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談這個問題已經是一年多以前了,那時樂生問題沸沸洋洋的,還有蘇花高插一腳。 現在變天了,問題還在,或者說更嚴重了。
樂生因為那個下跪縣長跟先生同黨,我看是沒救了,而蘇花高,現在叫蘇花替,天知道明天要叫什麼…… 蘇花高要不要蓋?我個人是不希望蓋,我當然可以有一堆理由,但若要變成政策,問題可不單純。
我在上一篇提過,一個政策絕對有人獲益,有人倒楣,今天蓋蘇花高,對誰有好處?對誰有壞處?永續性怎樣?這需要好好想想。
superbird這篇「我不要一條殘缺的蘇花高」寫得不錯,有把問題點出來。
什麼問題--願景不足。
政府沒給民眾願景,沒有溝通與教育,從頭到尾都只有要不要蓋兩種選項(別跟我說替代道路這種鬼話算不同選項)。
##CONTINUE##
花蓮人希望花蓮是怎樣的?台灣人希望花蓮是怎樣的?
花蓮人希望花蓮有好的醫療資源,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有好的學校,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也有多樣化選擇的商品,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要去台灣其他地方很方便,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房地產大漲,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觀光客變多,這個希望好不好?
台灣人希望花蓮維持純樸風貌,這個希望好不好?
台灣人希望花蓮有高品質的旅遊環境,這個希望好不好?
台灣人希望能輕鬆來去花蓮觀光、甚至居住、工作,這個希望不好?
要達成這些希望,有什麼辦法?這些願望是好是還是壞事?有沒有衝突點?有沒有永續概念?
還是老例子,就是二高。台灣有家超有名的美食店,就是萬巒的海鴻飯店--萬巒豬腳,這家店,以前幾乎是去墾丁玩的遊客一定會順道繞進去的。原因無他,因為「他就在路上」。 後來外環道路開通,萬巒豬腳「不順路」,要去吃還得拐個彎多跑幾公里,所以「路邊出現一堆萬巒豬腳搶生意」。
這下好了,二高出現,直接跳過去,屏東出名的不再是萬巒,而變成二高終點旁的東港。 簡單說,二高開通之後,我沒再去過海鴻飯店(豬腳?宅配就好)。 沒去海鴻飯店是一回事,同一個區域內的其他商家呢?簡單說,交通發達,萬巒就非沒落不可,到最後搞不好連海鴻飯店都會關起來,變成中央廚房處理宅配就好。
(20150429補充:這幾年社區行小旅遊再度夯起來,於是海鴻飯店現在甚至比以前生意還要好,這就是結合在地化觀念的好處,真正的國際化,就是把在地特色推向國際,跟國民黨喜歡的山寨文化及去台灣化是徹底相反的思維,總之,越在地化的人越有資格談國際化,在地化為國際化之母。)
蘇花高…… 簡單說,就是蘇澳跟花蓮個端點有好處,但千萬不要忘記,蘇花高不是只有花蓮人的,為何好像蘇花高只要問花蓮人意見就好?宜蘭人呢?「非花蓮市區」的花蓮人呢? 至於蘇花高如果當真引進大量觀光客,花蓮市區裝得下嗎?花蓮準備好了嗎? 如果這讓花蓮房價上漲,有任何意義?
就像無能的馬桶在台北搞的飛機,我弟買的小套房兩年內從四百多變成一千多,爽嗎?稅金加倍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反倒讓同大樓內的空屋乏人問津,因為沒人買得起,有誰會發神經花一千多萬買小套房?這在嘉義可是能買大宅耶!
交通便利,會不會加速工業發展?那環境污染呢?花蓮的優勢何在?是農魚觀光還是工業? 蘇花高不是只有蘇花高,那應該是整個花蓮未來發展願景規劃的一小部份而已。
蘇花高預計會引進多少季節性的觀光人潮?花蓮都市規劃如何?花蓮旅宿業狀況?花 蓮環保單位的處理能力如何?花蓮水利單位能負荷多少?花蓮自然環境承載量是多少?人口外流狀況如何因應?交通變好會不會反倒讓花蓮醫療、教育資源流失更 多?
