)、標準日語(東京腔)……
這種文化盲點各國都有,有人瞧不起南方英語、瞧不起大阪腔,基本上都是很愚蠢的行為。
區域用語不但不該被歧視,甚至值得鼓勵,因為這種差異可以豐富文化內涵、增加土地情感。當然,這是國民黨最害怕的事情,國民黨幾十年來就是要消滅本土文化、虛構異國情感,因為這群人沒文化,只有自卑,唯有透過文化屠殺,才能確保他們以騙術維持的精英階級統治地位。但一方面他們又全都跑去辦綠卡,準備落跑,因為這種 騙局遲早會失效,文化的融合是無法避免的。而透過香蕉化(明明是黃種人,卻想盡辦法裝白人,然後合理化自己瞧不起黃種人又同時對白人自卑的扭曲人格),他們又反過來宰制被洗腦的台灣人。
想跟中國統一的人為何要辦綠卡?不想當中國人也不想當台灣人的才需要這種保命措施阿!
社區化是近幾十年來聯合國努力推展的項目之一,大家可以多關心身邊這些細微的區域差異,這些都是文化資產,也是確保台灣在世界上擁有獨一無二文化歷史的最佳法寶。
你居住的地方有什麼特殊的口語或詞彙可以分享嗎?多花點心私注意一下,這比對英語發音吹毛求疵有意義多了。
另外,嘉義人形容一件事情很簡單的時候,會說「簡單到像在吃雞肉飯」,這當然是因為嘉義到處都是雞肉飯,相較於其他縣市多是魯肉飯之類的,嘉義要找這種飯還真不容易,放眼望去都是雞肉飯啊!
而像我下班時會跟同事說:「我要來轉了」很多同事都聽不習慣,因為嘉義都說:「我要轉來去。」
「來轉」跟「轉來」就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來轉」的講法是哪裡的,因為我爸是台南人,我媽是台中人,我在台北長大,總之學到的跟嘉義不一樣。
至於說哪種「標準」?
這種講法很可笑,「我就是標準」,不然你想怎樣?只要能溝通,語言多樣性反而是一件好事,幹麼要弄一個高高在上的「標準」?
##CONTINUE##
小時候住台北,學到「標準」北京話,搬到嘉義時學校捧得跟寶一樣,因為老師發音都沒我標準(不是台灣腔就是外省腔)。
問題是,這能幹麼?就一堆無聊的比賽要你代表參加而已,只因為「發音標準」就能得獎更是可笑至極,標準個大頭勒!常參加演講比賽唯一好處是我現在可以隨時對地對任何人發表演說而不怯場,當公務員這一點很好用。
當然,因為教學上的確有統一發音的必要,但在能溝通的範圍,個人或各地發音差異根本不需在意。
用語也一樣,像我北中南都住過,太太又是花蓮人,所以聽過很多不同腔調以及區域用語,但還是會碰到沒聽過的。而每聽到,我都會很感興趣的想要學起來,因為這些語言的發展是土地、歷史、情感連結的。
就算是後來的北京話,雖然透過獨裁式的強迫教學,但台灣還是給了他不同於以往的面貌,除了所謂台灣國語,甚至在火星文時代創造出新一代的詞彙。(比方說『囧』)。
之前看過一個「小小領袖培養」的營隊,就暑假帶小朋友去北京學「純正京片子」,真是北七到極點。
講話捲舌就可以高人一等?標準台北俗的想法。
簡單說,鄉下人不如台北人、台北人不如北京人、黃種人不如白種人,基本上會送小孩去這種營隊,心態就根植在自卑上面,一方面瞧不起別人,但實際上就是對別人自卑。
綠卡團隊就是這種自卑人種的最高展現,別忘記希特勒就是這種人,見笑轉受氣的人。
於是死的很難看沒關係,海峽沒加蓋不行,有FUCK沒關係,有幹就叫低俗。
這種人很多,聽見「去你媽的」沒反應,但對「你娘勒」就會瞬間眨眼,這都是在國民黨長期文化洗腦之下培養出來的反射動作。也就是說,同樣一句髒話,你用北京話發音就沒關係,講台語就變成低俗不堪。
其實正好相反,這是因為北京話裡低俗不堪的東西你聽習慣了,所以生理反應呈現遲鈍狀態,台語則相反。
這種反應到處都有,我見過有人看見豬哥亮的歌廳秀皺眉頭,表示很低俗,但內容同樣不入流的吳宗憲,卻在電視台大辣辣的播放。
標準國語(以前是台北腔,現在要學北京腔)、標準英語(紐約腔)、標準日語(東京腔)……
這種文化盲點各國都有,有人瞧不起南方英語、瞧不起大阪腔,基本上都是很愚蠢的行為。
區域用語不但不該被歧視,甚至值得鼓勵,因為這種差異可以豐富文化內涵、增加土地情感。當然,這是國民黨最害怕的事情,國民黨幾十年來就是要消滅本土文化、虛構異國情感,因為這群人沒文化,只有自卑,唯有透過文化屠殺,才能確保他們以騙術維持的精英階級統治地位。但一方面他們又全都跑去辦綠卡,準備落跑,因為這種 騙局遲早會失效,文化的融合是無法避免的。而透過香蕉化(明明是黃種人,卻想盡辦法裝白人,然後合理化自己瞧不起黃種人又同時對白人自卑的扭曲人格),他們又反過來宰制被洗腦的台灣人。
想跟中國統一的人為何要辦綠卡?不想當中國人也不想當台灣人的才需要這種保命措施阿!
社區化是近幾十年來聯合國努力推展的項目之一,大家可以多關心身邊這些細微的區域差異,這些都是文化資產,也是確保台灣在世界上擁有獨一無二文化歷史的最佳法寶。
你居住的地方有什麼特殊的口語或詞彙可以分享嗎?多花點心私注意一下,這比對英語發音吹毛求疵有意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