前一陣子去嘉大禾康館用餐,裡面有在賣「全國各地農特產」,就連金馬綠島都有,那我幹麼要去花蓮買?那「去花蓮」這件事情對一般台灣人來講剩下什麼?我好歹還有回去探親的理由,一般人除了「觀光旅遊」之外會想去花蓮?如果蘇花高能讓大家想去花蓮就算了,實際上呢? 現在要去花蓮玩,通常會規劃個好幾天行程,「一路玩過去」,不管你是南下或是北上,開車還是火車,總之沿路都有「消費點」,比方說鐵路便當這種。 蘇花高?一路殺過去,沿線小鎮風光就等著萬巒的下場,只留下高速公路的空污與噪音。
相信我,二高離我家不過幾百公尺,興建前後的環境品質真的是天差地遠,真的只有一個「幹」字。
當然,花蓮人也想要能「輕鬆的連結大都會」,這種渴望我能體會,二十多年前我從台北搬來嘉義,那種「思念都市生活」的感覺非常強烈。而高速公路,的確滿足了這種想像。 然後呢?一般人不會沒事常跑花蓮,同樣的,一般花蓮人也不會沒事常跑台北吧!
蘇花高蓋不蓋,根本不能由花蓮人獨斷決定(二高經過我家旁邊時也沒問過我們啊?不過有問立委,因為原先規劃經過他家旁邊,所以「就轉彎經過我家了」),那是很專業的問題,永續就是第一個大關鍵,永續絕對要先考慮環評,而縣長整體縣政規劃也是一個,如果是像馬桶那樣的廢物,能規劃出個屁?看看建成圓環怎麼死 的。施工工法技術也是問題,也許過幾年就會有夠好的科技能應付道路施工。這些全都是動態問題,有人在說為何常說要蓋?然後又不蓋。其實就政策來講,會有這種反覆根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不同利益團體、不同社會現狀、不同科技發展、不同方案比較(比方說船運)都會影響政策,更不用提利益團體的衝突了。
簡單說,如果這些都是公開透明的來討論,也就是當初樂生問題時大家提的「公開審議」(為何這次沒聽人家提起?我早說他們策略有問題嘛!),那爭議雖然不至於沒有,至少有聚焦的作用,還能排除太過離譜或極端的論點。至於用奇怪的文法來扭曲文字意義,或推個粉墨登場的化妝師出來賣肉……在二十一世紀,馬戲團演這種小丑劇不覺得落伍了嗎?
樂生因為那個下跪縣長跟先生同黨,我看是沒救了,而蘇花高,現在叫蘇花替,天知道明天要叫什麼…… 蘇花高要不要蓋?我個人是不希望蓋,我當然可以有一堆理由,但若要變成政策,問題可不單純。
我在上一篇提過,一個政策絕對有人獲益,有人倒楣,今天蓋蘇花高,對誰有好處?對誰有壞處?永續性怎樣?這需要好好想想。
superbird這篇「我不要一條殘缺的蘇花高」寫得不錯,有把問題點出來。
什麼問題--願景不足。
政府沒給民眾願景,沒有溝通與教育,從頭到尾都只有要不要蓋兩種選項(別跟我說替代道路這種鬼話算不同選項)。
##CONTINUE##
花蓮人希望花蓮是怎樣的?台灣人希望花蓮是怎樣的?
花蓮人希望花蓮有好的醫療資源,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有好的學校,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也有多樣化選擇的商品,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要去台灣其他地方很方便,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花蓮房地產大漲,這個希望好不好?
花蓮人希望觀光客變多,這個希望好不好?
台灣人希望花蓮維持純樸風貌,這個希望好不好?
台灣人希望花蓮有高品質的旅遊環境,這個希望好不好?
台灣人希望能輕鬆來去花蓮觀光、甚至居住、工作,這個希望不好?
要達成這些希望,有什麼辦法?這些願望是好是還是壞事?有沒有衝突點?有沒有永續概念?
還是老例子,就是二高。台灣有家超有名的美食店,就是萬巒的海鴻飯店--萬巒豬腳,這家店,以前幾乎是去墾丁玩的遊客一定會順道繞進去的。原因無他,因為「他就在路上」。 後來外環道路開通,萬巒豬腳「不順路」,要去吃還得拐個彎多跑幾公里,所以「路邊出現一堆萬巒豬腳搶生意」。
這下好了,二高出現,直接跳過去,屏東出名的不再是萬巒,而變成二高終點旁的東港。 簡單說,二高開通之後,我沒再去過海鴻飯店(豬腳?宅配就好)。 沒去海鴻飯店是一回事,同一個區域內的其他商家呢?簡單說,交通發達,萬巒就非沒落不可,到最後搞不好連海鴻飯店都會關起來,變成中央廚房處理宅配就好。
(20150429補充:這幾年社區行小旅遊再度夯起來,於是海鴻飯店現在甚至比以前生意還要好,這就是結合在地化觀念的好處,真正的國際化,就是把在地特色推向國際,跟國民黨喜歡的山寨文化及去台灣化是徹底相反的思維,總之,越在地化的人越有資格談國際化,在地化為國際化之母。)
蘇花高…… 簡單說,就是蘇澳跟花蓮個端點有好處,但千萬不要忘記,蘇花高不是只有花蓮人的,為何好像蘇花高只要問花蓮人意見就好?宜蘭人呢?「非花蓮市區」的花蓮人呢? 至於蘇花高如果當真引進大量觀光客,花蓮市區裝得下嗎?花蓮準備好了嗎? 如果這讓花蓮房價上漲,有任何意義?
就像無能的馬桶在台北搞的飛機,我弟買的小套房兩年內從四百多變成一千多,爽嗎?稅金加倍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反倒讓同大樓內的空屋乏人問津,因為沒人買得起,有誰會發神經花一千多萬買小套房?這在嘉義可是能買大宅耶!
交通便利,會不會加速工業發展?那環境污染呢?花蓮的優勢何在?是農魚觀光還是工業? 蘇花高不是只有蘇花高,那應該是整個花蓮未來發展願景規劃的一小部份而已。
蘇花高預計會引進多少季節性的觀光人潮?花蓮都市規劃如何?花蓮旅宿業狀況?花 蓮環保單位的處理能力如何?花蓮水利單位能負荷多少?花蓮自然環境承載量是多少?人口外流狀況如何因應?交通變好會不會反倒讓花蓮醫療、教育資源流失更 多?
前一陣子去嘉大禾康館用餐,裡面有在賣「全國各地農特產」,就連金馬綠島都有,那我幹麼要去花蓮買?那「去花蓮」這件事情對一般台灣人來講剩下什麼?我好歹還有回去探親的理由,一般人除了「觀光旅遊」之外會想去花蓮?如果蘇花高能讓大家想去花蓮就算了,實際上呢? 現在要去花蓮玩,通常會規劃個好幾天行程,「一路玩過去」,不管你是南下或是北上,開車還是火車,總之沿路都有「消費點」,比方說鐵路便當這種。 蘇花高?一路殺過去,沿線小鎮風光就等著萬巒的下場,只留下高速公路的空污與噪音。
相信我,二高離我家不過幾百公尺,興建前後的環境品質真的是天差地遠,真的只有一個「幹」字。
當然,花蓮人也想要能「輕鬆的連結大都會」,這種渴望我能體會,二十多年前我從台北搬來嘉義,那種「思念都市生活」的感覺非常強烈。而高速公路,的確滿足了這種想像。 然後呢?一般人不會沒事常跑花蓮,同樣的,一般花蓮人也不會沒事常跑台北吧!
蘇花高蓋不蓋,根本不能由花蓮人獨斷決定(二高經過我家旁邊時也沒問過我們啊?不過有問立委,因為原先規劃經過他家旁邊,所以「就轉彎經過我家了」),那是很專業的問題,永續就是第一個大關鍵,永續絕對要先考慮環評,而縣長整體縣政規劃也是一個,如果是像馬桶那樣的廢物,能規劃出個屁?看看建成圓環怎麼死 的。施工工法技術也是問題,也許過幾年就會有夠好的科技能應付道路施工。這些全都是動態問題,有人在說為何常說要蓋?然後又不蓋。其實就政策來講,會有這種反覆根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不同利益團體、不同社會現狀、不同科技發展、不同方案比較(比方說船運)都會影響政策,更不用提利益團體的衝突了。
簡單說,如果這些都是公開透明的來討論,也就是當初樂生問題時大家提的「公開審議」(為何這次沒聽人家提起?我早說他們策略有問題嘛!),那爭議雖然不至於沒有,至少有聚焦的作用,還能排除太過離譜或極端的論點。至於用奇怪的文法來扭曲文字意義,或推個粉墨登場的化妝師出來賣肉……在二十一世紀,馬戲團演這種小丑劇不覺得落伍了嗎?